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太祖朱元璋洪武皇帝大事年表

朱元璋,字國瑞,濠州鍾離(安徽鳳陽)人,原名重八,後改名興宗,參加郭子興紅巾軍後改名為元璋。明朝開國皇帝,年號洪武。

明太祖朱元璋洪武皇帝大事年表

朱元璋在位期間,廢除丞相和行中書省,設三司,進一步加強了中央集權,並嚴懲貪官和不法勳貴;實施衛所制度,移民屯田和軍屯,興修水利;解放奴婢,減免稅負,丈量土地,清查戶口;重教育,興科舉,設立國子監培養人才;對外確立“不徵之國”;社會生產逐漸得到恢復和發展,史稱洪武之治。

元至正十一年(1351年)

黃河在河南蘭考決口,元朝以工部尚書賈魯為治河總使,採取塞北河、疏浚南河方針。韓山童聯合劉福通等人在安徽潁州率領紅巾軍準備起義,消息洩露,韓山童被殺。同年,李二貢獻徐州;王權“北瑣紅軍”起義攻佔鄧州、南陽;徐壽輝稱帝,在湖北蘄水建立天完國政權。

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

郭子興、孫德崖等人起義,攻克濠州(鳳陽),不久朱元璋投奔郭子興。同年,王權被殺,彭瑩玉戰死;方國珍貢獻臺州;孟海馬“南瑣紅軍”起義,攻克襄陽。

元至正十三年(1353年)

張士誠兄弟在秦州(江蘇)起義,攻克泰州、高郵;元朝中書左丞賈魯去世,濠州解圍,朱元璋募兵七百;元順帝立愛猷識理達臘為皇太子。

元至正十四年(1354年)

張士誠在高郵稱王,國號大周,年號天佑;朱元璋升任總管;脫脫被解除兵權。

明太祖朱元璋洪武皇帝大事年表

元至正十五年(1355年)

劉福通等人擁立韓山童兒子韓林兒在亳州稱帝,號小明王,國號宋,年號龍鳳;郭子興去世,小明王任郭子興之子郭天敘為都元帥,張天佑、朱元璋為副元帥;不久,郭天敘、張天佑戰死集慶(南京)朱元璋繼任都元帥;脫脫被貶到雲南,不久被毒殺。天完國以漢陽為新都城,改元太平,倪文俊任丞相後欲謀殺徐祖輝自立,被屬下陳友諒設計殺死。

元至正十六年(1356年)

元朝丞相哈麻意圖廢黜元順帝,不料消息洩露,被杖死;張士誠在隆平府稱周王;朱元璋攻克集慶改稱應天府,稱吳國公,奉宋龍鳳為正朔;方國珍投降元軍。

元至正十七年(1357年)

徽州老儒朱升為朱元璋獻策“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張士誠被朱元璋擊敗,投降元軍,任太尉;劉福通指揮大宋紅巾軍分三路北伐。

元至正十八年(1358年)

朱元璋以康茂才為營田使,辦理屯田;並相繼攻克建德、婺州等地;聘請宋濂講學;陳友諒攻克吉安、贛州等地;張士誠擊敗楊完者;元朝招撫“義軍”察罕帖木兒、李思齊等部。

明太祖朱元璋洪武皇帝大事年表

元至正十九年(1359年)

中原紅巾軍日漸衰落,汴梁陷落,劉福通奉韓林兒退走安豐,關先生所部攻克遼陽;朱元璋收復池州、潛山等地,被小明王加封儀同三司、江南等處行中書省左丞相;陳友諒誅殺趙普盛,迎徐壽輝入江州,陳友諒自稱漢王;方國珍遣使向朱元璋求和。

元至正二十年(1360年)

張士誠攻克濠、泗、徐、邳等州;朱元璋徵詔浙東名士劉基、宋濂、章溢、葉琛到建康,劉基獻計先取陳友諒;陳友諒誅殺徐壽輝自稱漢帝,年號大義;明玉珍自稱隴蜀王;大宋紅巾軍關先生、沙劉二在高麗戰死。同年,朱元璋與陳友諒在龍灣大戰,陳友諒戰敗,實力大減。

