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市副中心多600多株櫻花,“城市綠心”櫻花庭院下週竣工

站在遊廊邊,非物質遺產項目“古建油漆彩繪代表性傳承人”李燕肇一邊指導著工人的手法,一邊向記者介紹。白牆、灰瓦、紅柱,李燕肇帶著工人們精心“美妝”的,是一座結構上和頤和園有點兒相似的仿古建築,名為櫻花庭院,坐落於“城市綠心”項目的雨洪區。庭院建築為仿明清小式做法古建築風格,佔地面積501.84平方米,由正門的敞軒、西側的四角亭和東側茶室組成,幾座單體建築通過垂花門與遊廊相連接。“櫻花紅陌上,楊柳綠池邊。”再過幾天,早春櫻花盛放的盎然景象將出現在城市副中心的綠色森林裡。晚報記者獨家獲悉,坐落於“城市綠心”雨洪區的櫻花庭院景觀項目即將於本月底竣工。這也是“綠心”內首個落架亮相的建築。


北京城市副中心多600多株櫻花,“城市綠心”櫻花庭院下週竣工


“城市綠心-櫻花庭院”施工團隊已完成栽植喬木萬餘株、景石擺放1300噸、人工湖防水毯鋪設124000平方米、湖區蓄水3000立方米,古建匠師們全面完成建築基礎結構施工,正在進行油漆彩畫作業。

一根尺棍、一個瀝粉器,輕輕一“筆”,一道2毫米寬的垂直白線就呈現在畫工老汪的手中。這是13年“修煉”的成果。“這個活兒,用行話說叫‘拉大粉’,是古建彩繪中的最後一道工序,目的是使貼金邊緣整齊、金線突出。”

“這是‘城市綠心’東南門區域內的核心建築,是將來遊客的休憩之所。”北京城建園林集團工程總承包部副部長丁洪興介紹,除茶室基座為鋼筋混凝土結構外,櫻花庭院其餘部分均為純木結構,從大木立架到蘇式彩繪,每一步都嚴格遵循古法。

名為櫻花庭院,怎可少了櫻花。8個品種、600多株櫻花,搭配油松、旱柳、銀杏、元寶楓等植物,將圍繞著庭院錯落栽種。“尊重自然,展示生物的多樣性,併為市民提供綠色休閒空間,是城市綠心的特色,也是景觀營造的原則。”北京城建園林集團副總經理向星政介紹,雨洪區以蓄澇景觀湖為代表景點,而櫻花庭院則是重要視覺焦點。

值得一提的是,庭院南邊的湖面上,還計劃栽植約3000平方米的水生植物,打造一個“水下森林”。“2016年,我們就在槐房水廠啟動了水生植物的研究,研發出一套自主的栽植搭配方法。”向星政說。

“種什麼樹,鳥兒說了算。”“城市綠心”森林引入近自然理念,在樹種選擇上,多選用楊柳、榆槐、椿等鄉土樹種,還有就是蜜源、食源等可為小動物提供過冬口糧的植物,以促進林地的生物多樣性。

佔地11.2平方公里的“城市綠心”,由“一核、兩環、三帶、五區”構成。“一核”即生態保育核心區;“兩環”是星形園路環和二十四節氣環;“三帶”是大運河文化帶、運河古道景觀帶和六環高線公園帶;五區是文化區、市民區、體育區、雨洪區、科普區。

據介紹,到本月底,櫻花庭院即將竣工,這也是“綠心”內首個亮相建築。今年國慶前,這處“有生命的地標”將向市民開放,春賞桃李、夏伴梧桐、秋染銀杏、冬見蒼松的大美生態畫卷將徐徐展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