對孩子大吼大叫,孩子變得內向,膽小,有什麼補救的辦法沒有?

重頭再來254860354


我相信很多人和我有同樣的經歷,在這個競爭力和巨大壓力的社會下,會把自己最不堪的一面就給家人。因為長期頂著壓力,所以常常會把家人當做自己發洩的對象,包括對孩子。

有時候根本控制不住自己,會因為一點點小事就會對孩子發脾氣,甚至吼罵孩子,把自己面目猙獰的一面留給孩子,那時我們已經忘記了自己在生活中扮演的一個角色和身份,那就是父母。 我們同時還忘記了他還是個孩子呀,他正是需要我們悉心照顧和鼓勵的時候,常常在不知不覺中,我們從最愛他的人,變為了傷害他的人,而且這種傷害是無形的,往往也是是最傷人的。 如果此時我們能多一點耐心,控制收拾好,自己的情緒和脾氣,是不是就不會傷害到自己的孩子,就可以避免造成有些無法挽回的局面。 我們可能每次吼罵完孩子就後悔了,因為那並不是我們的本意,但是已經說出去話怎麼可能收得回,長此以往這些無形的利刀,可能會傷得孩子體無完膚,同時給孩子的童年留下陰影。

長期被家長吼罵的孩子,會變的內向、膽小,那這時我們要怎樣來彌補,對孩子的這些傷害呢?家長們知道嗎,這些孩子稍不注意,可能就會轉化為抑鬱症,所以平時我們家長要時刻注意孩子的情緒和狀態,避免讓孩子患病。 如果孩子已經出現內向、膽小和不愛說話,說明孩子的內心已經對大人完全沒有信任可言了,而且他已經完全感受不到,來自家人的安全感了,此時如果家長還不重視孩子,那孩子離抑鬱症就真的不遠了。

當孩子出現膽子比原來小,或者更內向不愛說話,也很少和家人交流的時候,我們家長,親人要讓孩子重新來信任自己,讓孩子內心慢慢的,一點一點累積來自親人安全感,那我們具體能怎麼做呢?

開始我們可以先和孩子以朋友的身份相處,平時多鼓勵孩子,和多誇講孩子,儘量不要給孩子施加壓力,而且儘量尊重孩子提出的訴求和選擇,同時要鼓勵和支持他多交朋友,和多去參加社交活動,從而緩解和放鬆孩子的情緒。 從細節上下手,重新樹立孩子的信心和自信,多建議而不是下指令,需要家長注意方式方法,對於孩子提出來的訴求,儘量去滿足,家長營造出這樣的環境和氛圍後,然後每天增加和孩子的互動。 每天拿出更多的時間來陪伴孩子,同時也要理解孩子,理解和陪伴是非常重要的保護性因素,而家長積極、理解的態度對孩子也是具有重要的意義的。

長此以往孩子才會願意和我們溝通,然後才能一點一點化解給孩子心中的造成的傷害,切記,不可心急,否則可能會導致適得其反。


楊謐說


根據我多年的班主任經驗,孩子內向、膽小是多種原因導致的,並不只是吼的問題,而更深層的原因可能是以下幾點:

一、女強男弱家庭

曾經有這麼一個男生,高一開學後不久就休學了,原因是這個孩子非常內向,不適應高中生活,內向喜歡某個女生,但是又不知如何表達,於是搞了個惡作劇,給女孩發了個恐嚇信息,他媽媽在他的日記裡,也發現了孩子寫的很多不太正常的日記,對女孩充滿了威脅。於是主動聯繫學校,讓孩子休學了。

在這過程中,我跟他父母接觸過幾次,最大的印象就是這個家庭的話全讓孩子的媽媽說了,嘟嘟地說個不停,而孩子的父親,整個過程顯得非常木訥,基本上是一言不發,孩子也是父親的性格,可以想象這個家庭的日常是什麼樣子的,這種環境對孩子影響非常大。

二、擁有一個“巨嬰”的父親

這種類型和第一種類型基本相似。我一個鄰居家的孩子,上完初中就輟學了,父母急著給張羅婚事,以便早抱孫子。誰知道,結婚後,男孩根本就沒有擔負起任何做父親的責任,一天到晚玩網絡遊戲,根本不和對象交流,雖然有了孩子,但是基本上沒有管過,孩子慢慢長大,變得越來越內向,越來越膽小。

