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虎成:中國出不了馬斯克的五大原因!



2017年9月,虎哥在講完十四期的軍工系列之後,對軍工的研究便告一段落。但這幾年,我們也並沒有閒著,經過實地走訪,我們所調研過的軍工企業已經有800多家,同時,對軍工領域的認識也增加了許多,所以,這一期就又回到了我們久違的軍工系列。當然,也會有夥伴產生疑問:“為什麼又講軍工?我對這個事不感興趣!”——這個事,並不是讓您感興趣的,而是讓我感興趣的,因為這是我們優選控股的主營業務,也是優選控股未來的目標,希望在我們的有生之年能投一百家優質的軍工企業和一百家優質的生物醫藥企業。這麼一說,我想你就能理解為什麼對軍工的理解和認識,對我們優選來講是一件無比重要的事了。這一期,我們就來聊一下民營商業航天。

虎哥認為,民營商業航天在ZG沒有未來,我對它極其不看好!那麼,此話怎講呢?

我們先從商業航天這個產業說起。這個產業所覆蓋的範圍非常廣,包括運載火箭的研製和製造、衛星研製和製造、火箭和衛星的測控、衛星運營及應用、地面設備製造和服務等多個領域。商業航天絕對是一個非常好的產業,市場需求量非常大,技術門檻也比較高,根據MG航天基金會數據顯示:2020年,預計全球航天的總產值會達到4800億美金。

2015年前後,我國國務院也出臺了相關ZC,鼓勵民營企業進入商業航天領域。從此之後,ZG民營航天科技公司出現了“火箭速度”般的井噴式發展。目前,有從事中小衛星研製的微納星空、九天微星、天儀研究院等公司,有從事運載火箭研製的星際榮耀、藍箭航天、零壹空間、深藍航天、星途探索、星河動力、靈動飛天等公司,有從事火箭動力研製的九州雲箭和宇航推進,有從事衛星測控的航天馭星、天鏈測控和西安運控,還有從事低軌衛星運營的國星宇航、國電高科等公司。

截至到2018年年底,國內已註冊的商業航天公司共有141家。其中,民營企業有123家,佔比超過了87%。與人工智能、無人駕駛等尚未成為確定性的技術相比,我們GJ的航天技術已經有了60多年的積累,無論是載人航天、登月,還是運載火箭和衛星,都已經是被驗證過的成熟技術,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了。尤其是火箭,它是人類走向太空的唯一可靠交通工具,屬於非常重要的基礎設施,只要發射衛星就需要火箭,至少這是個非常確定性的賽道。

那麼,有人可能會問:“既然如此,那虎哥你為什麼不看好ZG的民營商業航天呢?”

原因一:航天產業的規律特徵

這是一個長週期、資本密集型的產業。一枚火箭的成本動輒需要上億甚至幾十億元,如果要令技術達到適合商業發射的成熟可靠階段的話,那麼則需要少則五年、多則十年的時間。因此,在這個過程中,無論是對創業者還是資本方來說,都是個巨大的考驗。我們看到了馬斯克的成功,但不能忽略了馬斯克本身是有雄厚的財富積累的,即便如此,SpaceX也是在創業六年、經歷過三次發射失敗之後才成功發射出第一枚運載火箭的。事後,馬斯克也坦言當時的預算只夠發射三次,如果第四次的發射再失敗的話,那麼公司就要破產了。而ZG當前的金融資本都是在追求確定性的高回報,因此,它和商業航天的規律完全不一樣。

原因二:民營企業缺乏技術和體系的積累

其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缺乏人才,二是缺乏製造體系。ZG航天的關鍵技術、核心人才,特別是總設計師級別的領軍人物,幾乎全部都在體制內的研究院所當中。運載火箭最核心的力量在航天一院、衛星最核心的力量在航天五院、液體火箭發動機最核心的力量在航天六院、固體火箭發動機最核心的力量在航天四院,當然,還有那些雖然火箭和衛星都有,但規模比一院、五院要小一些的航天八院,除此之外,中科院和小衛星研究所的實力也很強。ZG民營商業航天的發展策略,無一例外,都是把國企的核心人才往外挖,但挖人才的後果就是——國企一旦開始反擊,就會給民營企業帶來致命的打擊,因為航天領域的一些航天專用特種設備一直都牢牢地掌握在少數的幾個國企手中,GJ也是花了巨大的人力和物力才把產業鏈建立起來,並且,由於技術的敏感性和ZZ等多種因素,ZG的企業也很難從國外買到相關的設備。前年,某國的火箭發動機制造單位就停止了向民營企業提供發動機,民營企業在關鍵時刻被“卡脖子”,境地非常尷尬。

此外,民營企業最缺乏的不是把火箭“畫出來”,而是把火箭“打出去”。航天是個系統工程,高標準、高質量,靠體系保障,很多門門道道都是通過六十多年才積累下來的,體制內有成熟完善的製造體系,而體制外有多少企業參與過核心零部件的製造和配套呢?——見都沒見過,又如何保證高質量?藍箭在2018年10月份發射失敗的那枚火箭就是因為配套商的質量問題所導致的。因此,如何培養、建立供應鏈體系,是民營航天科技公司要面臨的最艱鉅的問題。


