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书法、大师们都在玩重墨,肌理,空间构图,搅扭线条,冲击力,这是当下书法的出路吗?

無迹書法


书法作为一门艺术,是有比较系统的理论做支撑的,这个理论既有技法又有美学,既是文化又见性情,既具有历史性又含辩证法,是一个相对庞杂的体系。但是,书法无论到何时,都必将是工具性与艺术性的统一,是抽象理性美与直觉即视感的统一。书法艺术可以适当演绎,但不应过度的去解构,尤其是不能扭曲拆解和穿凿附会。



以“现代书法”为代表的当今书法艺术形式,正是犯了这个错误,对书法理论无限的抽象化,大玩技法,大秀线条,把灵动流畅完整的书法,嗨成了平面工艺美术设计。楷书不愿好好写,热衷于大行大草,丑书、乱书、射书、展览体,都是具体的表现。

如果一直这样玩下去,流传下来的书法艺术将被彻底掏空,取而代之的就是各类“蒙太奇”一样的平面线条板画。如果说刘洪彪先生的盛装大草至少还保留着传统书法的“遮羞布”,那么曾翔最近办的个展,则是连短裤也不要了。在惊爆众生的眼球之背后,不免让人再一次对对高尚神圣的传统书法疑惑唏嘘——书法真的可以这样玩?


艺术不是科学,所有标榜传统艺术的艺术,讲究一个传承赓续,否则就是新艺术,而不必冠之以传统书法的名义。王冬龄的乱书也好,邵岩的射书也罢,包括曾翔的吼书,压根就不是传统书法。冠之以传统书法之名,就是对传统书法的玷污与亵渎,无论你披着什么样的身份,无论在书法前你标榜什么样的地位,都没有资格、没有权利这样做。书法是精英的书法,但群众的眼光始终还是雪亮的。

我个人反对对书法艺术过度的扭曲解构,传承的太少、解构的太多,都想开宗立派、博名拣漏。但至少在目前,我还没发现有哪一个书法家真正具有这样的实力。


抱庸浅谈。插图为抱庸硬笔习作。


抱庸詩書


书法的核心恰恰在于对中国文化的把握。文是内容,书是形式。文是灵魂,书是形体。文是生命,书是躯壳。这是很容易理解的,是文主宰着一幅书作的意境。文不同,书亦不同。

就当前来看,端正书法学习和创作的目的,才是“取法乎上”的根本途径和迫切需要。

中国书法是个人学养、志趣、追求和心态情绪自然、真实的流露,“一念天堂,一念地狱”,发心变了,一切就都变了。

在“心正”的前提下,书写者必须在“执、使、转、用”,“轻、重、疾、涩”,“提、按、顿、挫”等技巧上反复练习,下足功夫,从点画、结体和映带呼应中获得“笔法”;

同时,还得不断加强自己对于文字内容的深度理解,努力提高自身综合修养和品格,在“创作”中才能做到“意到笔到、以手写心”,表达出自己真实的精神状态来。

随着习惯、经验的积累和天赋、潜力的不断强化,如果能把“字迹”背后所潜藏的传统文化意识,比如“以人为本”、“师法造化”、“阴阳平衡”、“顺其自然”、“揖让有礼”等,因时、因地、因情、因境、因文、因理地表达出来,就达到“技止于道”的境界了。



史介鸿


书法,书法,一定要守法。离开了书写汉字的规則,法度,那还叫书法吗?对于书法而言,既要看个性,同时还要看整体性,不能以偏概全。书法是中华文化的明珠,不要去追求更多的所谓艺术性。还是老老实实的继承历代书家的传统,在继承中求发展,求创新,求出路。





一叶小舟82704


中国书法的出路只有一条:传承。创新!

一幅好的书法作品,首先要看传统功力,其次再看在传统的基础上是否有创新,也就是说要有自己的风格!

您重墨也好,扭曲也罢,这都是形式而已,关键是看您是否能熟练的用线条艺术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崇高境界!

一幅好的书法作品,应该是形式和内容的高度和谐统一,而不是靠搞怪!


