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英國在乾隆年間入侵中國,中國能否拒敵於國門?

做人當做天可汗


如果大英帝國在乾隆年間進攻清朝,能否像1840年鴉片戰爭一樣胖揍乾隆皇帝。這確實是一個很有趣的問題,我們不妨把時間設定為1763年,英法七年戰爭剛結束的那一年。

然後,我們還要假設雙方不要拉盟友,只是單純的清英對抗。

1776年,英國發明家瓦特製造出第一臺有實用價值的蒸汽機。1763年還沒有進入蒸汽機時代,工業革命還沒有正式啟動,清朝與英國的技術差距雖然大,但還沒有被急劇拉大。

先給出結論:英國海軍可以全殲乾隆的水師,英國陸軍可以在陸地上佔領清朝沿海沿江大城市,但無法深入內地。

戰爭結局要看乾隆有多強的戰鬥意志,如果戰鬥意志強就會陷入持久的消耗戰。當時的大清貿易依賴度並不高,長期消耗戰很有可能把英軍拖垮。

如果乾隆戰鬥意志不強,很可能跟孫子道光一樣籤個條約。

但從乾隆爭強好勝的性格看,很有可能死力一戰。

1,七年戰爭時期的英國海軍

七年戰爭結束後,英國徹底擊敗法國海軍,成為世界上唯一的海洋霸主,擁有120艘主力戰艦。

1769年,英國海軍軍費是150萬英鎊。

直到工業革命後,因為技術和財政的支持,大英帝國皇家海軍得到極速發展。

1811年,英國海軍有了240艘主力戰艦、317艘快帆船、611艘快艇,每年的海軍軍費在2000萬英鎊以上。海軍經費長了十倍以上。

但是在1763年,英國海軍還沒這麼強大。

十八世紀軍艦的火力已經非常強大。一艘二百英尺長的戰列艦,安裝了三層共一百多門大炮,,單舷火炮齊射,一次可射出半噸炮彈。

英國皇家海軍軍艦一共有六個等級,第一、二、三級軍艦被稱為戰列艦,它們一般裝有64到104門大炮。

英國最強大的戰列艦是“勝利號”,1765年下水,可以趕上與乾隆的戰鬥。

勝利號排水量在2000噸以上,船員800人。

但當時英國只有一艘勝利號,還是橡木做的帆船。

英國至少可以派遣60艘主力戰列艦來中國沿海。

2,乾隆時期的水師

乾隆十一年 (1746年),設立廣州八旗水師,開始時只有600名水勇。

繒船為乾隆時期水師主力戰船,有三帆八棹。

這種繒船見了英國勝利號戰列艦,只能說是小蝦見了大鯊魚。

清朝陳良弼著的 《水師輯要》詳細記載了趕繒船的武器:

大貢銃二門(重三四百斤,各備藥子十出)、子母銃十支、火藥三百斤、火罐三十個、戰箭五百支、鬥頭銃一門、噴筒五十支、碎小生彈二百斤、高升火號一百支、挑刀十把、鉤鐮槍六支、藤牌十面、雙手大刀十把、竹蒿槍二十支,“趕繒船中水兵35人,則當配戰兵65人”。

200kg的大炮才兩門。

看看人家勝利號的武器:

