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書法、大師們都在玩重墨,肌理,空間構圖,攪扭線條,衝擊力,這是當下書法的出路嗎?

無跡書法


書法作為一門藝術,是有比較系統的理論做支撐的,這個理論既有技法又有美學,既是文化又見性情,既具有歷史性又含辯證法,是一個相對龐雜的體系。但是,書法無論到何時,都必將是工具性與藝術性的統一,是抽象理性美與直覺即視感的統一。書法藝術可以適當演繹,但不應過度的去解構,尤其是不能扭曲拆解和穿鑿附會。



以“現代書法”為代表的當今書法藝術形式,正是犯了這個錯誤,對書法理論無限的抽象化,大玩技法,大秀線條,把靈動流暢完整的書法,嗨成了平面工藝美術設計。楷書不願好好寫,熱衷於大行大草,醜書、亂書、射書、展覽體,都是具體的表現。

如果一直這樣玩下去,流傳下來的書法藝術將被徹底掏空,取而代之的就是各類“蒙太奇”一樣的平面線條板畫。如果說劉洪彪先生的盛裝大草至少還保留著傳統書法的“遮羞布”,那麼曾翔最近辦的個展,則是連短褲也不要了。在驚爆眾生的眼球之背後,不免讓人再一次對對高尚神聖的傳統書法疑惑唏噓——書法真的可以這樣玩?


藝術不是科學,所有標榜傳統藝術的藝術,講究一個傳承賡續,否則就是新藝術,而不必冠之以傳統書法的名義。王冬齡的亂書也好,邵巖的射書也罷,包括曾翔的吼書,壓根就不是傳統書法。冠之以傳統書法之名,就是對傳統書法的玷汙與褻瀆,無論你披著什麼樣的身份,無論在書法前你標榜什麼樣的地位,都沒有資格、沒有權利這樣做。書法是精英的書法,但群眾的眼光始終還是雪亮的。

我個人反對對書法藝術過度的扭曲解構,傳承的太少、解構的太多,都想開宗立派、博名揀漏。但至少在目前,我還沒發現有哪一個書法家真正具有這樣的實力。


抱庸淺談。插圖為抱庸硬筆習作。


抱庸詩書


書法的核心恰恰在於對中國文化的把握。文是內容,書是形式。文是靈魂,書是形體。文是生命,書是軀殼。這是很容易理解的,是文主宰著一幅書作的意境。文不同,書亦不同。

就當前來看,端正書法學習和創作的目的,才是“取法乎上”的根本途徑和迫切需要。

中國書法是個人學養、志趣、追求和心態情緒自然、真實的流露,“一念天堂,一念地獄”,發心變了,一切就都變了。

在“心正”的前提下,書寫者必須在“執、使、轉、用”,“輕、重、疾、澀”,“提、按、頓、挫”等技巧上反覆練習,下足功夫,從點畫、結體和映帶呼應中獲得“筆法”;

同時,還得不斷加強自己對於文字內容的深度理解,努力提高自身綜合修養和品格,在“創作”中才能做到“意到筆到、以手寫心”,表達出自己真實的精神狀態來。

隨著習慣、經驗的積累和天賦、潛力的不斷強化,如果能把“字跡”背後所潛藏的傳統文化意識,比如“以人為本”、“師法造化”、“陰陽平衡”、“順其自然”、“揖讓有禮”等,因時、因地、因情、因境、因文、因理地表達出來,就達到“技止於道”的境界了。



史介鴻


書法,書法,一定要守法。離開了書寫漢字的規則,法度,那還叫書法嗎?對於書法而言,既要看個性,同時還要看整體性,不能以偏概全。書法是中華文化的明珠,不要去追求更多的所謂藝術性。還是老老實實的繼承歷代書家的傳統,在繼承中求發展,求創新,求出路。





一葉小舟82704


中國書法的出路只有一條:傳承。創新!

一幅好的書法作品,首先要看傳統功力,其次再看在傳統的基礎上是否有創新,也就是說要有自己的風格!

您重墨也好,扭曲也罷,這都是形式而已,關鍵是看您是否能熟練的用線條藝術來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崇高境界!

一幅好的書法作品,應該是形式和內容的高度和諧統一,而不是靠搞怪!