三、過早把孩子送進寄宿制學校或者學屋

老家有個親戚,家裡有工廠,孩子小的時候,正式工廠起步階段,兩口子都一起經營工廠,孩子沒人管,但是又非常重視教育,把孩子送到城裡的一所最好的小學,但是因為無法住宿,所以在學校旁邊找了個學屋,就這樣一住6年,到了初中,又送到一所寄宿制民辦中學,所以孩子到了高中,基本上不和別人交流,說話聲音非常小。到了大學後,他爸爸想鍛鍊他,給他錢讓他請輔導員或者請宿舍舍友出去吃飯,他竟然都不敢請。假期回來,他爸爸讓我繼續開導他一下,結果說著說著,一個男孩竟然哇哇大哭起來。

四、父母經常打鬧,家庭不和諧

一個從小就親眼經常看到父母打架、吵架家庭裡成長起來的孩子,也因為沒有安全感,而變得膽小、內向。

可以說,90%孩子的問題,都源自家庭和家長,其中家庭關係不和諧,父親長時間缺失是主要原因。有人說:母親決定孩子的智商,父親決定孩子的情商,這是非常有道理的。研究發現,在大腦負責記憶和思維的區域內,沒有父親的細胞;而在負責情感的區域,沒有發現只含母親基因的細胞。相反,只含母親基因的細胞,出現在負責語言和計劃能力的“執行區”。因此,他們相信對人類來說,母親的基因在大腦皮質的形成中有更大貢獻。

所以,當孩子出現內向、膽小的問題時,要想改變最重要的一點就是父親的迴歸,讓父親多陪陪孩子,多帶帶孩子,多做一些冒險的、刺激的優秀,營造一個健康和諧的家庭,才是解決的關鍵,而且發現越早,越有利於解決問題。

我是“贏在高三”,專注教育,歡迎關注!


贏在高三


你好,我是曉語,很願意回答你的問題。

我認為補救的辦法是有的。

你知道對孩子大吼大叫,會讓孩子變得內向,膽小,可除了吼叫又沒有其它辦法。問題的根源就是,你不知道怎樣才能和孩子平和相處。那麼只要你學會和孩子有效溝通,尊重他的感受,讓他知道,你是愛他的,他在你面前就可以釋放自己,不用小心翼翼了。

其實這個問題,曾經也困擾著我。

我家姐姐兩歲半時,弟弟出生。在弟弟出生以前,我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姐姐身上。我研究很多親子互動遊戲,讓她每天都很充實。雖然經歷了可怕的兩歲,也覺得應對不難。但弟弟出生以後,我的精力就完全不夠用了。

其實,弟弟還在我肚子裡的時候,我和老公就會經常和姐姐聊起媽媽肚子裡的小寶寶,也給她講過很多二胎繪本。那時姐姐表示很願意陪小寶寶玩。可小寶寶真的出生以後,姐姐才知道小寶寶會和她搶媽媽,她的情緒就很不穩定。有時好像很懂事,有時稍不滿意又會大發脾氣。

我很理解她,對於一個才兩歲多的孩子,正是需要媽媽陪伴的時候,突然多了一個小弟弟,還要看著媽媽無微不至的照顧弟弟,的確很難接受。我也知道她正處在秩序敏感期,對很多事情都會莫名的計較。不過只理解是遠遠不夠的,遇到事情還要有解決辦法才行,可那時我並不知道要怎麼辦。

之前一直關注的都是如何給孩子做早教啟蒙,對孩子的心理方面瞭解很少。另外產後情緒波動較大,對此我自己也沒有辦法。結果就和你現在的情況一樣,只想用吼叫來解決問題。每次吼叫完自己也很懊惱,責怪自己沉不住氣。

這樣糟糕的生活持續了三個多月,細心的老公發現,那段時間姐姐總是還沒說話就先哭了,一再追問,她才會說出想幹什麼。其實她的要求並不過分,但是她也不敢說,估計是怕我又吼她。姐姐有個很倔強的脾氣,以前都很少會哭,一直是想幹什麼就直接說。老公本是寵女狂魔,那段時間姐姐總是哭,搞得他也特別心煩,求我趕快想想辦法(弟弟出生後老公陪姐姐更多一些)。

