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沌》:蝴蝶效应背后的原理,对看待新冠疫情有何启发?

最近朋友圈流行一个段子:“我最近这么闲,要从一个蝙蝠的故事开始……”

因为一只蝙蝠,身上携带着病毒,接触到了一些野生动物,病毒又到了野生动物身上。这些野生动物被人捕获,贩卖,导致病毒从野生动物身上传播到人身上。 而携带病毒的人与别人接触,又把病毒传染给别人,从一个地方传到另外一个地方……

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的传播,使全国各地都陷入了紧急应急状态。从武汉到全国,甚至全世界各地都出现病例。一时间,传染病汹汹来袭,2020年的春节,谁也没想到,大家竟然会呆在家里隔离度过。春节假期过后,疫情对人们工作和整个经济都带来了冲击。

蝙蝠,本来毫不起眼,如今却引起了这么多的风波。就像一只南美洲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两周后就引起了美国的一场龙卷风。

这种由一个不起眼的事件,经过不断放大,最终造成一连串连锁反应的现象,就叫蝴蝶效应。


《混沌》:蝴蝶效应背后的原理,对看待新冠疫情有何启发?

为什么再不起眼的小事,都会对整个系统产生巨大的影响?

其实,这种蝴蝶效应是自然界里的一种混沌现象。

混纯现象普遍存在于自然界及人类社会的各种非线性系统中。它反映了有序和无序之间、确定性和随机性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被认为是20世纪物理学三大成就之一。

在今天这个复杂的世界里,我们需要了解一些混沌学知识和思维,以免下一次再遇到蝴蝶效应引起“黑天鹅事件”时,手足无措。

所以,今天和大家分享一下我最近看的一本书——《混沌:开创新科学》的心得。它是美国著名的科普畅销作家詹姆斯·格雷克的作品。这本书曾占据《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畅销书排行榜长达5年之久。也是英国非文学类最佳畅销书。

通过这本书,我们可以了解混沌研究的发展,并且从中理解混沌理论的思想,从而启发我们以更深邃的眼光来看待世界,及应对这次的疫情。

下面,我将从混沌是什么、混沌理论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意义、以及如何利用混沌思维来行动,这三个部分来进行阐述。

混沌是什么

1961 年的一天,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气象学家洛伦兹在用计算机做天气预测实验。

本来预测天气要从起点到终点,整个行程一步步去跟踪预测。但一次检查中,洛仑兹选择了一条捷径,他不从头开始,而是从中途开始。

他代入之前推算出中间位置的数值,直接从中间开始验算。并且为了方便,把这个数据的小数点后六位进行了四舍五入。

之后,他就下楼,喝了杯咖啡。等计算机计算结果出来。

按理说,又没有改变程序,输入的又是之前推算出来的数字,两次的结果应该差不多。

然而他回来后,大吃一惊:本来很小的差异,前后计算结果却偏离了十万八千里!两次的天气运动轨迹图到后面完全不同。

《混沌》:蝴蝶效应背后的原理,对看待新冠疫情有何启发?


洛伦兹以为是计算算错了,可是他再次验算后发现计算机没算错。

于是,他发现了:在非线性的系统里,初始值一个微小的误差,随着不断推移,误差会以指数形式增长,导致最后会出现巨大的偏差,造成截然不同的后果。

后来,洛伦兹就在论文中提出:在大气运动过程中,即使各种误差和不确定性很小,也有可能在过程中将结果积累起来经过逐级放大,形成巨大的大气运动。

这个观点被形象地描述成一个蝴蝶拍拍翅膀都能引起龙卷风,也就是我们今天说的蝴蝶效应

而像天气现象一样:在不带随机因素的非线性确定性系统中出现的随机现象,就叫“混沌现象”。

什么意思?简单来说,就是在非线性的的系统里面,即使按照一个确定的公式去推算,一旦初始值有一点点的不同,也就是一件小事,都会引起整个结果的巨大差异。

《混沌》:蝴蝶效应背后的原理,对看待新冠疫情有何启发?