书画博览


书法的的成熟在晋代,高峰在唐代。至此一千多年的时间,真正的百花齐放,婀娜多姿我觉得应该在当代,不管是技法,形式,构成,多种艺术的融合,这应该是走向光明的一条大道。


入帖难


不敢说这是当下书法的出路,但这也是一次大胆的尝试,应该给予肯定。当下的书法应该处于不断探索的阶段,各种流派纷呈,从这一点上来讲,区别于书法史上的任何一个时期。学院派、流行书风、现代书法,这三者应该是当代书坛最具代表性的。


学院派应该是最重传统的,也是学古最深的,也培养了一大批颇具影响力书法家。但是,在创新的角度来分析,学院派还是明显不足的。

流行书风主要代表如展览体,楷书、行书、隶书、草书等都有固定的风格写法,程式化很强,几近于复制,所以展览体绝对不值得提倡。但是这些固定的写法在不同年代也在不断变化。


现代书法引进了一些西方绘画的元素,如线条、空间、肌理、冲击力等等物理元素,甚至脱离书法本体,重在书写过程,不求最终结果。现代书法在创新的角度是最先进的,但当下书法的出路是不是在此就不敢说了。


古风书法


艺术必须有两个特色

第一,美的感染力

第二,不朽性

如果艺术没有感染力,也没有不朽性,还能是什么艺术?

那些口口声声打着艺术二字的艺术家,整天花样翻新,也没有什么艺术内涵,艺术感染力何来?

我看他们的“艺术”还没有不朽已经速朽了。没有艺术承传,艺术的源泉也就枯萎了。

清代一位学者,在谈到唐代楷书的时候说,唐代楷书丢掉了隶书的丰富多样性,过于单调统一,后来的书法学者,也不去追溯探源,结果楷书越来越没有生气了。


今天的所谓现代派书法家,完全不要传统,甚至传统都没有彻底吃透,就开始大搞什么“创新”,让书法有“肌理”、“搅扭线条”、“冲击力”不是没有一点道理,但是,书法不是绘画,不是设计,而是汉字艺术。

汉字艺术必须追求汉字的基本精神,在这个基础上,可以引进一些绘画思维。

但是,不是所有的书法作品都要这样去做。


我们利用汉子之美,可以设计和再创造的汉字之美。但是,这个比例不应该很大 。

如果汉字不是汉字,而是一些艺术设计,这就没有汉字艺术的不朽性了。

因为艺术的不朽性是建立在高度的经典美的承传的基础是的。


如果没有高度的经典性,就不会有承传,没有承传,艺术就一世而亡,只有自己玩一把而已。

书法艺术的承传,是建立在深厚的承传基本上的。


现在的现代书法,根本没有自己的独立创造性,也没有经典的美,我们很难想象怎么承传。

例如,王冬龄的“竹书”、“乱书”有什么意义?


对王冬龄本人的书法,我写过一个文章《王冬龄为什么在楷书的路上逃跑了》,这篇文章主要是说,王冬龄的书法从楷书到行书,都没有完成创新,也没有超越什么。然后就去搞他的所谓“创新”书法了。


结果是什么?在楷书和行书中没有完成的书法美问题,在他的“创新”里继续存在,例如笔法的起笔、行笔、收笔、接笔这些基本笔法,如果没有达到完美境界,你是很难有经典的书法之美的,更何况还有墨法之美。因为,墨法之美是建立在笔法之美基础上的。王冬龄并没有在这些基本的书法美学元素里有建树,他怎么会创造经典?他的作品怎么会是经典?

既然不是经典,那么你是作品肯定就是历史的废品了。


即使有人收藏,那也等于是收藏废品而不是宝贝。

最近我看到一个视频,就是王冬龄主持的。我们看看以上这些作品都是什么经典。


此外,像所谓的名人签字,也是一种书法搞笑。

例如下面这个“奖状”上的签名,就是舞蹈家杨丽萍的“书法”。

本来好端端的一个签名,写上自己的名字就可以了,偏偏她要花里胡哨地搞什么“名人签字”体的“书法”,感觉不伦不的。

这都是我们对汉字艺术的错误认识,导致的书法垃圾盛行。

书法是艺术,艺术必须有品味。肌理,空间,这些都是绘画思维,尤其是“肌理”还是油画的笔法词汇,都用到书法来了,真是,没有故弄玄虚,好像就没有学问一样。

书法的有“肌理”吗?其实就是用油画的用笔词汇,代替中国书法的墨法。你直接说墨法,不久可以了吗?为什么墨法成“肌理”了?

