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爸爸窮爸爸(一):賺錢的慾望和思考問題的方式

閱讀正文第一部分時,最大的感受就是,有些人從小就有很明確的夢想,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比如作者(下稱清崎)在9歲時就想要賺錢。而我小時候,也有過羨慕同學,羨慕朋友的經歷,想象著,如果我要是也有XX該多好呀。

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小學二年級,有一個很要好的朋友,叫戴阿偉。居然還能想起這個名字,也讓我感到有驚奇有感慨。他是一個小胖子,可能是因為他們家的蛋糕店。每次去他們家玩,都能吃到一塊蛋糕或者炸雞腿、雞翅,那個味道說是能記一輩子,都不過分。

但我跟清崎不同的時,我只停留在羨慕,並沒有後續的行動。雖然清崎的第一次造幣失敗了,但以我現在的角度去看,他知道要去嘗試賺錢,且付諸於行動,這種執行力和背後可以稱之為夢想的賺錢的慾望,是很讓我欽佩的,也是我從小到大都缺少的一種品質。

清崎在給富爸爸打工了一段時間後,也出現了跟之前的我一樣的狀態:不滿於現狀,認為自己應該得到更多。一味地強調付出,卻不清楚這些付出對於公司,對於老闆來說有多大的作用和意義。如果長時間陷在這種思維中,最終只會如清崎一樣選擇放棄。我和清崎的另一個不同在於,他有富爸爸的指導,而我只能自己摸索。

接下來就是清崎和富爸爸,關於“生活學習法”的討論。

不管是工作也好,老闆也好,生活也好,其實都不重要,最要重的是自己。為什麼富爸爸可以有150個員工?為什麼這些員工都不會問清崎問的問題?為什麼富爸爸對那些員工的評價是“他們把一生中最好的年華用來掙錢,卻不明白到底是為了什麼工作。”?

對於富爸爸來說,這些員工就是他的財富,他可以讓錢為他打工;而員工是為了錢工作,他們為錢打工。格局不同導致思考問題的方式不同。

9歲的清崎認為富爸爸一個卑鄙的、剝削員工的老闆,他以自己的利益為中心,把問題推給任何可以觸及的、有關聯的人。就如富爸爸說的一樣,這是在試圖改變世界,可以認定為無法完成的任務。而且以我親身經歷的結果來看,這種思維方式,只會讓自己陷於困境,即使換個環境,最後依然會落到剛才的死衚衕裡。

而富爸爸想讓清崎明白的是,想要改變局面,最明智的做法是改變自己,通過學習讓自己變得更聰明,改變自己比改變世界容易得太多了。

那些一直在抱怨的人,就是堅信自己沒錯,錯得是這個世界,然後在一遍遍的抱怨中,不斷地加深對這個觀點的確信程度。那結果如何呢?問題還是那些問題,世界還是這個世界,於事無補,於己無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