那時候弟弟出了百天,我自己的情緒也好很多,於是開始看一些關於兒童心理學的書籍,並且一邊看書一邊實踐。有時候也會失敗,不過還是成功的時候多,每次成功我都會很自豪的教會老公,讓他也能掌握技巧。

現在姐姐三歲半,這些技巧我也越來越熟練了。這讓我不再焦慮,就算偶爾哪次沒有做到,不小心又大吼大叫了,也沒關係。孩子已經知道你是愛她的,不會因為一倆次的被吼而害怕。更重要的是,她明白了,人是有情緒的,每個人都可以表達自己的情緒。有很多次我情緒不好,還是姐姐開導我的。這就是影響力,我的每一個舉動都在影響她。

下面我把這大半年的實踐經驗總結一下,希望可以幫到你。

第一種情況:孩子提出我們無法滿足的要求,怎麼辦?

我的做法:接受孩子的情緒表達,理解和滿足他的幻想,然後讓他自己想解決辦法。如果這個辦法不容易想到,可以稍作提示。

案例:

有一次,姐姐想要吃百香果味的酸角糕,可家裡沒有了。爸爸拿了原味的酸角糕,她不要,偏要吃百香果味的,爸爸說下次去超市買,可她還是大喊就要吃百香果味的,現在就要吃。相信這個場景,有孩子的家庭應該很常見吧。

我:寶貝,那個百香果味的酸角糕真的是非常好吃,媽媽也特別喜歡吃,真希望家裡再有一些,那樣我們就可以一起吃了。

孩子:是啊,媽媽,我就想吃百香果味的,我就喜歡吃那個。

我:嗯,是非常好吃。媽媽也很想吃,那怎麼辦呢?

以上幾句對話可能會重複很多遍。不過只要孩子這樣重複,我們也重複表達相同的意思,

直到孩子想出辦法。

孩子:要不我們就先吃這個原味的吧,下次去超市再買百香果味的,讓爸爸多買點,買多多的放在家裡,這樣想吃的時候就可以直接拿過來吃了。

我:嗯,這個辦法好,我同意。

看了這個案例後,你會不會覺得這個辦法太簡單了。其實就是這麼簡單,我們想不到的主要原因是,我們沒能真正感受孩子的感受,而是覺得他們在無理取鬧。這樣的想法只會讓我們失去理智,衝著孩子大吼大叫。

第二種情況:孩子的要求我們可以做到,但是不合理,我們不能滿足。

我的做法:在孩子發脾氣時,蹲下去陪著他,等他冷靜下來告訴他,我們不同意的理由,然後轉移到其他事情上去。

案例:

姐姐兩歲以後開始看手機和電視,每天看兩集動畫片,沒看夠時,吵著要再看一集。

我通常會說:寶貝,想看也要等到明天了,看太久眼睛會疼的。如果你心裡覺得難過,就在媽媽這哭一會(一定要陪著孩子,姐姐通常都是在我懷裡哭)。

孩子會一邊哭一邊說:不要,我還想再看一集。

這個時候就陪著她,不要說話,聽著她說。等她不哭了,我就會再告訴她一遍:看電視太久了,眼睛會看壞,以後就看不清楚東西了,爸爸媽媽都不希望這樣的事情發生。

然後帶著她去玩點別的,這件事就會過去了。

有過幾次以後,姐姐就自覺的不看了,還會很驕傲的告訴我:媽媽,看我自己主動關了。

我會藉著這個機會讚揚她一下:嗯,媽媽看到了,你的自控力真是越來越好了,你自己一定很自豪吧。

這只是看電視的案例,如果孩子在公眾場合要玩具怎麼辦呢?