它们的运动轨迹一开始相似,但到后面就变成完全不同的。而且每次的运动轨迹,你也是完全无法预测的。它每次都不一样,看上去很随机很无序,具有内部随机性。

但是,它又在一定的范围内运动,不会超出该范围。它的整体结构又遵循着一定的规律,是有序的,具有无序和有序的统一的特性。

就像虽然每天的天气会不同,你无法完全准确预测。但是一个地区的气候,总体来说是相对是稳定的,可预测的。蝴蝶拍动翅膀有可能导致暴风,但是它没办法让一个干旱的地区变成一个湿润的地区。

总而言之,我们可以把混沌简单理解为“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一开始小小的变化,都会造成最终完全不同的状况。 它具有初始条件敏感性、内部随机性、以及无序和有序的统一的特性。

混沌理论对我们有什么意义


其实,混沌现象在我们的生活中比比皆是。它不是偶然的、个别的事件,而是广泛存在于自然、社会及生命等各种复杂的系统中的。像这次的传染病其实也是混沌现象

所以,混沌理论首先在科学上,给我们带来了深入认识自然的理论解释。

很多无法用传统理论解释的现象,都能用混沌理论来解释,例如一些化学反应、电路、野生种群、流体流动、雪花形成、生物器官、粒子束、大气风暴、国民经济、人口流动等。

混沌的概念也被应用到物理、化学、生物、医学、天体力学、社会经济、艺术等各种领域中,产生了很多交叉学科。

《混沌》:蝴蝶效应背后的原理,对看待新冠疫情有何启发?


其次,在思维层面上,混沌理论也给我们带来了一个看待问题、理解世界的全新的视角。


过去,我们按照决定论的思想,认为自然万物都像机械一样,简单有序地运行,只要知道条件就能准确预算出结果。

于是长期以来,我们习惯把复杂的问题简化成简单的模型,在理想的状态下考虑问题。认为外部是稳定的,有确定的因就会导致确定的果。

然而,混沌理论告诉我们,这个世界充满了随机,一个小小因素的改变,都可能产生一系列连锁反应,导致整个结果的不同。

它复杂,充满不确定性,不是简单的一对一,正比例的关系,难以用简单的线性因果关系来测量。

在这个复杂多变的世界里,我们每个人都难以预测下一秒会发生什么事情。

所以蝴蝶效应,和“黑天鹅事件”其实也是这个世界自然会发生的事情。


与其每次出现意外和大事件都手足无措,不如提前就认识到世界就是非线性、充满混沌的,以一种更加开阔的视角来看待问题,采取措施。

《混沌》:蝴蝶效应背后的原理,对看待新冠疫情有何启发?

混沌启发我们可以如何做?

那在生活中,我们又该怎么利用混沌理论来行动呢?特别是结合这次疫情,我们能得到什么启发呢?

下面就从混沌的初始敏感性、内部随机性、无序与有序的统一,这3个特性出发,分别给出一些对应的行动对策。


1重视蝴蝶效应,从身边小事做起,防微杜渐

既然很小的事,经过不断地连锁反应,都有可能产生巨大的后果。那么,我们就不妨从小事做起,重视不起眼的事。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对有害的事情,不抱侥幸心理,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

例如,在传染病期间,我们都要注意出门带好口罩,勤洗手,做好防护措施,不要掉以轻心。

报道显示很多被感染者就是没戴口罩,这么一件事,导致接触到传染源时,在空气中暴露几十秒就被感染了。比起感染后的会产生的连锁严重后果,我们还是做好防护,做好隔离,防患于未然为佳。

而重视身边的小事,也包括对已经发生和出现的问题做出及时的处理。

有问题就想办法解决,不要一直拖,等到事件越来越严重才开始重视,那样往往就已经造成了无可挽回的损失。

《混沌》:蝴蝶效应背后的原理,对看待新冠疫情有何启发?


像去年澳洲的山火,一开始没有采取有力的遏制措施,现在烧了快5个月还没停歇。昔日美丽的旅游胜地,一下变成全球空气质量最差的城市。众多野生动物失去栖息地,死的死,伤的伤。本来以为平常的一场小山火,导致的蝴蝶效应,已经超出了当时的想象。

所以,我们要重视蝴蝶效应,对身边的小事也保持警惕,意识到小事也可能发展成为严重后果,及时处理,防患未然。

2.学会灵活随机应变,提高反脆弱能力

虽然我们都希望一切太平,按部就班,但混沌告诉我们,这个世界就是充满各种变数的。你事先想象不到的事件,它也可能发生。

因此,突如其来、事先无法预测,一旦发生又会带来严重后果的“黑天鹅事件”,其实也是无法避免的。

所以,我们要学会随机应变,提高自己的反脆弱能力,让自己尽量从波动中获利。

今年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我们原本生活的节奏。好不容易做好的计划,瞬间泡汤。但是,既然都发生了,那也只能随机应变。

正所谓“计划赶不上变化”,唯有“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根据情况实时变动,尽量让自己更好地适应新变化的环境。

与其因为被打乱计划就心灰意冷,在家浪费时间,还不如把时间利用起来,干脆就在家做些平时不怎么做的事情。

例如看平时买来没时间看的书,想想平时没时间思考的人生问题,多陪陪家人……


《混沌》:蝴蝶效应背后的原理,对看待新冠疫情有何启发?


