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潮來襲,千萬要注意這四種高發病!

3月24-26日,中央氣象臺連續發佈寒潮預警,這也是近十年來最晚的寒潮預警。26-28日中東部大部地區將經歷雨雪和大風降溫,多地累計降溫幅度超過10℃,局地超15℃!

“倒春寒”可能會遲到,但一定不會缺席。最近大家一定要注意保暖,壓在箱子裡的厚衣服也該拿出來了。

寒潮來襲如何守護健康?今天壇妹來嘮嘮~

寒潮來襲,千萬要注意這四種高發病!

●“春捂秋凍”別鬆懈●

現在正是倒春寒的時候,我們得添加衣物禦寒,但同時還要注意,即使以後天氣回暖了(氣溫升高到10~15℃),也得再捂上7天左右,體弱的孩子和老人還要視情況再多捂幾天,這樣身體才能適應。減得過快有可能會凍出病來。

春捂的時候,要注意護好兩頭(頭頸和雙腳),帽子不要摘得過早,衣褲鞋襪也不能馬上換成太單薄的。因為人體下半身血液循環比上半身差,本來就很容易受風寒侵襲,如果下面穿少了,寒氣和溼氣就會悄悄地趁虛而入。孩子和中老年人春捂穿衣更要講究“下厚上薄”。此外,我們脫衣服還要學會遞減,羽絨服、棉服別急著脫,可以從裡面的夾衣慢慢脫起。初春晝夜溫差比較大,如果早晨出門前看到天氣預報說溫差在8℃或者更多,那就要加件衣服。中午暖和了,可以再脫掉。

那麼,什麼時間不用再捂了?需要有兩個條件:一是晝夜溫差開始小於8℃,而且白天的氣溫能達到15℃以上,一般來說,15℃就可以視為捂與不捂的臨界溫度了。此時,氣溫已經相對穩定,我們就可以脫掉沉重的冬衣,迎接溫暖的春天了。

●吃點“味兒衝的”●

“倒春寒”天氣可以多吃點味兒衝的食物,可起到預防疾病的作用。氣溫降低時,患有哮喘、支氣管炎、冠心病等疾病的老年人容易受影響。而小孩則主要是起初表現為各種呼吸道感染,進而患上重感冒、支氣管炎、鼻炎等疾病的。這是因為“倒春寒”天氣讓春季多發傳染病的特點和低氣溫下易致的傷寒感冒碰到了一起。

對此,在飲食上可增加吃大蒜、洋蔥、芹菜等味兒衝食物的次數,對預防傷寒感冒、春季多發的呼吸道感染、心臟病發作和中風有益。

不過,兒童可能會對這些氣味兒食物牴觸。這時可把芹菜、薑末做餃子餡吃,也可以用碎洋蔥做成炒飯。此外,將洋蔥、蒜、芹菜等加熱時間長一些可減少氣味兒,但烹飪越長,氣味兒中的健康物質保留越少。為此,可根據口感接受程度找到口感和健康兼顧的最佳結合點。

寒潮來襲,千萬要注意這四種高發病!

●“倒春寒”注意這四種病●

一、消化系統疾病:脾胃很怕忽冷忽熱

倒春寒期間,對於一些老病人,如果本身脾胃就不太好,而最近又加重了;或者不想吃飯,一吃就拉肚子,胃疼胃脹、噁心;另外,如果稱體重發現自己體重下降得非常快,大便發黑或出現了低燒、貧血等,這些都是報警症狀,儘管可能與倒春寒在搗鬼有關,但遇到這些情況,還是應儘早到醫院及時診斷治療。

想要躲開倒春寒帶來的脾胃疾病,記住這三點:

1、防寒,衣服別脫得太快;

2、多運動,增強自身的抵抗能力;

3、也要少吃寒涼食物。

二、心腦血管類疾病

每年的4月份左右,也就是晚春的時候往往會有冷空氣的突然降臨,這種氣溫的不恆定對心血管病患者來說是個嚴峻的考驗。

氣溫一降,會有很多人突然生病,像是腦中風,甚至只因為洗了個澡。因為洗澡時氣溫相對偏熱,洗完了血管又是收縮的,家裡暖氣已經停了,自然環境還是偏冷,就會出現急性的突發的心腦血管事件。

三、關節炎

骨關節炎是一個老年病,不可逆的。人體在30歲以後,關節軟骨開始變薄、退變,肌肉也開始退變,到了老年,肌肉、關節退變了,“筋不束骨”,就可以引起骨關節力學的改變,引起骨刺、骨質增生等,刺激滑膜產生炎症,患上骨關節炎。

有兩個信號提示可能患上骨關節炎。一是上樓梯腿打軟。“以膝關節為例,假如上下樓時覺得腿打軟,有可能是關節軟骨薄了,或半月板損傷了,或滑膜有些輕度炎症,這時應到醫院去看,而醫生就診後,如果說你有點髕股軟化,實際上就是髕股關節已經有了早期炎症,這要得到高度的重視。第二個信號是關節怕冷、怕風。此時,就需要及時預防、治療了。

四、呼吸系統疾病

倒春寒來臨時,是呼吸系統疾病的高發期,稍不留神就感冒發燒。最容易中招的有三類人:本身患有呼吸系統慢病的人;其次是65歲以上的老人、孕婦、兒童;另外,工作壓力大、經常加班、生活不規律的人群。

呼吸系統疾病往往發病急,一些患者發病後體溫會迅速竄到39℃以上。其次是病情重,例如一些慢阻肺急性加重的病人,會因天氣的變化、病毒和細菌的感染而再次發作,再次住院。對壓力較大的加班族來說,要注意生活規律。老年人或者慢病患者要注重飲食的調理。

壇妹小貼士:

寒潮是什麼?拿專業的說法來看,寒潮是指冬半年來自極地或寒帶的寒冷空氣,像潮水一樣大規模地向中、低緯度的侵襲活動。通俗地說,就是很冷很冷的冷空氣來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