孩子在公眾場合任性時,我們一定不要害怕丟人,扔下孩子,或者嚇唬孩子不要他了。這樣的做法只會讓孩子對父母失去信任,孩子心裡會想:我要是不聽話,父母就不要我了。次數多了,孩子就會為了留在父母身邊而變的“聽話”。

案例:

姐姐在公共場合任性時,我會蹲下來陪著她,告訴她:寶貝,家裡已經有類似的玩具了(或者,這個月已經買過玩具了,不能再買了,要是真的很想要,可以記下來,留到下個月買)。如果你心裡難過,就在媽媽這哭一會,媽媽會陪著你的。

前幾次孩子可能真的會哭,有過幾次以後,孩子就會知道哭也是沒有用的。

當她再提出無理要求時,堅定地告訴她,你不同意的原因是什麼。她自己就會接受,也不會再哭了。

這樣的做法可以讓孩子確信,無論他有什麼需求都可以提出來,不管他提出的需求是否合理,父母都是愛他的。

第三種情況:孩子犯了錯誤,怎麼辦?

我的做法:描述孩子的錯誤行為,告訴他這樣的行為會帶來什麼樣的後果,然後教會他解決辦法。

案例:

每次我在廚房做飯,姐姐都喜歡去“幫忙”。搬著板凳,站在水池邊幫我“洗菜”。

有一次我要攪雞蛋,姐姐非要幫我攪,我拗不過,就放在她旁邊。她攪了幾下,把碗裡的蛋液攪的到處都是。

我當時的火一下就上來了,聲調很高的說了一句:都說你攪不了吧,怎麼非不聽呢。

剛說完這話,我立刻意識到不能這樣,這種做法只會讓自己更生氣,讓本來就嚇到的孩子更加恐懼,這不是我想要的結果。

隨後,我溫和下來接著說:寶貝,你看著媽媽攪雞蛋覺得很好玩,是不是?可是你還太小了,控制不好手裡的筷子,等你再大一點就不會把雞蛋攪灑了。現在我們先用抹布把案臺擦乾淨,然後再打進去一個雞蛋吧。

姐姐也知道自己犯了錯,默不作聲,後來感覺到我不生氣了就說:嗯,我還太小了,等我長大了就可以攪雞蛋了,現在媽媽攪雞蛋,我可以看著媽媽。

我:是的,你說的很對呢。

孩子犯了錯後,我們最不應該做的就是大吼大叫和懲罰。那樣只會讓孩子產生恐懼感,完全不會思考是什麼原因導致的錯誤,下次要怎麼做才能不犯相同的錯誤。而這些思考對於一個孩子的成長來說才是最重要的。

第四種情況:我們遇到了煩心事,孩子的任何舉動都很容易讓我們發火,怎麼辦?

我的做法:不勉強,直接說出自己心情不好,想一個人休息會,希望得到孩子的理解,不要在這個時候打擾。如果真的忍不住發了脾氣,那就和孩子說“對不起”。

案例:

有一段時間弟弟睡覺特別不好,晚上要醒好多次,我幾乎整晚都睡不了覺。我知道白天在陪姐姐玩的時候就避免不了要發火。

所以白天姐姐找我時,我都會告訴姐姐:媽媽這幾天晚上沒有休息好,白天會感覺到累。當一個人特別疲倦時就會沒有耐心,也特別容易發火,但是媽媽並不想對你發火。如果你可以自己玩一會最好,要是很想和媽媽在一起,那就多理解媽媽一下。不提太多要求,媽媽就坐在這裡看著你玩,要是媽媽因為什麼事情要和你生氣,你就提醒媽媽一下,“先別生氣,可以想想有沒有什麼辦法解決”。

前兩天效果不是很明顯,但是後幾天,我發現姐姐已經完全可以配合我了。

我:媽媽有點累了,想休息一會。

孩子:媽媽,那你在沙發上躺著看我玩就好了。

還有幾次她想逗弟弟玩,結果把弟弟弄哭了,我就和她大喊:我不是告訴過你,他不願意的事情,你不能強迫他嗎?

孩子:媽媽,你別生氣,我就是想和他玩,那你能不能幫我想個辦法,又能和他玩,又不讓他哭。

第一次聽到這句話,我自己都覺得不可思議,她已經開始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了。

現在,姐姐完全可以表達自己的感受了。比如“媽媽,我現在心情不好,你能安慰我一下嗎?”,“媽媽,這件事讓我很生氣。”或者“媽媽,我覺得我很幸福。”等等。這就是我這大半年的成果,我自己很滿意。

其實,每個孩子都不是真心想要惹父母生氣的,他們只是不知道怎麼做才能解決問題。而且他們不會偽裝自己,開心就大笑,難過就大哭,這些都是真實的情感流露。這也正說明,情緒是沒有對錯的,任何人都有表達自己情緒的權利,不只是大人才有。