元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

小明王韓林兒封朱元璋為吳國公,朱元璋定立鹽法、茶法,並鑄造大中通寶;朱元璋遣使向察罕帖木兒“通好”。

元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

明玉珍稱帝,國號大夏,年號天統;察罕帖木兒去世,元朝封朱元璋為行省平章事,朱元璋拒絕。

明太祖朱元璋洪武皇帝大事年表

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

張士誠攻克安豐,劉福通戰死;朱元璋與陳友諒大戰鄱陽湖,陳友諒中箭身亡,兒子陳理繼位,改元德壽;張士誠稱周王,停止為元朝貢糧,仍以元朝為正朔。同年,朱元璋設禮賢館,集劉基、陶安等人講論經史。

元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

在參知政事李善長、大將徐達的屢屢勸進下,朱元璋稱吳王;建百司官屬,置中書省,以李善長為右相國、徐達為左相國、常遇春及俞通海為平章政事、汪廣洋為右司郎郎中、張昶為左司都事;陳理率部向吳軍投降;元順帝與皇太子爭權。

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

元朝內戰加劇,黃太子謀求元順帝禪位失敗;朱元璋營造建康(南京)城,派徐達北征元朝;朱元璋設計淹死小明王韓林兒,頒佈《平周檄》。同年,天統帝明玉珍去世,兒子明升繼位。

吳元年(1367年)

建康城、皇宮、圜丘、方丘及社稷壇、太廟等修建完成。設置太監,制定官制,設定禮儀;“東吳”張士誠被俘,被亂棍打死;方國珍投降朱元璋。同年,陳友定戰敗,服毒自殺未遂,被吳軍陣法。

明太祖朱元璋洪武皇帝大事年表

明洪武元年(1368年)

朱元璋稱帝,定國號明,建元洪武,冊立馬氏為皇后,世子朱標為皇太子,置東宮官屬,李善長兼太子少師,徐達兼太子少傅,常遇春兼太子少保;恢復唐朝衣冠;並決定實行兩京一都,詔以應天(建康)為南京,以開封為北京,數次到北京巡狩。同年,徐達率明軍攻入大都,元順帝倉皇北逃;明朝設立水馬站、遞運所、急遞鋪;平定兩廣地區。

洪武二年(1369年)

朱元璋命李善長、宋濂等人纂修《元史》;制定內侍諸司制,篆刻玉璽;以臨濠(鳳陽)為中都,大肆營建中都。同年,常遇春病逝開平,追封為開平王;冊封陳日煃安南國王,阿答阿者占城國王;設立功臣廟,徐達居首,常遇春其次,並鑄造免死鐵券;更定翰林院官制;設立都轉運鹽使司、鹽課提舉司;更改朝賀贊呼為:“一呼天輔有德,二呼海宇咸寧,三呼聖躬萬福。”自此以後,不呼萬歲;章溢逝世。

洪武三年(1370年 庚戌)

朱元璋下令恢復科舉制度;第一次分封諸王:封次子朱樉為秦王、三子朱棡為晉王、四子朱棣為燕王、五子朱橚為吳王、六子朱楨為楚王、七子朱榑為齊王、八子朱梓為潭王、九子朱杞為趙王、十子檀為魯王、侄孫朱守謙封為靖江王,並制定王府官制;大封后宮,以常遇春女為皇太子妃;制定中宮禁令,設立女官;制定朝會之禮儀;定文武官冬衣,內使服飾之制。 同年,朱元璋大封功臣,嶽鎮海瀆城隨諸神號定製;韓國公李善長致仕,以中書右丞忠勤伯汪廣洋為右丞相,參政胡惟庸為右丞;楊憲被殺;徐達、李文忠、馮盛率軍北征。

明太祖朱元璋洪武皇帝大事年表

洪武四年(1371年)

明軍湯和、廖永忠、傅友德等部平定四川,大夏帝明升投降;製造調兵符:金牌、走馬符牌,以及武臣佩戴金銀牌;制定百官俸祿標準;制定逃軍處罰條例;制定親王宮殿規制;制定內城門禁法;徐達駐守北平,移民屯田。

