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色电影中的“白日焰火”

随着《白日焰火》和《南方车站的聚会》两部电影接连在西方主流电影节获奖或入围,“中国黑色电影抬头”的说法开始在电影圈内流行。

黑色电影中的“白日焰火”

2014年德国柏林电影节金熊奖

何谓“黑色电影”?黑色电影又为何会在中国抬头,或许我们可以细说从头。

黑色电影,英文名:Film noir。noir是法语中“黑色”之意。注意到这一点,就会发现,黑色电影的定义,并不是出自美国而是法国,尽管黑色电影最早都是从美国拍出来的。

20世纪20年代后期到30年代中期是美国的第一波犯罪电影热潮,此间,伴随着全球性的经济危机,益于禁酒令的美国黑帮迅速崛起,成为了大众生活中的一个必要环节。司法腐败,警察收受贿赂,而黑帮成员则成为了当时民众生活秩序的重要补充,似酒酿造、娱乐产业都通过黑帮得以实现。此时的商业类型电影中,犯罪电影成为主流。

随着罗斯福新政的施行以及对司法机构的整肃,黑帮势力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缩水。其成员不再是“潜在秩序”的维护者,而是大众生活秩序的破坏者。但人民生活的压抑并非就此消失,过于严苛的法条、判例和大众道德倾向反而让许多人更加缺乏释放的出口。这时,大众需要新的电影类型,没有黑帮及其势力的兴起,没有财团和黑帮的种种勾连。而黑色电影也就因此应运而生。

以电影史的角度来看,黑色电影兴起于上世纪40年代初期,事实上相关作品在30年代中后期便初见端倪。如:《你只活一次》(You Only Live Once,1937)《一世之雄》( Angels with Dirty Faces,1938),以及更早的《M就是凶手》(M,1931)。

黑色电影中的“白日焰火”

M就是凶手

黑色电影的人物刻画:

与过往的黑帮英雄人设最大的不同在于黑色电影的主人公必须是一个城市中产(基本上是男性),也就是说他和大多数人一样,既不是太穷,也不是太有钱,既不是需要像《美国往事》里的“面条”那样闯荡天涯对纽约(或者芝加哥、洛杉矶)这样的大都会满怀淘金梦,也不是一个坐拥百万身家的富豪浪荡子。他就和当时美国的大多数一样普普通通。

其次,男主人公多半被自身的情欲或贪念所困扰,并最终为此误入歧途。这些贪念并不是面对数百万美元时才存在的,更多的时候,往往是在几万甚至几千美元便足以让这些人固有的道德观或价值观崩坏。(按购买力计算,约合今天中国人民币十几万元到几十万元不等)。

此外,最为重要的一点则是影片必须强调命运的的作用。换句话说,不论主人公多么积极地试图改变眼前的现状,但面对厄运和黑暗力量,最终的结果必须是无能为力。

黑色电影中的“白日焰火”

《历劫佳人》

事实上,上述这些观影需求与美国的城市化进程息息相关。美国在迈入20世纪门槛的时候,终于将自己的工业生产总值拔到了全球第一,随着这一时刻的来临,美国的城市化进程也成为必不可免的事情,越来越多的人告别故乡和土地走入都市。与中国改革开放所不同的是,美国作为移民型国家,外来移民数量极大,这些人也开始在码头型城市谋求生存,最终统统不可避免地成为了城镇人口。一战之前,美国的城镇人口达到史无前例的状态,而20世纪四十年代的黑色电影受众则多为这些新城镇人口的子女。

作为清教为主的传统美国社会,其道德观较之欧洲更为趋向保守。但事实上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出现,美国原有的乡土社会瓦解,呈现“礼崩乐坏”的景象。而年轻人发现在都市生活中固有道德观已不再适用,但新的有效的价值观并没能被完整提出,许多人在新的生活环境中肆意妄为,完全不去遵守固有的家乡或城市的道德准则。

黑色电影的情节构建:

a.必须营造一种整个世界都在与我们的主人公背道而驰的感觉,似乎整个世界都是崩坏的,而我们的主人公却在坚守着什么。正所谓: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b.故事一定要在发展的过程中,一层层地剥夺当事人的权利,而当事人也在这里一层层地舍弃,而不是像主流电影中不断争取自己的权益,并最终被赋予了这种权益。

c.人物通常是被情节牵着鼻子走的。任务不是情节的施动者,而是受害者。换句话说,影片的主人公一定是在很多时候“逆来顺受”的。

d.电影中必须存在犯罪。

黑色电影中的“白日焰火”

《马耳他之鹰》

满足上述四点,基本上也就完成了黑色电影情节构建的基础。从这些地方我们不难看出,黑色电影的底色是带有绝望性质的,主人公对其生存的环境处于一种吐槽无力的状态,尽管如此,他并不想去改变当下,甚至会反过来让这种“很不舒服”的秩序继续下去——因为他已经适应于这种环境中的生存,尽管身处阴沟污淖,只要还能得空仰望繁星就好。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黑色电影的观众——当时的american middle class(美国中产)多半处于这类情绪当中,他们不再是涌入大城市想挣大钱改变生活条件的底层劳动者,事实上,他们多半有房有车,但都不同程度地负债,他们在生活中处于“守”势,想要保住现有的一切不再流逝,不要让辛苦得来的社会地位和生活条件付诸东流。换句话说,他们是一群被生活“栓死”的人,贷款压力、工作压力、就业压力把这些人牢牢按死在既定位置上。而刚刚摆脱了将近十年的经济危机,没有人愿意再回到朝不保夕的日子里去。所以,虽然面临各种撕扯,但人们仍然不得不咬住牙勉力支撑,但他们的心里则亟需“透口气”。

黑色电影的画面与调度:

黑色电影,顾名思义,在黑白片时代中,其画面呈现暗部较多,色调昏暗。但这种暗并非一黑到底,而是一种有层次的灰暗。在当时主流的好莱坞电影中,尤其是歌舞片和爱情片,其画面都明亮异常,通过打光使得演员面部近乎呈现出无死角的状态,而这些光的光源到底是哪里其实观众并不深究。

随着黑色电影的兴起,光源本身的真实性开始被探讨。更多的人意识到,电影的物质复原属性中,光源的真实性尤为重要。从这一角度说,黑色电影的用光方式直接推进了电影视听技巧的发展。

黑色电影中的“白日焰火”

《双重赔偿》

黑色电影的调度中必须充满阴影、暗块儿,墙上、器物上多呈现条状阴影。人物造型则通过这些阴影(如百叶窗、铁栅栏)突出其被束缚的感觉,让观众从潜意识上理解到其陷入困境的状态。

总结来说,黑色电影的主要三要素可归纳为:1.主人公无奈却被迫要行动的心理活动。2.犯罪。3.强调主人公受困受限状态的视觉风格。

由上述反观我们自身,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出现了第一批中产阶级,他们和一百年前的美国中产境遇类似。生活表面风光:体面的衣着、驾驶的汽车、居住的房子,但其中的心酸只有自己知晓,房贷车贷信用卡,教育经费医疗卡……面对无从休息的人生,他们要的不是改变生活的良方,而是能让他贪欢一晌的美酒。忘掉一切,哪怕一小时也好。

黑色电影中的“白日焰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