正像《如何說,孩子才會聽;怎樣聽,孩子才肯說》這本書中講的:如果你想要一個幸福的家庭,就要允許家人在家裡表達不滿。

從此刻起,靜下心來,在每次要發火前先提醒自己,情緒是沒有對錯的。前幾次可能需要刻意練習,不過等你掌握了這些說話技巧以後,就會覺得和孩子相處也沒那麼難了。

如果還有些我沒有想到的情況,可以給我留言,很願意一起交流心得。


曉語的育兒筆記


我們家之前也是這樣的,我的情緒不穩定時總是對孩子大吼大叫,還有情況是我是個急脾氣,這兩種情況下,我都會對孩子大喊大叫,後來就如同你所說的那樣,好像孩子變得內向,且我一揚手,他都會慣性用手抱頭!此時我就發現事情嚴重了,這樣下去我家孩子豈不是被我毀了!我家這個孩子他是男孩,他本身性格就有點不是調皮型的,再被我這樣一折騰,解決肯定是悲的,後來為了改善以上關係,我做了以下事情

1、開始出去學習,學習心理學,瞭解心理原理

2、參加自我成長療愈的讀書會和沙龍

3、參加《正面管教》育兒工作坊

4、參加《非暴力溝通》讀書會

5、約相同類型朋友經常一起聊育己育兒

6、看許多育兒書籍

7、看許多療愈自己心理的書籍

8、嘗試去實踐做“知道”“悟到”“做到”“得到”

9、學會成為傾聽者,多聽孩子內心的聲音

10、學會在孩子面前示弱

11、多與孩子真誠溝通,平等溝通

12、與孩子成為朋友

以上僅是我現在做的,現在我做到了傾聽他內心的聲音,我做到了與他有事就溝通,不再說教了,而是言傳身教了,也不再打他了,對他有更多的耐心了,總之,要學會示弱,關係自然就和諧了!



文夢語


為什麼會對孩子大吼大叫,確實容易讓孩子變得內向,膽小,不自信。可能我們潛意識並不希望事情發展成這樣,我曾經也無數次反省自己,孩子這麼小,我這麼大,對他發火,對他吼叫公平嗎?

也許是我們對孩子太嚴厲,以至於孩子稍微犯點錯,我們就不能忍受,我們自認為對他兇,吼他,是希望他好,卻沒想到我們的這種教育方式只會讓孩子變得膽小。

我家孩子一般稍微犯點小錯,我基本上是簡單教育一下,讓他知道錯了就行。我只有在他學習的時候,在一個問題反覆給他說,他不懂,又不願意聽,還要哭的時候,是我感覺我最忍受不了的時候。你不會,我願意教你,你卻選擇逃避,不會就不做,我感覺我自己整個人不受控制,要崩潰,所以才會對孩子大吼大叫。

冷靜下來後,我也覺得自己做的不妥,但是面對這樣的孩子,學習不上進,我能怎麼辦?我不逼他學習,可能也就放棄他了。我相信長大以後,他會理解我的。相反,我不逼他,他以後出去找工作到處碰壁的時候,他應該會抱怨我,當時沒有逼他學習。



我覺得要補救,就必須找到你對他大吼大叫的原因,然後處理問題的時候,自己在心裡提醒自己冷靜,不生氣,深呼吸後在和孩子好好溝通。也許剛開始會很難,但是我們一邊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緒,一方面要鼓勵孩子,多表揚他,讓他慢慢的自信起來。


陪讀媽媽談教育


一位鄰居媽媽,由於單位改制,被分到了距家很遠的分公司去上班。由於心理不平衡,這位媽媽每天下班回到家常常呵斥7歲的女兒。她的女兒其實很優秀,還曾在多種競賽中拿過獎,但這位媽媽卻總愛找茬,對女兒百般挑剔。久而久之,女兒一見到媽媽下班回家就十分緊張,總怕自己做錯什麼惹來媽媽一頓臭罵。其實,這位媽媽每次罵完女兒都很後悔,總把女兒當做自己不良情緒的“出氣筒”,這位媽媽做得的確很失敗。

對孩子大吼大叫,讓孩子整天處於一個心理極度壓抑的環境,導致孩子變得內向、膽小,長期下去,孩子很容易情緒崩潰。那麼,有什麼補救的辦法嗎?

