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活的是一種感覺嗎?喜怒哀樂、失去、擁有,這都是一種感覺嗎?

這是


我們在每一個家庭,或者工作中都會遇上失去,擁有,喜怒哀樂,這幾種都不是感覺而升的?而是一種愛或者突然的事導致的。人活著都是為了愛,從沒有人平感覺話著。

生活中是我們人類歷練自己大舞臺。對於喜怒哀樂,失去,擁有。都是生活突然出現的事,在我們人類的生活中。從來沒有一種平感覺的事,都是為了愛和親情而努力的。仁妙1感謝題主,謝謝友們支持。




仁妙1


人為什麼活著?人活著是不是隻是一種感覺?

我認為,人活著,一定有各種感覺。但是,如果僅僅把生命的存在僅僅看做作一種感覺,很容易走入一種唯心主義的消極心態。

既然人活著就是一種感覺,那麼只要自己感覺好了,就不必再為人生而苦苦追求了。

事實上,人活著絕不僅僅是一種感覺。我們能夠有幸來到這個世界上,一定要過一種有價值的人生。

我認為,人活著,是一種實現自己生命價值的過程。我們首先要學會追求有意義的人生,然後給自己定下遠大的人生目標,在漫長的人生旅途中,矢志不移的朝著自己的目標無休止的前行。

但有時候,我們也會感覺,人活著,似乎就是一種感覺,我們總會發現,一個人即便他在眾人眼中活得很悽慘、很沒有價值,但他總會給我們一種他這樣活著很有意義的解釋,或者他攤上了某種不好的命運,但他也有一種辯解,把自己這種命運解釋成一種心甘情願的選擇,而且這樣解釋之後,他就可以說服自己活得理直氣壯,活得有底氣,活得踏實。我們都知道,他的這種解釋和辯解不過是偏見罷了。但是,我們哪一個人沒有為自己在希望中的好生活到來之前為自己當前這種生活並不如意的生活的合理性做過辯解呢?我們都知道,那不過是偏見罷了,但是,這時候,我們靠偏見救贖自己。不這樣,還能怎樣呢,難道天天生活在怨懟和憤懣之中嗎?所以,給自己的生活一種幸福的解釋,也是一種生存的哲學。

至少,這種解釋給人一種活著的勇氣。明天,一切都有希望。在所有人的眼裡,希望總是美好的,明天會更好的希望會給人帶來一種奔頭。人如果沒有奔頭了,便沒有心勁了,沒有心勁了,一切都沒有了。所以,永遠不要嘲笑別人的希望。

有一天讀書,看到斯賓諾莎的一句話:“希望和失望也絕不能是善。因為恐懼是一種痛苦,希望不能脫離恐懼而存在,所以希望和失望都表示知識的缺乏,和心靈的軟弱無力。”這句公然蔑視希望的話,柴靜覺得“太硬了”,我覺得太狠了。不管我們認為“太硬了”還是“太狠了”,有一個前提就是,他說得太有力了,而且讓我們無法辯駁。是啊,生活在希望中的人都是心靈軟弱無力的人,我們不能不承認這句話的合理性。

不讓我們心懷希望,難道我們就因此絕望嗎?決不,我們心靈軟弱就軟弱去吧,也不學那些心靈強硬而痛苦無比的哲學家。承認我們不是偉人哲學家一切就簡單了,我們無知無識,我們心靈軟弱,但我們快樂。何況類似的話 魯迅先生也說過,不過他是這樣說的:“絕望之為虛妄,正與希望相同。”

人活著不僅僅是一種感覺,還是一種實現自己人生價值的過程。





艾力克


都說得非常有道理一一文章寫得真好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