炮甲板:32磅,2.75英噸長炮30門。

中炮甲板:24磅,2.5英噸長炮28門。

上炮甲板:12磅,1.7英噸短炮30門。

首樓甲板:12磅中炮2門,68磅炮2門。

後甲板:12磅,1.7噸短炮12門。

英噸略小於公噸。

估計勝利號只要一發炮彈就能擊沉一艘繒船。

所以乾隆的水師在1763年,出戰英國海軍,不到半個時辰就能全軍覆沒。

3,七年戰爭時期的英國陸軍

英國的陸軍不多,加上黑森和瑞士的僱傭軍,總數也只有10萬。萬里迢迢,能運2萬陸軍到中國來也不容易了。

但英國的炮兵可以完虐乾隆。

4,乾隆的陸軍

八旗兵18萬,綠營約60萬,但戰鬥力比清朝初年下降很多。

早在康熙平定三藩之亂時,八旗軍的戰鬥力就下降很多了,綠營軍是平叛的主力。乾隆時期,綠營軍的戰鬥力也不行了。

乾隆雖然經過整頓,但戰鬥力恢復的也不高。

乾隆時期軍隊的大炮還停留在100年前的紅衣大炮(前裝滑膛炮)的水平。

乾隆年間頒佈的《欽定工部則例造火器式》,記載85種火炮,全部是原來的火炮,沒有一種創新。

英國人的軍艦可以直接到鎮江一帶的江面,封鎖南北漕運的運河,給依賴江浙漕米的乾隆以沉重打擊。

乾隆則向沙俄購買火炮以進行陸地反擊。

雙方陷入僵持狀態。

本人是沂藍書院趙月光,主要研究宋史和近現代史,繼承章太炎學派唯識史觀學說。


沂藍書院趙月光


我要直接說能或不能,估計會有一幫人噴我,所以咱們可以先做一個對比。

首先看一下乾隆王朝的時間,是從1736年至1795年,共六十年的時間。在這六十年裡,清帝國經歷了從國力達到鼎盛再到開始衰敗國家財政逐漸出現困難這麼個過程。


我們再看看英國在這六十年裡發生過的事,一開始先是奧地利王室戰爭,接著又爆發了七年戰爭,還有美國獨立戰爭,以及對印度開始大肆蠶食的戰爭。此外還有瓦特改良的蒸汽機出現,率先領導了第一次工業革命的進程。

先看雙方這六十年時間的前半段,從乾隆元年到乾隆十三年,弘曆一直都是一個非常寬仁的皇帝,一心一意搞發展,走儒家仁君路線,接著先前雍正皇帝改革的光,乾隆皇帝將大清的國力逐步推上了最高峰,這個繁榮不只是上層貴族皇室的繁榮,包括在民間,市民文化大肆興起,商品經濟迅速繁榮,各地的書院和私塾接連建立,城市居民和大興鄉村居民的受教育程度也整體提高。說這個十三年是大清帝國甚至自北宋以後中國最繁盛的時期一點都不為過,對待文人,乾隆皇帝也拿出了自己祖輩包括明代皇帝都沒有的尊重,文字獄在這一個時期的存在感非常之低。



不過乾隆十三年後,孝賢皇后之殤,直接改變了乾隆皇帝的秉性,再加上官場上的爾虞我詐(不得不說,宋朝滅亡以後,經歷了元代、明代和清初的波折,文官遠沒有唐宋時期的那種大儒胸襟,相比與道德,他們更習慣追求一些實際的東西,比如權力和名聲),乾隆皇帝逐步變成了一個比自己祖父和父親更為可怕的獨裁暴君,大清帝國的全面繁榮也戛然而止,皇帝開始重新大興文字獄,任何對自己不忠的行為都會受到嚴厲的懲罰(包括文官重視名節和貪汙這些事情),他像秦始皇、朱元璋那樣開始去幹涉和控制人民的思想,把這個絕佳的盛世逐步變成了一個“飢餓的盛世”。



不過這種轉變短期之內還沒有影響大清軍事的進一步發展,從1754到1759年共6年的時間裡,大清徹底解決了西北準格爾汗國的問題,並且將國土擴張到了最大化,原準格爾汗國土地被命名為新疆。


在這段時間裡,英國也沒有閒著,但是英國和普魯士是同盟國,普魯士致力於歐洲的陸地霸權,而英國則在和法國爭奪第一殖民帝國的稱號。最後,英國人成功擊敗法國,獲得了大西洋的海洋霸權,以及法國在北美洲的大片領土。

就在七年戰爭期間,英國還展開了對印度的入侵,1757年普拉西戰役的勝利,開啟了英國對印度的第一步征服。可以說這個時期英國自己也很忙,要入侵中國的話,是沒有這個閒工夫的。而且當時的清帝國,絕對也是可以擋住英軍的入侵戰爭。(印度的失敗是因為他們是一盤散沙,而且當時莫臥兒帝國還在和阿富汗打仗)



然後就是下一個階段,從1767年到1790年,英國加緊了對印度的入侵,同時在1775年—1783年這段時間,北美爆發了美國獨立戰爭,可以說這段時期英國人也是忙得焦頭爛額。不過值得一提的是,此時英國已經加速開展了工業革命的進程,再加上軍事戰術和武器的進一步革新,已經將開始走下坡路的大清帝國遠遠的甩出了一條街。不過此時的英國仍然不具備出兵中國的條件,畢竟要處理的事情太多。


反觀大清,此時因為土地兼併的加劇,導致流民激增。吏治日漸腐敗,皇帝無心於國家的民生與否,只是保證政權穩定不會被推翻即可。在緬甸戰爭中,清軍的八旗和綠營軍的戰鬥力大幅度退化已經被彰顯的淋漓盡致。可以說,此時的大清帝國,已經沒有可以抵抗歐洲正規軍入侵的實力了。

1790-1795年這段時間,英國和大清基本上都沒有什麼特別牽扯精力的事情,此時的英國雖然被拿破崙戰爭牽扯了部分精力,但是作為世界第一號殖民帝國的他,已經有充足的財力物力去對付像中國這樣的老牌帝國。而根據馬嘎爾尼的訪華記錄記載:“清政府好比是一艘破爛不堪的頭等戰艦,它之所以在過去一百五十年中沒有沉沒,僅僅是由於一班幸運、能幹而警覺的軍官們的支撐,而她勝過鄰船的地方,只在她的體積和外表。但是,一旦一個沒有才幹的人在甲板上指揮,那就不會再有紀律和安全了”。