(1)反省自己,你是否是“聽話”的父母。

父母拿孩子當“出氣筒”,是不尊重孩子自尊和人格的表現。很多父母經常因為孩子不聽話、不懂事而大吼大叫,但往往忽視了一個問題,作為父母,自己是不是會傾聽?能不能靜靜地聽孩子說話?當孩子與父母溝通的時候,孩子還沒說兩句,父母就說:“去去去,我沒時間,沒看見我正忙嗎?”家庭是孩子成長最重要的土壤,要是父母的情緒不好,孩子在這樣的環境中如何茁壯成長呢?所以,家長要時刻反省自己,無論你在工作或生活中受到了怎樣的委屈或者挫折,都不要把這份情緒帶回家中,轉嫁到孩子身上。

(2)鄭重地向孩子道歉。

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足夠優秀,有些心急的父母恨鐵不成鋼,認為斥責孩子會讓孩子“長記性”,見到孩子做了錯事,“你還能幹什麼?”“簡直是個白痴!”之類的話就會脫口而出。尊重別人就是尊重自己,這句話對孩子也是適用的。真誠地向孩子說句“對不起”,父母根本不會丟面子,反而會贏得孩子的尊重,拉近彼此間的距離。

(3)對於孩子的錯誤,要以寬容心對待。

人生在世,沒有誰是不會犯錯的。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更是如此。當父母看到孩子犯錯後,暴脾氣不能一點就著,而是應該學會寬容,知道孩子這樣做並非有意為之。要一點點告訴孩子,怎麼做才是對的,如何做是在犯錯。父母心平氣和地向孩子講明道理,孩子自然會慢慢改正,想不優秀都難。

(4)多給孩子鼓勵,發掘孩子身上的閃光點。

世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每一個孩子都是獨特的個體,都是獨一無二的。父母不能總是看到別人孩子身上的優點,而忽視自己孩子的長處。作為家長,要有一雙慧眼,善於發現孩子的閃光點,多多給予孩子支持和鼓勵,讓孩子在你的讚美聲中變得更自信、更有競爭力。

對孩子大吼大叫,過度斥責,不僅會讓孩子喪失自信,還容易形成懦弱、怕事、拘謹的性格。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我們要像對待荷葉上的露珠一樣小心翼翼地保護兒童的心靈。”

教育孩子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不可能在短時間內就見到效果,需要父母戒驕戒躁,耐心地去和孩子溝通。簡單、粗暴、頻繁的斥責,對孩子的成長是不會起到促進作用的。


寶爸育兒說


先來看個案例,樓主!

麥子第一句話是:“我被兩個孩子打敗了。” 麥子有一對可愛的龍鳳胎寶寶,已經8歲大了。職場媽媽的日子一點兒都不輕鬆,每天連軸轉,好不容易等到下班,拖著疲憊的身體打開門,只見一片狼藉,鞋子、襪子、衣服從門口開始蔓延到沙發上,茶几上有敞開口的書包,飯桌上有書和本子,廁所裡有橡皮……昨天更誇張,除了一如既往的亂,兩個孩子還在玩吹泡泡遊戲,地板上到處是滑溜溜的泡泡水,被泡泡水打溼的衣服洗了很久還是有深一塊淺一塊的痕跡。 麥子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發飆了:“誰幹的?給我立即收拾乾淨,家裡要保持乾淨,給你們說多少次了?”兩個孩子嚇得躲到一邊不敢發聲,麥子一看更生氣了,伸手就要把他們“撈回”屋裡來,沒想到腳下一滑,自己也摔了個“狗啃泥”。

麥子絕望地問:“孩子這麼熊怎麼辦啊?每天問題層出不窮,我覺得精力在不斷透支,各種方法都用過,強調、批評、懲罰都沒有效果。” 像麥子這樣的媽媽,不如試試“家庭會議”吧? 很多媽媽聽到家庭會議的第一反應是,是“批鬥會”嗎?還是“一言堂”?家裡肯定大人說了算,開家庭會議有什麼用嗎? 家庭會議應該讓孩子“當家做主”,只有大人“沒主見”,孩子才會意識到自己也是家裡的主人,才會積極主動去解決問題。做“沒主見”的父母,帶著愛和信任逐漸放手,孩子可以成長得很快。