纽约大学教授塔勒布在《反脆弱》一书中说道:“每一件事情都会从波动得到利益或承受损失。脆弱是指因为波动和不确定而承受损失。而反脆弱则是让自己避免这些损失,甚至因此获利。”

外部的环境变化和风险我们难以控制,但是我们可以控制自己应对的心态。

转换思维,在危机中寻找机会。多给自己几个选择,学会反脆弱,提高应对波动的韧性。

像牛顿,在1665年本来上学上得好好地,但伦敦出现大瘟疫,他也被迫回家自我隔离。不过他没有自乱阵脚,反而趁着这段清净的时光,潜心思考。先后创立了二项式定理、做了光的色散实验、研究万有引力定律等。回家躲避瘟疫的两年反而成了他高产期。

又如刘强东本来在线下卖光碟,SARS期间无法营业,被迫往线上业务发展。后来在互联网迅速发展的时候,京东一举成名。

所以,我们要学会灵活应变,“既来之,则安之”。并尽量去找到随机事件能给我们带来的好处,乐观地去面对。

3.培养系统思维,关注要素背后的整体关系

在面对问题的时候,我们常常只对事件本身进行回应。只看到表象,而忽略掉了造成事件发生它背后整个系统。

然而混沌理论告诉我们,虽然每件事情的内部是无序随机的,但往往它们背后系统的结构是稳定有序的。


格雷克在书中讲到:“混沌理论提出后,越来越多的人感到与整体分割开来研究各个部分是枉费心机。最重要的是有关复杂性的定律具有普适性,而与构成系统的组元的细节无关。”


也就是说,虽然事件层出不穷,只看表面局部,看不出所以然。但如果目光放远,看到背后的整个复杂系统体系,就会发现有迹可循。

《混沌》:蝴蝶效应背后的原理,对看待新冠疫情有何启发?


就像媒体报道说这次的新冠病毒是由蝙蝠带来的时候,有网民就在下面评论“消灭蝙蝠”。

而当说病情从华南海鲜市场蔓延时,网上又有人人肉搜索海鲜市场老板的资料,对他进行谩骂……

当然,蝙蝠是许多病毒的携带者,违法吃野生动物的人固然可恨。

但造成这些现象背后的问题和原因,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整体的系统,往往才是真正的关键。

蝙蝠,野生动物,和人类的关系,是涉及整个生态系统的问题。而人们捕杀、贩卖野生动物,是一系列经济行为,它的背后反映了一些人的消费需求,而造成那些人消费需求的,又是一系列社会文化等方面的问题。

这些要素背后有一个个复杂的系统,它们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环环相扣。如果只是看到一个结果,就简单地以为就是对应一个原因,把其中一个要素改掉就行,是非常片面的。

就像2003年,SARS是从广东的野生动物市场出来的,就关闭广东的野生动物市场,后来没事了。

17年后,又变成了新型冠状病毒从武汉的野生动物市场出来……

哪里出现问题就只改哪里,等于治标不治本。因为某些人的观念和社会文化还没改变,野生动物买卖市场依然存在等,整个系统结构还是稳定的。整体系统结构没变,就算改掉其中的一个要素,它依然会按照系统的运行,可能继续发生第二第三次。

所以,在面对复杂的问题的时候,我们不能用线性思维,单一孤立地去思考某一个点,而要系统思考很多个不同因素和因素之间的关系。

虽然每次大事件的发生都是随机的,我们不能预测具体细节,但是我们可以培养系统思维, 去关注背后整个大系统的运行规律和机制,真正理解问题发生的根本。



结语

《混沌》:蝴蝶效应背后的原理,对看待新冠疫情有何启发?


这次冠状病毒疫情虽然还在不断发酵中,但是我们还是要心怀希望。希望这本书和我的解读心得能让大家从更多角度看待问题。

“杀不死我的,必将让我强大”,等疫情结束,愿我们都能比以前更强大~加油~!


作者: 斜杠的奇异果 一个斜杠朋友 分享自我修炼&读书感悟心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