再说,所谓的空间感,只是我展览作品,提供的说辞而已。与书法没有什么关系。

如果是展览作品,现在需要作品尺幅大一些,甚至大很多,那么,字也要写大一些,这是现在书法展览的需要,有一定的道路,所以,以前没有到“空间感”和视觉冲击力的问题就出来了。

但是,我们应该有清醒的认识,空间感和视觉冲击力代替不了书法之美的基本原理,也就是说法的起笔、行笔、收笔、接笔这些基本原理不够,只有肌理,线条搅纽,那就有些别扭了。


千千千里马


王镛直接了当的说,书法已经不再是实用的东西。它是艺术。艺术书法再把王羲之、颜真卿、赵孟頫等人的东西拿来写,哪还叫什么艺术?他的原话大意就是如此。作为当代最具影响力的书法大师王镛如此说,自然响应的人也不少。其中不乏各级书法家协会的领导、大学、美院教授。他们认为,艺术就应该把实用的东西抛弃。

其实,大家也不必为此着急上火。人家都已经把话说的很清楚了,他们是在搞艺术。和王羲之、颜真卿、赵孟頫他们为代表的传统文化不相干。你学习的是具有传统文化元素的书法,就应该找志同道合的人为伍。

为什么你的目光不放在和你一样追求传统文化的人身上?因为这些人大多数都没有响亮的名头!在你的眼睛里,这些人显然不入流。看不起这些没有名声的山野村夫。当然,这里用的“你”,并不是指的是你。

那些搞艺术书法的人,他们似乎形成了一个紧密的联盟,彼此支持。就如去年沃新华在四川举办书展被封,他的盟友曾翔马上写信声援。那个玩射书白胡子诡异步几十岁的人,被网上一片问候他祖宗的声音掩盖,而有眼有珠却要搞盲书的那个叫兽马上出来给他鼓励支持。再看穿着一双红鞋子,一头零乱不堪的长发的那个痴汉,他在场上乱舞,场也道貌岸然的坐着围观的猴子………

再看看坚持传统书法的人,做出成绩来的人,则被各种质疑淹没。还没有出成绩的人,就将就着吧,没人睬你。谁都不想看到别人成功。归其原因,都是一个“利”字。文化也好,艺术也好,都奔着利去。既得利益者谁会让出自己的利益?在这个利益圈中,哪一方得势,都是圈子里的事。其他人,不要觉得传统书法占上风,自己就有出头的机会。一样的吃瓜。信不信?不信走着看。











子衿书法


我觉得这是舍本逐末。

现代人和古人的差异,在于练习时间明显少于古人,大幅度少于古人。

现在急躁地致力于理论研究和高端突破是缘木求鱼,因为我们缺乏的是实践和基础。

有名人说过,现在书法家的字还不如过去账房先生的字。

原因之一,是过去人们一生唯一的书写工具是毛笔,现代人实践练习的时间与过去的人相比,少得可怜。

就连书圣也从小日日临池,何况我等凡夫俗子!

“笔成 冢,墨成池,不及羲之即献之;笔秃千管,墨磨万铤,不作张芝作索靖。”

这是古人总结出来的千古不易的书法真理。

由于实践少于揣摩研究,而书法绝对要求动手,所以连基本的东西都还没有通过早起晚睡日日临帖来领悟,成天高端大气上档次地谈些理论,不是很幼稚吗?

简言之,书法需要悟性,但书法不是懂了就能写好。

现代人的美学理论水平比古人不知高多少,但现代人的书写实践没多少人及格。

书法应该有“功”有“性”,但“功”是前提,是决定性的。



大悔忆智冰


这个问题最近也和周围的人讨论过。

普通的书法爱好者想往上走一步,或者想得到周围圈子里朋友的认可,通常会有这样的困惑。

我首先会反问一句:像兰亭序,丧乱帖,韭花帖 这样的作品,拿到现在的书法大展能获奖吗?或者说他们有可能入展吗?答案一定是没戏。因为写得太小,太平淡了。

用形式来提升视觉冲击力,来抢眼球,不能完全怪作者,怪评委,这也是现在整个书法环境造成的。

现在的书法提倡学古人,从形式到内容都要求追古,但多数人对书写的文言内容并没有组织和理解能力。不夸张的说,多数参赛的选手都不知道自己写的是什么。有的连字法都不对。怎么表达情绪呢?

不如就用激烈的方式。这样无疑就把书法中的文字内容和用笔、章法割裂开了。现在的书法作品就成了单色、单线条的抽象视觉艺术。

或者用使用筷子这件事来打比方:

假设未来有一天大家都改用刀叉了,中国还留有一个筷子协会,还有一些筷子学习机构教大家用筷子,还会每年办筷子使用展,大家都拼着找旧照片学古人,拼着入展比谁用的美,谁用的高级。专业选手在吃饭的过程中有一处败筷,就无缘名次,安安静静使用筷子的更是名落孙山。而手舞足蹈口沫横飞的最能抢戏,还可能获奖。…是不是走远了…

就问一句,你当下为什么书写,什么让你写得畅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