洪武五年(1372年)

朱元璋令徐達、廖永忠、馮盛兵分三路再次北征殘元;制定六部職責、武官選立制度;設立茶馬司、申明亭;制定公主府規制;制定官民婚喪禮制;制定百官封贈制度;恢復孟子祭祀。

洪武六年(1373年)

罷黜汪廣洋,以胡惟庸為右丞相;《祖訓錄》《昭鑑錄》撰修完成,頒佈《大明律》;沈萬三流放雲南;設立烏思藏朵甘衛指揮使司,冊封烏斯藏攝帝師喃加巴藏卜為熾盛佛寶國師;設立太僕寺,專司牧養;設立六科給事中,令各州郡繪製山川險易圖;規定六部諸司官員數額,鑄造侍衛金牌;擴建西安城池;制定文武百官誥敕制度;禁止表箋文疏使用四六文詞;限定寺廟道觀數量,年齡低於四十歲女子禁止出家。

明太祖朱元璋洪武皇帝大事年表

洪武七年(1374年)

建立衛所制度,並實行屯田制;降將李思齊去世;淮安侯華雲龍以擅用故元宮中禁物,詔還途中去世;朱元璋下旨重建奉先殿、六部官員不得輕易調動、設置鐵冶所、設立寶鈔提舉司;方國珍去世;遣送元順帝脫歡帖木兒孫、愛猷識裡達臘之子買的裡八剌北歸。同年,《孝慈錄》編成;吳中四傑之一高啟被朱元璋殺害。

洪武八年(1375年)

改建太廟及大內宮殿;發行大明寶鈔;朱元璋令皇太子、秦王、晉王、楚王、靖江王赴中都講武;設立都指揮司;令天下設立學社。同年,《洪武正韻》編制完成;德慶侯廖永忠被賜死;王保保去世;劉基去世。

洪武九年(1376年)

詔令韓國公李善長之長子李洪,娶皇長女臨安公主。制定武臣誥敕制度、建言格式制度、設立承宣布政使司、倒鈔法、百官品級制度、宗室祿米制度。同年,葉伯臣上萬言書,指出朱元璋分封太侈,用刑太繁,求治太速,因此被逮捕,慘死獄中。

洪武十年(1377年)

朱元璋命中外政事先啟皇太子,然後奏聞;復設寶泉局,鑄造小錢;設立通政使司;大內宮殿重建完成。同年,朱元璋命鄧愈、沐英征討吐蕃;皇次孫朱允炆出生;鄧愈去世;宋濂致仕。

明太祖朱元璋洪武皇帝大事年表

洪武十一年(1378年)

改南京為京師,開封停止稱北京;湖廣爆發侗族起義,朱元璋派太監吳誠、呂玉督軍,此為宦官干預軍事之始;元昭宗駕崩,兒子脫古思帖木兒汗繼位,次年改元天元。同年朱元璋第二次大封蕃王:封十一子朱椿為蜀王、十二子朱柏為湘王、十三子朱桂為豫王、十四子朱楧為漢王、十五子朱植為衛王,改封吳王朱橚為周王,並制定蕃王官城規制。同年,在濠州建皇陵碑,朱元璋親書碑文;皇孫朱高熾生,為燕王嫡長子。

洪武十二年(1379年)

制定皇太子與諸王往來書信格式,以及諸王拜見太子禮儀。同年,《春秋本末》編制完成;四川眉縣彭普貴起義;右丞相汪廣洋,因欺君貶海南,被賜死。

明太祖朱元璋洪武皇帝大事年表

洪武十三年(1380年)

以謀反罪誅殺左丞相胡惟庸,並興胡黨之獄,株連者一萬五千餘人;燕王朱棣就藩北平。 同年,朱元璋下令編制《臣戒錄》警示百官;廢除中書省,罷黜宰相;設立五軍都督府;制定南北更調用人之法;確立官員致仕制度;設立判錄司、應天府儒學;設立春夏秋冬四輔官。

洪武十四年(1381年)