由此看來,這時的大清完全不是英國的對手,而一旦英國入侵,就是乾隆皇帝再倔強,也只能被打出鴉片戰爭的結果來,甚至以乾隆皇帝的性格來看,可能會更慘。


火器工坊


不能。

英國對於中國的侵略目的十分的明確。即使將中國的歷史往前移一移,清王朝也是無法抵擋他們的入侵。



實際上,雖然說清朝在乾隆以後有所衰弱。但是一個強國就算處於下滑去的路段,難道不是瘦死的駱駝比馬大?事實也是證明如此。在每一次的戰爭結束之後,晚清政府都還擁有者巨大的財力去充實自己。而且還有錢去做那麼多的形象工程,我們是否也是小瞧了他們。


其二,早在乾隆時期,大清王朝就已經落後於西方國家,經濟上或許還沒有,但是機械方面是可以肯定的了。當然這個時候大清的國防力量也是要更加強大,或許會給人一種信息。

但是另一方面,在乾隆時期,腐敗問題的滋生也是到了十分嚴重的地步,就以和珅為例,到底他有多少家產,相信都是心裡有數的。


在看英國方面,他們對清朝的入侵個,也並不是一口吃個胖子的。

因為在一開始,英國在道光年間入侵就不是那麼的容易,一則是因為閉關鎖國,再者就是清政府確實是有實力的。推到乾隆時期,當然這些自然還是要更加強大。

但是我們再看一下英國是用什麼打開的清政府的大門,鴉片。早在明朝時期,這個東西就已經開始出現了,再之前也有著以藥物的使用,但是為什麼到道光年間才開始氾濫,實際上有一個十分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價格下來了,這一結果也是與英國有著重要的關係。



雖然乾隆時期,國家的社會倫理還十分的健全,但是對於這樣一件物品,尤其是他們便宜了以後,清王朝到底還有多少的抵抗力,我們還是無法瞭解的。而如果抵抗不了,結果就會和道光年間差不多了。


所以,對於乾隆年間就去對抗英國,我是持悲觀態度的。


眾森淼


朋友,對於你說的問題,希望我的答案能幫到你。

其實,說到這問題,我們應該回到歷史時間線上說事。假如英國侵略中國時正是乾隆時期,中國還是沒有很大的把握打贏這場戰爭的。為什麼這麼說?

翻開歷史書籍,中國在明朝前期都還在和其他國家保持文化、經濟、農業生產聯繫,具體點可以看看引進的糧食作物。而到了明朝後期,明政府就開始閉關鎖國了,可能一方面是為了鞏固明政權,另一方面是在和清打戰。清政府就更不用我多說了,人人都知道清朝閉關鎖國、夜郎自大。歐洲都在工業革命中迅速崛起,滿清卻還在做天朝上國的美夢,等到列強用船堅炮利打國門時,滿清才後知後覺。

朋友,你可以試著想一下,人家都已經用火炮洋銃了,滿清還靠著八旗和大刀長矛作戰,這樣的場面,放在“康乾盛世”也可能難扭乾坤啊。謝謝。


蟄龍動山


答案是不可能的,因為中國傳統文明根本抵擋不了西方文明的衝擊,所以討論這個問題根本沒什麼意義。

這個不用從政治、社會、哲學、自然科學這些角度來看,就從經濟這個基本條件來分析。中國傳統經濟生產方式是小農經濟,小農經濟得特點就是自給自足,微觀的角度來說,一戶家庭一年的勞動所得就可以滿足一年的生產生活需求;從宏觀的角度來說,一個地區、一個國家一年的經濟生產足夠維持這個國家的穩定。所以古典中國對商品經濟並沒有什麼太強的依賴,因為經濟增長始終是個封閉的循環。所以古典中國只能越來越封閉,也越來越落後,也就是清朝在滿洲人完全漢化之前,憑藉滿洲人尚未泯滅的樸素主義精神給古典中國締造了一次輝煌。

而西方的經濟生產方式,則是商品經濟。因為歐洲曾經的兩個核心地區,古希臘以及不列顛島,其自然氣候都像古典中國那樣,適合發展精耕細作的種植業,所以就不得不通過發展商業去交換生產生活資料。所以這也就賦予了西方人逐利、冒險的特性以及探索精神,這也是為什麼只有歐洲才會有地理大發現,才會有科學革命、資產階級革命、工業革命。