下面看看麥子是怎樣學習舉辦第一次家庭會議的吧。

(1)主持人。孩子們非常樂意當主持,並且在四五歲之後就能做得非常出色。這項工作應該大家輪流做。主持人的職責包括召集大家開會,帶頭開始致謝,開始解決問題,第一個持話筒者發言(話筒可以用一支筆來代替),並監督逐一傳遞發言棒,以確保每個人都有機會發表意見或提出建議。第一次家庭會議需要克服的困難最多,可以由媽媽來主持,給全家人做示範,以便下次家庭會議時孩子們能模仿。

(2)記錄員。這項工作全家輪流做,只要會寫字就有資格。記錄員的任務是記錄會議討論的內容和做出的決定。本次的記錄員由哥哥擔任,下次由妹妹擔任。

(3)計時員。負責記錄時間,家庭會議如有爭議時,不能無休止爭論下去,也不能沒解決問題就散會,這項工作全家輪流做。第一次家庭會議的計時員由妹妹擔任。

每週一次的家庭會議能幫忙解決孩子生活中的問題,例如,賴床、寫作業磨蹭、不願意練鋼琴等。家長不再像以往那樣大吼大叫,而是用溫和而堅定的態度,把決定權還給孩子,用有效的方法贏得孩子的合作,就這樣享受著養育孩子的過程。 家庭會議的好處有很多。互相感謝的環節讓全家人被“看見”,增強了家庭成員的感情,讓家庭更和睦。


沙漏說


我家的小妹就和你說的一樣,因為家庭原因,變得內向,不敢表達出自己的想法。

我雖然是個90號,但是我卻比我的小妹大了一輪還有多,所以我們兩個之間代購真的特別的深,再加上我又是一個急脾氣,火氣上來的時候就會大聲的責罵她,導致她現在有點怕我,有什麼想法就更加不敢和我說。


在她上小學的時候,有次因為作業的事情,對她大吼大叫,她也是一點都不吭聲,等第二天吃早飯的時候,對我說,你不要在罵我了,不管我幹什麼事情,不合你的意,你都要罵我,我又不是你的出氣筒。這時我才知道,原來在她心裡留下的都只有我罵她對她的不好了。後來我也就自我反思,是不是我做的太過分,自己也有不對的地方。

說實話,自我反思真的很重要,因為發生了一件事情,不完全都是對方的錯,自己也有一定的原因。


在慢慢的,我就學會控制住自己的脾氣,在發火之前,先在大腦裡思考下,靠發火真的能處理好事情嗎?


然後就是冷靜溝通,溝通是一個非常好的橋樑,耐心聽孩子心裡的想法,比如:你可以這樣問孩子,你為什麼要做這件事情,而你則是回答孩子,為什麼我不允許你這樣做,一起商量出解決這個事情最好的方法。


還有就是不要總是勉強孩子去做一些你覺得對的或者是好的事情,也不要總是去否決孩子的一些想法,你們之前應該是平等的。


平時可以多寶寶和親親孩子,讓她感覺到溫暖和愛,時間久了,也就開朗起來了,人也會變得自信很多


就我現在什麼時候都會好好的和小妹溝通,兩人都說出自己的想法,平時多關心她,現在她就變得比以前開朗很多,有些事情也會和我說,不願意做的事會說出來了,並對我說為什麼不想做。


換位思考下,如果是別人對你大吼大叫的,我想你也是不願意的,心裡也是不舒服的。


babycare官方


對於這個話題,我應該是很有發言權的,可能是初為人父,不懂得如何去教育孩子,有些時候他們做一些調皮的事情,就會吼他,後來慢慢的我發現孩子不怎麼願意和我接觸,而且有些時候我大聲說話都會顯得很緊張,做什麼事情都畏畏縮縮,生怕做錯我又會對他發脾氣,

我慢慢的意識到了這個錯誤的教育方式,我開始反思自己,這樣做確實不對,但是一味地嬌慣也不行,我也陷入煩惱之中,該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後來查了很多資料,慢慢的想了一套自己的教育方式給你們分享下。

