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是外形結構重要還是氣韻重要呢?(如人外貌身材和內在氣質)?

劉智華


中國書法是一種最純粹的線條藝術表現,從文字早期的甲骨刻字或是鐘鼎銘文,是一種刻意用線條表達象形抑或會意的符號。甲骨的線條帶有一種“巫”的神秘感,外形的結構還處於初創期,有一定的規則但未定型。發展到商周的銘文時,文字的線條表達了一種“神權”感。各個“開化”的“部落”有了各自的體系和規則,一路發展至戰國,形成了“七國文字”,直到秦始皇統一文字,才第一次在文字結構上有了真正意義的體系與規則,那就是小篆。

目前認為的書法其實就是秦統一之後發展下來的“狹義”書法。但秦朝的統一文字篆書因其不利於書寫及推廣而被隸書所取代,隸書的發展才真正發生了漢字書法的演變和規則。《石門頌》是一篇極其重要的作品,它上乘篆書,下啟後世之書法。

如刻意要說書法之結構,雖不能知曉自何人起,但鍾繇是一個不可不提的人,後世的“二王”能脫穎而出皆得益於鍾。傳至盛唐“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張旭,懷素,顏真卿,柳公權等等等等……”唐人法度結構森嚴。後世宋人如“蘇,黃,米,蔡”打破前人法度,追求意趣,強調個人主觀表現,凸顯了書法結構之下的韻味。(後世書家層出不窮,餘不在置言。)

最後總結一下個人片面的看法與建議,如能對你有益便好。所謂書法之結構則如同武術之功架,功架之形貌勢必通過訓練則能相仿,如同公園之中眾人皆操太極,望之形貌幾乎皆同,然,實際之中,得法之人其氣韻則大不同,書法亦是如此。如問之,結構重要還是氣韻重要,結構是死的,如能把死的結構運用至活,那便是氣韻生動了。

所以“氣韻”是書法最終所追求的。



假顧問


不同的階段在乎的東西是不一樣的。

對於學書的人來說,剛開始注重的當然是外型形,沒有練到一定程度根本不明白什麼是氣韻,也就談不上重不重要了。

對於看客來說,不懂的人只是看好不好看,字形結構就是他們所關注的。懂的人看的是章法,氣韻,個別字的變形可能是為了整體效果的統一。

所以外形結構和氣韻同樣重要性,不同的階段關注點是不一樣的。到了一定境界,你在乎的就不是好不好看,而是耐不耐看了。就好比剛剛認識一撥同事,開始會對外貌身材好的有好感,時間久了看的還是內在的涵養。



瀚墨堂墨升


書法,顧名思義,書為外形,法為氣韻,兩方面缺一不可。只有兩者結合,才能體現書法的美,或亭亭玉立或粗獷奔放等等。初學者外形結構是必修之路,所謂“基礎不牢、地動山搖”,外形不修,首先就失去書寫的神,天才除外。後果就是字體筆畫書寫時意念不合,容易失去興趣,甚至會產生書法不過如此的臆想,認為自成一法,得來容易。凡名家作者,書法運筆軌跡都有章可循,他們初學時,外形結構臨摹不少,在書寫時又善於運用思考,善於取長補短,加上名師指點,有頓悟的習性。書法,於中國漢字是形式美多些,真正的名家書法,均是在浩瀚的傳統書畫圈裡刨根問底,對各種技法瞭然於心,最後再結合閱歷、心境、感嘆與眾大家中,一筆驚人脫穎而出。

筆者有一位同學,學書已有20多年,現在每天練習楷書多幾尺。有幸和他聊過幾次,他有句話說的好:中國書法是萬物生長的精華,是中國人抒情的誠心之舉。我大概體會是書法藝術孕育與自然,發展在恆心。所以,初學者練習臨摹外形結構就是對自然、對書寫的敬畏,氣韻的展現是對運筆手法一氣呵成的精煉之筆。




欣欣大向榮


所謂“書法的外形結構",是指書法作品単字的結體和作品的整體佈局。所謂“氣韻",是指一幅書法作品的用筆、用墨、行氣、行筆節奏等的綜合表現。

談誰重要,作為書法來講,二者都是不可或缺的,都是要同等重視的。

一、結體是書法架構的基本元素。沒有結體,等於沒有了傳統中的形,既不是王羲之,也不是顏真卿,不知道你師法何人,只有個人的面貌。沒了傳統,這樣作品就不能稱為書法。

二、佈局。如何佈局,自然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有一個原則,就是要符合美學原理,如疏密關係、穿插連帶、行距字距、計白當黑、有收有張等,古人多有示範。當今一些走江湖的,未有點點書法之基礎,胡亂抹塗,不可與書法佈局同語。