經濟往往是一個國家的基礎,所以如此一對比就可以發現古典中國和西方相比存在的不足,所以不管是哪個王朝、哪個皇帝都無法抵擋西方文明的衝擊。

其實說實在的,歷史上的鴉片戰爭在清朝之前的明朝就多次預言過,可是誰也沒注意到。

全文完


北洋海軍炮手


在討論這個問題前,我們先看下在乾隆年間的清緬戰爭,從1762年冬緬甸入侵中國雲南普洱地區,清軍自衛反擊開始到1769年11月16日雙方簽訂停戰合約收場。清緬戰爭,持續了7年。清軍前後投入不下6萬人,耗費白銀近千萬兩,損失超過1.5萬人。緬軍呢也投入了5萬人上下,清朝雖然取得緬甸雖然名義上臣服了清朝,但是清朝並未能獲得戰爭的真正勝利。清朝緬甸雙方都損失慘重,在乾隆皇帝的“十全武功”中,對緬戰爭也是其中唯一存在較多爭議的一件。


清緬戰爭可以說是個警告,18世紀已然是火器的時代,與世界接軌的緬甸使用當時最先進的燧發槍一次次的擊退了不肯睜眼看世界的清廷。有徵緬將領因見識了西洋火器的威力而建議乾隆發展火器,但乾隆仍認為“騎射乃滿洲根本”,對此置之不理。


當時一個小小的緬甸就讓清兵打的如此艱難,如果換成英軍就可想而知了,其實,鴉片爭是資本主義國家對傳統封建國家的碾壓。這從奴隸制到封建帝制,到資本主義國家。每一次轉變都是人類社會文明的進步。一個腐朽的封建清朝面對經歷工業革命之後的英國,是沒有絲毫勝算的。這就好比一個成年人和一個孩子左一起打架,誰勝誰敗一目瞭然。



所以說,鴉片戰爭的失敗不是說換一個皇帝就能勝利,就像明朝末年的崇禎皇帝雖然很努力,可還是改變不了明王朝衰亡的命運。就算康熙乾隆在位,恐怕還是一樣的輸,畢竟鴉片戰爭是一場新興工業國對傳統農業國全方面的碾壓,這場戰爭背後其實是科技與思想的較量。


雲臺山閒人


假如英國真的在乾隆年間入侵那麼清朝依舊還是沒有能力抵擋住英國的進攻的。當時英國之所以能夠在世界上橫行無阻,除了自己強大的工業和經濟實力以外就是有一支世界無敵的強大海軍艦隊,可以說英國海軍奠定了日不落帝國的基礎。

清朝一直是不重視海軍發展的國家,從康熙組建海軍征剿臺灣以後,清朝海軍的發展就被擱置,船隻不是被拆解就是任其腐朽。從此清朝就進入了有海無防的時代,這種情況直到鴉片戰爭之後都沒有獲得解決和重視。面對英國海軍的大規模進攻清朝由於沒有足夠能和英國對抗的海軍,沿海地區會很快被英國攻陷。

乾隆自詡為十全老人是因為他一生髮動的十次戰爭都是戰無不勝,攻無不克。但是清軍面臨的不是國內的叛亂就是周邊比清朝弱小很多的國家,比如緬甸,尼泊爾以及噶爾丹等,而且乾隆時期軍隊的裝備還依舊延續著滿族傳統的弓馬騎射,所裝備的火炮和火槍也是明朝時期的老舊火器,已經嚴重落後於同時代的英國,因此在陸地戰爭中清朝也很難和裝備先進火炮和火槍的英軍對抗。

但是乾隆時期是中國封建歷史的頂峰時期,國家的經濟力量遠超英國。倘若乾隆在海戰和陸戰都失敗的情況之下,痛定思痛,依靠強大的經濟力量更換落後的軍事裝備以及組建可以和英國海軍相抗衡的海軍,那麼最後鹿死誰手也說不一定了。


李帥領


清朝贏了面大,英國派使者來清朝時就是乾隆時期,當時就是打探清朝虛實,雙方一頓互黑,最後英國也沒敢出兵。


數到五答應我


如在乾隆朝,或有翻盤機會,就算到嘉慶,皇權還在皇帝手上,那麼變革成功的機會就會大很多,不排除日本明治天皇的做法也會在清出現,可惜。。。。歷史沒有如果



能拒敵於國門之外,說句實話,乾隆能把英國佬打得滿地找牙,打得他們找不著北。這並不是胡說八道,荷蘭人當年在東南亞屠殺華人,事後嚇得荷蘭當局主動給乾隆上書認錯,由此可見,當時的清朝在全世界是個什麼地位!乾隆晚年,接見過英國使節馬爾戈尼,根本就不把英國放在眼裡,英國當時也沒開戰,就是害怕乾隆,所以在乾隆死了之後,發動了鴉片戰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