編制賦役黃冊;復置按察使司,病設立分司;制定百官考核制度;制定皇后朝賀禮儀。同年;宋濂去世;傅友德、藍五、沐英等人奉命征討雲南;設立中都留守司;復置大理寺及審刑司;吳良去世,追封江國公;廣州曹真、蘇文卿起義。

洪武十五年(1382年)

頒佈軍法定律;制定官員相遇及公參禮儀;設立僧錄司、道錄司;罷儀鸞司改立錦衣衛;確立諸司半印勘合制度,以防偽;制定諸司文移格式;國自學改名國子監,新建太學,頒佈學規、學校禁例;設立督察院、殿閣學士;確立河泊所官制。同年《華夷譯語》編制完成,作為蒙古語翻譯標準;雲南平定,並編制《雲南志》;馬皇后駕崩。時年51歲;制定皇后大喪禮儀;上諡號孝慈。

明太祖朱元璋洪武皇帝大事年表

洪武十六年(1683年)

制定文官封贈蔭敘制度;朱元璋派養子西平侯沐英世守雲南;江西龍泉、永興山民起義,不久失敗;《精誠錄》編制完成;制定督察院文移格式、朝參官員座次;安祿侯吳復去世,追封黔國公。

洪武十七年(1384年)

制定武臣襲職制度;設立三法司;編撰《大統曆法通軌》;頒佈《天文分野書》;改鑄太和鍾;曹國公李文忠去世,配享太廟,列功臣廟第三;鞏昌侯郭子興去世,追封陝國公;制定官民居室器用制度、賦稅折色制度;嚴禁內官干預政事。同年,冊封李氏為淑妃,統攝六宮。不久淑妃去世,改由寧妃郭氏為淑妃,統攝六宮。

洪武十八年(1385年)

進士首度授為翰林官員,並重開會試、廷試;文淵閣大學士朱善去世;頒佈《大誥》;宋納向朱元璋獻屯田之策;魏國公徐達去世,追封中山王,三世授王爵;湖廣吳奮兒起義;戶部尚書茹太素被貶。

洪武十九年(1386年)

制定工匠輪班制度;令馮盛、傅友德、藍玉征討東北納哈出。同年,《身躬錄》《存心錄》《至戒錄》編成;福建彭玉林起義;朱元璋下令撫卹孤寡老人,頒佈《大誥續篇》《大誥三篇》。令皇太子朱標前往盱眙,葬三祖帝后衣冠,並修建祖陵;

明太祖朱元璋洪武皇帝大事年表

洪武二十年(1387年)

朱元璋封烏斯藏帕木竹巴首領僧人扎巴堅參為灌頂國師;濮英戰死,追封金山侯;湯和在浙東築城抗倭;頒佈《武臣大誥》,《御注洪範》編撰完成。

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

藍玉大戰捕魚兒海,元帝北逃;沐英征討思倫發大勝;頒賜軍士護身敕、武臣保身敕;頒佈《武士訓誡錄》;解縉進呈《大庖西室封事》。

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

規定一甲進士授修撰、編修之制;雲南越州彝族土司阿資起義,被傅友德殲滅;大正宗院改成宗人府;禁止武臣干預民事。同年,令將軍、衛士每日習射於午門外;設立兀良哈三衛;制定外衛軍犯答罪例;

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

建立功臣榜;燕王朱棣節制大軍北征殘元,北元丞相投降,朱棣俘獲眾多,實力大增;韓國公李善長涉嫌謀反,被賜死,時年77歲,其家屬七十餘人皆誅。陸仲亨、唐勝宗、費聚等均株連被殺,胡案結束,前後死者三萬餘人。同年,《韻會定正》刊行;確定官民服飾;潭王朱梓岳父於顯,受胡惟庸安牽連被殺,朱梓與妃子於氏惶恐自焚而死,因其無子,潭國被廢除。

明太祖朱元璋洪武皇帝大事年表

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

朱元璋第三次大封皇子:十六子朱栴為慶王、十七子朱權為寧王、十八子朱楩為岷王、十九子朱橞為谷王、二十子朱松為韓王、二十一子朱模為沈王、二十二子朱楹為安王、二十三子朱桱為唐王、二十四子朱棟為郢王、二十五子朱㰘為伊王。

