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嶺吃豆腐要“見血”

我的奶奶住在太平峪古鎮,那是一個靠地大山的地方,風俗與關中平原截然相反。我們喜歡吃麵,他們喜歡吃米飯,而且不吃菜吃乾飯,唯一的下飯菜,就是農家的醃菜、搗碎入罐的臘肉丁丁。人小的時候,嘴總饞,我們孩子常常趁奶奶不在家,搬起梯子站上去,放下掛在房樑上的臘肉丁瓦罐,拿手抓一大把,再偷偷放上去,偷來的“臘肉丁”拿方格拼音本子包個四方形,拿到學校和小夥伴們分享。


秦嶺吃豆腐要“見血”

我們這的臘肉好吃,有牛勁,經過煙火熏製的臘肉,帶著那麼一點哈喇子氣味,充滿了煙火的氣息,是山裡人最平常也最簡單的農家菜,不管是平常,還是家裡來了客人或者節日裡,我們的餐桌上總是少不了一盤臘肉,這是生長在大山深處的孩子們最深刻的記憶。

秦嶺吃豆腐要“見血”

大山深處的臘肉取材簡單,一般來說,往往取過年殺年豬的肉,由於交通不便,深山裡的人間每到過年的時候,就三五成群的走村入戶殺年豬。肥膘的年豬在庖廚手裡的斷了命,趁著年豬從脖頸上流出來的豬血還沒有完全變冷,勤快的主婦們便拿著瓢盆去接那熱乎乎的豬血,這是“吃豆腐”必不可少的主角。

秦嶺吃豆腐要“見血”

拿著那50公分的大尖刀,順著住的脖頸畫一個圈,豬頭便應聲掉下來,將著身子固定在鐵掛鉤上,順著脊柱用看到將豬一分為二,掏出大腸、小腸、心肺、豬腰子等部件,用燒開的熱水清洗豬內臟,這是城裡人瞧不起的豬下水,確是山裡人下酒拌涼菜的可口佳餚。燒一大鍋滾燙的開水,把豬放進木桶裡,倒上燒開的熱水,用刷子退掉豬身上的雜毛,複雜而簡單的工序後,就開始製作豆腐了。

秦嶺吃豆腐要“見血”

從豬大腿根莖部選用連皮瘦肉,在豬奶旁選用肥肉,剁成臊子,在將剛才接好的豬血與事先揉好的米漿團充分的攪拌,變成血團,在加上新鮮的豬臊子,滾油煉成豆腐湯汁,封罐保存,這就是太平峪最著名的“豆腐臊子”。保存在罐子裡的豆腐臊子,和臘肉一起吊在火堆上方,經過長時間的煙熏火燎,最終成為香味濃郁的醬料和下飯菜,既可以配合白米飯單吃,又可以煮火鍋、吃燴菜,可以說是十分方便。這種豆腐臊子和臘肉伴隨著我們很多年,不管是求學還是在外地參加工作,這種味道始終沒有從我的腦海裡消失過,因為我知道那不僅是味道,更是鄉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