三、氣韻。是對書法結體、用筆、佈局的一種加強、必要潤色和補充。如字與字間的有形、無形的連帶,字的開張,用筆的提頓,中鋒側鋒的運用,行筆的速度、節奏,墨的濃淡乾溼等變化。倘若缺少這些元素,我們所寫的字,只是一堆用筆劃堆起的無生命的爛柴堆。

作為書法中必要的元素,沒有誰更重要之分。初學者,可以先學結體,並在學習中不斷去體會氣韻中的各項元素。對於已有小成的書者,可在氣韻上多琢磨。



錦陽居解安慶書法


兩者都很重要,書之妙道神采為上,形之次之,初學者要形神兼備,後期可以建立自己的書法審美體系,以氣韻去表達自己的美學、文化觀念!




南山書畫院


其實這兩個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筆法,筆法對於書法是根本所在。

既然提到外型結構與氣韻的重要,也不防討論討論。這個其實在對書法理解力不同的人眼裡結論是不一樣的。

不說別人,就說我自己,實際上大部分人都是這樣過來的。剛接觸書法,也就是未入門的人看見的是外形結構,因為這個外在美容易給人視覺衝擊,第一眼印象特別好,自然會絕對這是個好書法。就如同見到美女一樣開心。

但是隨著不斷對書法的學習和理解,尤其筆法的升入瞭解,看多了後發現不對勁,很多外形結構設計很漂亮的字沒內涵啊,一眼就能看出來這字怎麼寫出來的。書法入門後會自然過渡到對書法整體內涵的探索,氣韻就是裡面的一種,他需要對字法和筆法的理解才能寫出有韻味的字來,這些字從外形來說不一定很漂亮,但是得結合筆法和墨法,甚至是不同材質的紙去討論,結合的好的字才有氣韻。不是簡簡單單的外形結構能比的。就如同各方面能力都很強的人組成一個團隊,必然會有成就。





揚州八怪爺


其實兩者沒有衝突,甚至有因果關係。

好的外形結構,加上好的筆畫,讓人仔細品味,才會感受到其中所謂的韻味、氣質。




愛寫字的猿哥


總體來說兩者都重要,但氣韻更勝一籌,就像一個人長的再好看,沒有德行就是一個極為惡劣的人,如果德行可以,外貌一般,這個人我想喜歡的人比較多!所以氣韻重要,精氣神是關鍵!











止兒文學


古人說大自然的山水有氣韻,有天地靈氣。樹木有氣韻,有山林之氣。那麼什麼是書法的氣韻?如果把書法線條比作古琴的弦,那麼氣韻就是餘音繞樑弦外之音。

氣韻可以說是書法作品的書外之情感,書外之意蘊,書外之韻味。含義深刻,回味無窮。

宋朝人嚴羽說的"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鏡中之像,言有盡而意無窮。″雖是說的詩詞氣韻,也可形容書法的氣韻。如趙孟頫書法有清新的氣韻,蘇東坡草書有豪壯氣韻,啟功書法有清剛氣韻,弘一法師書法有靜謐氣韻。

書法的氣韻從何而來?

一,墨色的枯溼濃淡變化,給人滿紙雲煙之感。

二,線條的書寫快慢疾徐節奏。

三,線條、塊面形成的平面空間和立體空間的視覺感受。

四,變化多端的結構。

五,不同氣勢,不同形式,行氣貫通的章法。

六,書者學養對書法作品的滲透。

內在氣韻是依附外在形而生,結構是形成和表達氣韻的重要因素。都重要。

(個人淺見,僅供參考。不當之處,敬請包涵。上圖書法作品《行書千字文》。(局部)。為趙孟頫所書。)


神韻軒書法


書法之美可以從兩個方面體現,一者為外形,一者為氣韻。外形不消贅述,外形美的方式和姿態有千百種,不同人看來亦有不同之處。氣韻則不同,一幅字的氣韻是一個人的精神體現,只有將外形美與內在氣韻完美統一,才能夠生動形象的表情達意,方是高格。書法內涵的體現一般要靠筆法的中鋒側鋒、提按、疾澀,結構的疏密避讓、虛實向背,章法的行間布白、上下相合等法則來實現。其中上下相合、左右連屬是衡量書家水平高低的重要方面。因為他能表現出一幅書法作品的氣韻。使人感到作品的活力,非此,就是傻字一片。所以二者兼得才是最高境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