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東北“下崗潮”是一段揮之不去的記憶

東北的重工業是烤串,輕工業靠喊麥”,猝不及防的東北振興,讓充滿現代感的東北鋪上了一層厚厚的粉底。後工業化時代的東北,剝去這一層濃妝豔抹之後,留下的卻是整個時代深深的感嘆。曾經輝煌的工業城市發祥地,在經歷了一整場的體制變革之後,留下了一塊深深的烙印,無論是堅守著,還是離開者。

在東北“下崗潮”是一段揮之不去的記憶

東北人在外,總是在散發著一股尋鄉的江湖氣,字裡行間就有著強烈的地域認同感。遙記得上大學時,同一飯桌上東北人一開口就沒有了陌生感,這便是對於他們的第一印象。多年過去,在帝都的生活中發現東北的年輕人越來越多,也越來越努力。無論是在努力的賺錢,還是努力的消費,擺明都是一幅難以回到過去的狀態。相信這或許只是在殘存在日常當中的一些碎片,然而用大案牘術的思維來說,這可能就是整個東北人員外流最真實的寫照。


在東北“下崗潮”是一段揮之不去的記憶



01鐵路聯通了整個東北

誠然,大凡人口聚集的地方就逐漸有了城市,城市的發展就有了新的文明。曾經的東北,已然也是一副高高在上的“城市人”生活。工業化時代,曾經帶給這個地區的不僅僅是鐵路和工廠,更是將這整個東北地區串聯在了一起。當年的偽滿洲國以鐵路系統為依託,控制著其附屬地,並輻射到周邊區域。直到今天,鐵路系統辦公樓、家屬樓都圍繞著當年的附屬地拓展開來,佔據著這座城市最核心的位置,這在東北以外的城市很少見。東北就是因鐵路而被連接在一起的。在吉林、哈爾濱和遼寧修建了鐵路,將這一區域連成一片,才有了今天的“東北”概念。

02工業文明下的城市文化

從一開始東北就是工業文明的產物。無論是在偽滿洲修建的鐵路,或是在日本侵佔時期的建設,還是建國後全國領軍的技術和人才,那個時期,

整個空氣中都瀰漫著“工人的力量”。東北作為近代中國經濟最發達的地區,在新中國建國以後相當長的時間裡,一直都發揮著工農業支柱的作用,一種時代的自豪感影響了很多老百姓。同時也是政府各類政策,特別是計劃經濟政策落實得最為到位的地區。

電影《地久天長》中隨處都可見的人與工廠,正是那個年代藝術的重現。直到1978年全國前十大城市,東北包攬4個,長春的GDP位於全國第五名,哈爾濱,大連,瀋陽也是遙遙領先,堪比一線城市。

在東北“下崗潮”是一段揮之不去的記憶

03下崗潮是一場揮之不去的陰影

在計劃經濟時代,東北絕大多數人都能在集體化的體制內安穩生活;僅這一點,東北人心態上就足以傲視全國。這種“從搖籃到墳墓”的集體化伴隨而來的,是東北人墨守成規,依賴體制的思維定式。

上世紀90年代到2000年初的東北經歷卻是特殊的,特殊性在於它的強烈和波及面之廣,只這段時代經歷絕不屬於東北,或許很多從那個時期走過來的家庭,每個人或多或少都能從中看到自己的生活,或者身邊人的生活。在資源枯竭、傳統工業衰退的背景下,東北積壓下來的社會問題在市場大潮的衝擊下,以更直接、更負面的姿態釋放出來。

在東北“下崗潮”是一段揮之不去的記憶

2000年之後,那些作為主流文化象徵的文化宮和俱樂部瀕臨破產,二人轉演出和低端舞廳成了這些文化場所的收入支撐。位於瀋陽的劉老根大舞臺曾一票難求,“春晚”小品裡的流行語幫南方人瞭解了東北話。調侃的是東北卻容易出朋克和重金屬,參考點竟然是倫敦和曼徹斯特工業蕭條期的故事。

在東北“下崗潮”是一段揮之不去的記憶

瀋陽市工人文化宮

在東北“下崗潮”是一段揮之不去的記憶

一份採訪報告中提到:記者經歷“下崗潮”的上百位工廠職工,但採訪做到一半發現,不管是否在“下崗潮”中受到波及,很多人對於這段艱難時期的講述都是雷同的。很多人都告訴有人吃老鼠藥、跳樓、做小姐,但細問下去,都是聽說,幾乎沒有人能確切提供信息源。所以,在講述苦難這件事上,普通百姓一定收到了大眾傳播的影響,並將外部描述內部化。

04不滿現狀的年輕人選擇了離開

新一代東北作家筆下所描述的都是城市生活,生活是現代的,卻不是當代的,恰好與讀者形成了剛剛好的觀看距離。工廠不僅構建了東北人的生活,還構建了東北人的文化。在90年代之前,東北是全國城市人口比例最高的地方,也更早地擁有了真正的城市文化。這些由大工廠構建的文化系統,為這些作家的敘事提供了生活細節和文化積澱,儘管這其中有很多恰恰是他們並不認同的。如果一定說共性,可能是他們的字裡行間都有一種在苦難地帶和艱難生活背後的自嘲精神,那好像是地域所帶給他們的一種幽默或是一種反諷。

在東北“下崗潮”是一段揮之不去的記憶

因為不滿,所以年輕人選擇開始離開,或者說是一種出逃。這從中不乏寄託著很多家人的希望。長輩們堅持了,受夠了,反抗了,又習慣了的矛盾心情,是一種難以傳遞的情感寄託,而這一切就又都換成了東北人出逃的買買買。越是受夠了寒冷的威逼,越是要往南遷享受陽光和雨露。這就是在廣東、廣西的很多沿海城市,總能聽到操著東北口音的老哥。

在東北“下崗潮”是一段揮之不去的記憶

圖中為廣西防城港來自東北騎行隊

05《地久天長》中的老無所依

寫到這裡有一種深深傷感縈繞在心頭,不是因為曾經的輝煌,與現在的蕭落。新聞裡,各種財團巨頭開始紛紛湧向東北投資,我並不知道,這些投資到底有多少能夠真正的幫助到現在的東北。但是在三個多小時的電影《地久天長》,卻看到了一代人的悲痛與失望。計劃生育丟子,優秀員工下崗,背井離鄉闖蕩,這一連串的悲劇故事彷彿就像印在的心中,刻下了陳年已久的傷痛。它將一場轟轟烈烈的工業情懷轉變為了一種淡淡的,刺痛內心的彷徨與掙扎。而劇中主人公晚年的孤獨生活中,彷彿有一種聲音在傾訴“老有所依!”——老無所依!

在東北“下崗潮”是一段揮之不去的記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