同年,皇太子朱標奉命巡撫陝西,還京後,獻上關洛形勢圖,朱元璋計劃遷都長安;黃河決口改道入淮河;規定生員應試不中處罰制度。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

豫王朱桂改封代王、漢王朱橫改封肅王、衛王朱植改封遼王;皇太子朱標去世,時年39歲,諡號懿文,史稱懿文太子;在朝門外建宗人府、五府、六部、太常司官署,三法司仍在太平門外。同年,冊立皇第三孫朱允炆為皇太孫;江夏侯周德興因子犯法被殺;靖寧侯葉昇以胡惟庸案被殺;頒佈《醒貪簡要錄》《周知冊》;沐英去世,時年48歲,追封黔寧王,配享太廟;設立詹事府;確定公侯俸祿,並令公侯兼任宮保;禁止都司與王府護衛交往。

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

冊封育有皇子諸妃;藍玉案發,景川侯曹震、鶴慶侯張翼、舳艫侯朱、東莞伯河榮及吏部尚書詹徽、戶部侍郎傅友文等具備斬首,前後牽連牽連一萬五千餘人;編制《逆臣錄》其中有一侯、二公、十三伯;頒佈《諸司職掌》《稽制錄》《永鑑錄》《世臣總錄》;制定學官考課法;李新奉命開胭脂河。

明太祖朱元璋洪武皇帝大事年表

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

規定武官子弟學習騎射;令天下種植桑棗;令年長老人處理鄉訟,教民榜文;穎國公傅友德殺二子後自殺;定遠侯王弼自殺。同年,《書傳會選》《寰宇通衢》編成;嚴禁沿海百姓私自出海貿易;禁錢用鈔,興修水利。

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

頒佈《皇明祖訓》;信國公湯和病逝,追封東甌王;宋國公馮盛因罪賜死;沐春等人誅殺阿資;設立土司儒學;編百戶為裡互助;禁用黥剌腓劓閹割之刑;下令不許奏疏復立丞相;停止朝參賜食;《禮制緝要》《洪武志》編撰完成。

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

疏浚西安城中水渠、廣西興安靈渠;朱棣奉命巡邊;確定諸司奏事次序;制定擒獲倭寇封賞制度;頒佈表箋格式;設置開平四屯衛;賞賜致設計武官;寧王朱權編成《通鑑博論》。

明太祖朱元璋洪武皇帝大事年表

洪武三十年(1397年)

刊行《大明律誥》;陝西沔縣白蓮教高福興起義;申明學規教條;在地方設置行太僕寺,掌管馬政;設立太常寺,負責祭祀;設立光祿寺,負責膳食;設立鴻臚寺,負責儀仗、禮儀。頒佈《為政要錄》、編制《富民典冊》;規定武官隨從數額;確定贖罪事例。同年,發生劉三吾科舉案;設置鄉里木鐸,頒佈《聖訓六言》。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

晉王朱棡去世,諡號恭;朱元璋駕崩,遺照皇太孫允炆繼位,以明年為建文元年;上朱元璋諡號為“太祖欽明啟運俊德成功統天大孝高皇帝”,馬皇后諡號“孝慈昭憲至仁文德承天順聖高皇后”;尊母妃呂氏為皇太后;朱允文以齊泰為兵部尚書,黃子澄兼翰林院學士,同參軍國大事,以方孝孺為翰林侍講;裁汰冗員、兼併州縣。

明太祖朱元璋洪武皇帝大事年表

同年,齊泰與黃子澄建議削藩,周王朱橚以謀反罪名被逮捕,廢為庶人;下令逮捕齊王朱榑、代王朱桂、岷王朱楩;道衍密勸燕王朱棣起兵,朱棣稱病,暗自練兵;朱允文派工部侍郎張昺為北平布政使,監視燕王;燕王府長史葛誠叛變,被朱棣察覺。

朱元璋是中國歷史上最傑出的君主之一,他一生勤於政事,設立了大量的制度典章,創造了明朝前期社會安定、經濟繁榮的局面。朱元璋實行的中央集權制,甚至影響到了清朝。其晚年大肆誅殺功臣,是朱元璋一生中最大的詬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