原因三:競爭激烈

國內的國有企業雖然有航天一院的長征十一號、有捷龍系列、有航天八院的長征六號、航天科工的快舟系列等型號的火箭,但其都是以GJ任務為主的,能夠提供商業發射的時間窗口是非常緊的,光是排隊,通常就需要半年以上的時間,而且價格也是貴得不得了。可對於國有企業來說,卻是賠著錢打的,也不假,這些商業火箭都屬於小運力火箭,每次只是幾顆小衛星,數量也上不去,所以成本就很難降低。那民營企業呢?當前階段主要任務還是要確保發射成功,距離推出真正意義上的高性價比火箭,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再看MG,商業航天巨頭SpaceX開發的可重複性回收的“獵鷹9”火箭,以廉價火箭的概念,強勢洗牌全球的商業航天市場。憑藉低成本的優勢,“獵鷹9”已經拿到了全球未來五年的38份發射合同,其中24份來自於國際商業發射市場。此外,MG另外一家商業航天公司OneWeb,已經成功地將單顆衛星製造成本降低到了一百萬美元,這個成本的背後意味著MG的航天企業是具有面對全球市場的競爭能力的。未來十年,OneWeb計劃發射超過1980顆衛星,亞馬遜計劃發射3236顆衛星,SpaceX則計劃發射12000顆衛星。這個競爭的激烈程度,對於正在崛起的ZG民營商業航天其實是最致命的挑戰。

原因四:不對稱競爭

在衛星領域,傳統的通訊、導航、遙感衛星的佔比最大,其也是GJ隊的主戰場,如果要發射一顆比GJ隊分辨率更高的遙感衛星,無疑是在刨GJ隊的ZF,民營企業的技術也不太可能比得上ZG航天這個英雄群體六十多年的積累。剩下的就是一些小眾領域了,如高校、科研院所和企業的科研衛星,教育、娛樂、物聯網的通信衛星。此外,還有一些民營航天公司另闢蹊徑,只為國外的衛星公司提供發射服務,目的就是為了避開GJ隊,不產生直接的競爭,可即便如此,也依然難逃碾軋式的不對稱競爭。


2016年2月,航天科工四院所屬的“航天科工火箭技術有限公司”成立,同年四月就簽訂了首單發射服務合同,八個多月後,快舟火箭就發射成功,合同履約完畢。在國際市場上,火箭搭載一公斤載荷的要價是2.5萬到3萬美金,而快舟火箭的要價卻僅為一萬美金。

民營企業的優勢是什麼?效率高,成本低!但我永遠也忘不了航天科技集團某院領導說過的這樣一句話——“民企成本低?我們是沒有成本吶!”相信懂得ZG國情、熟悉軍工產業的人都知道這句話的內涵。

原因五:商業環境

2008年,SpaceX在經歷了前三枚火箭的發射失敗之後,資金方面就遇到了嚴重的問題,甚至連員工工資都發不出來,隨時都面臨著倒閉的風險。這時,NASA伸出援手,將高達16億美元的訂單交給了SpaceX,幫助其渡過了最難的時刻。為了扶持SpaceX,NASA甚至將自己公司的核心骨幹都派到了這個公司,MG空軍在2017年9月份利用SpaceX公司製造的“獵鷹9”火箭成功地執行了X-37B的發射任務,這是X-37B首次用私營航天公司的運載火箭來發射。而反觀ZG,不但不會給民營企業提供幫助,反而會在關鍵時刻絆你一腳。

另外,比造火箭更難的是火箭發射場的這個難題。2019年6月,GJ出臺ZC——凡實施航天器的入軌發射任務,必須是在GJ認可的航天發射場實施發射。而GJ認可的就是酒泉、西昌、太原以及文昌四大衛星發射基地,屬於JF管理基地,主要是為了保障GJ任務。四大發射場本來不想承擔這些商業任務,但上層為了強推軍民融合ZC,並放話這些基地如果不主動發射商業火箭,那就讓民營企業自己搞發射基地,因此才迫使這些發射基地開了一條口子。但發射不可能沒有失敗風險,民營航天企業的幾次發射失敗,讓基地認為這些民營航天非常不靠譜,但這的確是一個非常為難的事,你發射成功了,是民營企業自己的榮耀,而一旦發射失敗且造成了嚴重的後果,基地就要你承擔連帶責任——是你的榮譽重要還是我的位置重要?

商業航天的需求非常地旺盛。我們把時間拉長了看,隨著民營商業航天力量的逐步成熟,以上虎哥所說的這些問題可能也會逐步得到解決。所以,我不看好ZG的民營商業航天並不重要!重要的是,這麼難的事,仍然有很多有家國情懷的人在砥礪前行!像星際榮耀、藍箭、九州雲箭、星河動力等一批非常優秀的民營商業航天公司,已經取得了階段性的進步,我想這就是中華民族復興的力量源泉——理想!


本節目內容僅為投資者教育目的而發佈,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