書畫博覽


書法的的成熟在晉代,高峰在唐代。至此一千多年的時間,真正的百花齊放,婀娜多姿我覺得應該在當代,不管是技法,形式,構成,多種藝術的融合,這應該是走向光明的一條大道。


入帖難


不敢說這是當下書法的出路,但這也是一次大膽的嘗試,應該給予肯定。當下的書法應該處於不斷探索的階段,各種流派紛呈,從這一點上來講,區別於書法史上的任何一個時期。學院派、流行書風、現代書法,這三者應該是當代書壇最具代表性的。


學院派應該是最重傳統的,也是學古最深的,也培養了一大批頗具影響力書法家。但是,在創新的角度來分析,學院派還是明顯不足的。

流行書風主要代表如展覽體,楷書、行書、隸書、草書等都有固定的風格寫法,程式化很強,幾近於複製,所以展覽體絕對不值得提倡。但是這些固定的寫法在不同年代也在不斷變化。


現代書法引進了一些西方繪畫的元素,如線條、空間、肌理、衝擊力等等物理元素,甚至脫離書法本體,重在書寫過程,不求最終結果。現代書法在創新的角度是最先進的,但當下書法的出路是不是在此就不敢說了。


古風書法


藝術必須有兩個特色

第一,美的感染力

第二,不朽性

如果藝術沒有感染力,也沒有不朽性,還能是什麼藝術?

那些口口聲聲打著藝術二字的藝術家,整天花樣翻新,也沒有什麼藝術內涵,藝術感染力何來?

我看他們的“藝術”還沒有不朽已經速朽了。沒有藝術承傳,藝術的源泉也就枯萎了。

清代一位學者,在談到唐代楷書的時候說,唐代楷書丟掉了隸書的豐富多樣性,過於單調統一,後來的書法學者,也不去追溯探源,結果楷書越來越沒有生氣了。


今天的所謂現代派書法家,完全不要傳統,甚至傳統都沒有徹底吃透,就開始大搞什麼“創新”,讓書法有“肌理”、“攪扭線條”、“衝擊力”不是沒有一點道理,但是,書法不是繪畫,不是設計,而是漢字藝術。

漢字藝術必須追求漢字的基本精神,在這個基礎上,可以引進一些繪畫思維。

但是,不是所有的書法作品都要這樣去做。


我們利用漢子之美,可以設計和再創造的漢字之美。但是,這個比例不應該很大 。

如果漢字不是漢字,而是一些藝術設計,這就沒有漢字藝術的不朽性了。

因為藝術的不朽性是建立在高度的經典美的承傳的基礎是的。


如果沒有高度的經典性,就不會有承傳,沒有承傳,藝術就一世而亡,只有自己玩一把而已。

書法藝術的承傳,是建立在深厚的承傳基本上的。


現在的現代書法,根本沒有自己的獨立創造性,也沒有經典的美,我們很難想象怎麼承傳。

例如,王冬齡的“竹書”、“亂書”有什麼意義?


對王冬齡本人的書法,我寫過一個文章《王冬齡為什麼在楷書的路上逃跑了》,這篇文章主要是說,王冬齡的書法從楷書到行書,都沒有完成創新,也沒有超越什麼。然後就去搞他的所謂“創新”書法了。


結果是什麼?在楷書和行書中沒有完成的書法美問題,在他的“創新”裡繼續存在,例如筆法的起筆、行筆、收筆、接筆這些基本筆法,如果沒有達到完美境界,你是很難有經典的書法之美的,更何況還有墨法之美。因為,墨法之美是建立在筆法之美基礎上的。王冬齡並沒有在這些基本的書法美學元素裡有建樹,他怎麼會創造經典?他的作品怎麼會是經典?

既然不是經典,那麼你是作品肯定就是歷史的廢品了。


即使有人收藏,那也等於是收藏廢品而不是寶貝。

最近我看到一個視頻,就是王冬齡主持的。我們看看以上這些作品都是什麼經典。


此外,像所謂的名人簽字,也是一種書法搞笑。

例如下面這個“獎狀”上的簽名,就是舞蹈家楊麗萍的“書法”。

本來好端端的一個簽名,寫上自己的名字就可以了,偏偏她要花裡胡哨地搞什麼“名人簽字”體的“書法”,感覺不倫不的。

這都是我們對漢字藝術的錯誤認識,導致的書法垃圾盛行。

書法是藝術,藝術必須有品味。肌理,空間,這些都是繪畫思維,尤其是“肌理”還是油畫的筆法詞彙,都用到書法來了,真是,沒有故弄玄虛,好像就沒有學問一樣。

書法的有“肌理”嗎?其實就是用油畫的用筆詞彙,代替中國書法的墨法。你直接說墨法,不久可以了嗎?為什麼墨法成“肌理”了?