想要改變要先從自己改變,改掉自己愛發脾氣的毛病,不能孩子一有什麼問題就吼,孩子處在學習階段,對所有事物都很好奇,所以都想要去試探、發現,所以只有孩子不範什麼讓他學壞錯誤,我就不會說什麼,有時候不忙的話也會和他一起,他有什麼不懂得我也會給他解答,讓他知道這個東西為什麼這樣,那個東西為什麼那樣,

從實踐中證明孩子會慢慢的和你交流,像好朋友一樣跟你分享他內心世界的很多東西,但有句俗話說的好叫"三天不打上房揭瓦"還有心性就是這樣有些時候一味的好孩子就會膨脹,做些過分的事情,所以該批評的時候還是要批評,但是批評過之後我要給他講清楚為什麼會批評他,他什麼地方做錯了,這樣的話他下次想去做同樣的事情的話就會想到這樣做是不好的,不能去做。

經過長期時間實踐,孩子現在也開朗很多,看到孩子健康成長,我心裡也很欣慰!!

個人意見,不喜勿噴!!!!!


90後大叔小扣



當媽之前,看見有寶媽吐槽說,自己又吼了孩子,然後我就會安慰說,別當著面吼孩子,會對孩子心理造成很大的陰影,凡事多忍忍就過去了。直到寶寶出生後,我一直覺得自己是個可以忍住脾氣的寶媽。

等孩子再大點,我只想說:“真心忍不住啊!”,孩子鬧騰得勁,自己不生氣真的是安靜不下來,但是時間一長,吼的次數多了,然後就發現孩子變得不愛說話,不在自己跟前鬧騰,也不和自己親了,這時候我突然意識到,自己的態度好像傷害到了孩子。

孩子在小的時候特別具有好奇心,遇到事情就會一直問“為什麼...”,發現任何東西都會拿給大人看,內心其實是希望得到大人的誇獎。媽媽因為煩而訓斥的話,孩子就會想“自己是不是做錯什麼了?”,然後就開始自我懷疑,最後就會有三種情況:第一種是孩子性格懦弱,沒有自信,第二種是喜歡在人面前討好,第三種是動不動就愛發脾氣,比較情緒化。

這三種問題最有效的解決辦法只有一個,那就是交流。


孩子不敢和媽媽說話怎麼辦?誇!

孩子寫完了作業之後,媽媽可以說:“哇,寫的好棒,寶寶真的是太聰明瞭,只錯了一半。”孩子把自己發現的東西給你看的時候,寶媽要說:“寶寶好厲害,又發現了一個新玩意兒。”最終目的就是為了讓孩子開心,孩子一開心就愛在你面前表現,效果自然就好。

孩子在你面前討好怎麼辦?順!

孩子之所以在家長面前討好,就是為了不讓媽媽生氣,自己做到百依百順,這樣一想其實挺感動的,但是“討好型人格”在未來的社會中會比較吃虧,家長要及時培養孩子的自信心,“順”就是順著孩子的態度來,達到孩子想要的結果,然後再多誇誇孩子。

孩子動不動就愛發脾氣,太情緒化怎麼辦?忍!

孩子愛發脾氣,是受家長的暴脾氣的影響,這是屬於小年齡階層的叛逆,“你對我兇我也對你兇”像這樣性格的孩子,千萬不能硬著來,一個字“忍”。孩子在自己面前撒潑打滾,就是為了通過這種方式引起自己的注意,這樣的行為一旦引起家長的反應,孩子就覺得這個方法管用,下次還這樣,所以家長就忍著當沒看見,孩子意識到不管用的時候,家長再好好勸導:“我知道你想表達自己的情緒,但是有很多的辦法,下次可以直接和媽媽說,好嗎?”

當然,孩子的世界只有快樂的事情,但是大人的世界卻有很多的事情,所以媽媽的煩躁不被孩子理解,這是正常的事情,最重要的是溝通,記得和孩子說“每個人都會有生氣的時候,媽媽也會有,下次媽媽在發脾氣的時候,還希望你可以多提醒提醒媽媽,但是有一點是不變的,媽媽永遠愛你。”


如果我的回答對您有幫助,請關注@福林媽咪,每天為您推薦落地實用的育兒知識,陪伴孩子一起健康快樂的成長。(注: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