再說,所謂的空間感,只是我展覽作品,提供的說辭而已。與書法沒有什麼關係。

如果是展覽作品,現在需要作品尺幅大一些,甚至大很多,那麼,字也要寫大一些,這是現在書法展覽的需要,有一定的道路,所以,以前沒有到“空間感”和視覺衝擊力的問題就出來了。

但是,我們應該有清醒的認識,空間感和視覺衝擊力代替不了書法之美的基本原理,也就是說法的起筆、行筆、收筆、接筆這些基本原理不夠,只有肌理,線條攪紐,那就有些彆扭了。


千千千里馬


王鏞直接了當的說,書法已經不再是實用的東西。它是藝術。藝術書法再把王羲之、顏真卿、趙孟頫等人的東西拿來寫,哪還叫什麼藝術?他的原話大意就是如此。作為當代最具影響力的書法大師王鏞如此說,自然響應的人也不少。其中不乏各級書法家協會的領導、大學、美院教授。他們認為,藝術就應該把實用的東西拋棄。

其實,大家也不必為此著急上火。人家都已經把話說的很清楚了,他們是在搞藝術。和王羲之、顏真卿、趙孟頫他們為代表的傳統文化不相干。你學習的是具有傳統文化元素的書法,就應該找志同道合的人為伍。

為什麼你的目光不放在和你一樣追求傳統文化的人身上?因為這些人大多數都沒有響亮的名頭!在你的眼睛裡,這些人顯然不入流。看不起這些沒有名聲的山野村夫。當然,這裡用的“你”,並不是指的是你。

那些搞藝術書法的人,他們似乎形成了一個緊密的聯盟,彼此支持。就如去年沃新華在四川舉辦書展被封,他的盟友曾翔馬上寫信聲援。那個玩射書白鬍子詭異步幾十歲的人,被網上一片問候他祖宗的聲音掩蓋,而有眼有珠卻要搞盲書的那個叫獸馬上出來給他鼓勵支持。再看穿著一雙紅鞋子,一頭零亂不堪的長髮的那個痴漢,他在場上亂舞,場也道貌岸然的坐著圍觀的猴子………

再看看堅持傳統書法的人,做出成績來的人,則被各種質疑淹沒。還沒有出成績的人,就將就著吧,沒人睬你。誰都不想看到別人成功。歸其原因,都是一個“利”字。文化也好,藝術也好,都奔著利去。既得利益者誰會讓出自己的利益?在這個利益圈中,哪一方得勢,都是圈子裡的事。其他人,不要覺得傳統書法佔上風,自己就有出頭的機會。一樣的吃瓜。信不信?不信走著看。











子衿書法


我覺得這是捨本逐末。

現代人和古人的差異,在於練習時間明顯少於古人,大幅度少於古人。

現在急躁地致力於理論研究和高端突破是緣木求魚,因為我們缺乏的是實踐和基礎。

有名人說過,現在書法家的字還不如過去賬房先生的字。

原因之一,是過去人們一生唯一的書寫工具是毛筆,現代人實踐練習的時間與過去的人相比,少得可憐。

就連書聖也從小日日臨池,何況我等凡夫俗子!

“筆成 冢,墨成池,不及羲之即獻之;筆禿千管,墨磨萬鋌,不作張芝作索靖。”

這是古人總結出來的千古不易的書法真理。

由於實踐少於揣摩研究,而書法絕對要求動手,所以連基本的東西都還沒有通過早起晚睡日日臨帖來領悟,成天高端大氣上檔次地談些理論,不是很幼稚嗎?

簡言之,書法需要悟性,但書法不是懂了就能寫好。

現代人的美學理論水平比古人不知高多少,但現代人的書寫實踐沒多少人及格。

書法應該有“功”有“性”,但“功”是前提,是決定性的。



大悔憶智冰


這個問題最近也和周圍的人討論過。

普通的書法愛好者想往上走一步,或者想得到周圍圈子裡朋友的認可,通常會有這樣的困惑。

我首先會反問一句:像蘭亭序,喪亂帖,韭花帖 這樣的作品,拿到現在的書法大展能獲獎嗎?或者說他們有可能入展嗎?答案一定是沒戲。因為寫得太小,太平淡了。

用形式來提升視覺衝擊力,來搶眼球,不能完全怪作者,怪評委,這也是現在整個書法環境造成的。

現在的書法提倡學古人,從形式到內容都要求追古,但多數人對書寫的文言內容並沒有組織和理解能力。不誇張的說,多數參賽的選手都不知道自己寫的是什麼。有的連字法都不對。怎麼表達情緒呢?

不如就用激烈的方式。這樣無疑就把書法中的文字內容和用筆、章法割裂開了。現在的書法作品就成了單色、單線條的抽象視覺藝術。

或者用使用筷子這件事來打比方:

假設未來有一天大家都改用刀叉了,中國還留有一個筷子協會,還有一些筷子學習機構教大家用筷子,還會每年辦筷子使用展,大家都拼著找舊照片學古人,拼著入展比誰用的美,誰用的高級。專業選手在吃飯的過程中有一處敗筷,就無緣名次,安安靜靜使用筷子的更是名落孫山。而手舞足蹈口沫橫飛的最能搶戲,還可能獲獎。…是不是走遠了…

就問一句,你當下為什麼書寫,什麼讓你寫得暢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