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教各位,《道德經》說,天之道,利而不害。地震等自然災害怎麼理解?

魯濱信


學習聖人先賢不可斷章取義,要全面解讀,也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關鍵是站在什麼角度。

任何東西都是一把雙刃劍,關鍵是拿在誰的手裡,為誰所用。

老子第八十一章所云;“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其基本解讀就是;可信的語言並不美妙,美妙的語言並不可信。語言出自於口來源於心,它是情感表達的一種方式,傳達的是一種信息,是唯一的人文交流工具。但人又是一個極其複雜的動物,通常情況下,可信的言語聽起來並不華美,直接真誠可靠不好聽,信言不加修飾,不拐彎抹角,不摻雜個人的私利,不虛偽做作,平淡無奇,甚至令人生厭,還會激起人們強烈的反感情緒。

古人云:忠言逆耳利於行。正因為忠言難聽,才證明它有實際的意義,就像良藥苦口一般,觸動人心找到根源,但這種人沒有一定的建樹和膽識是很難做到的,往往也是極其少數。

華而不實、阿諛奉承、溜鬚拍馬的人不在少數,他們見風使舵,隨時調整方向。只是為了尋求自己的利益,還有大多數的人只是座山觀虎鬥,明哲保身而已,好聽的話不實在,實在的話不好聽。

《道德經》的語言很多地方並不好聽,甚至與人們的利益、進取精神背道而馳的,但老子的逆向思維是值得我們學習和反思的。

它沒有現代人的詞彙,不像講故事那麼動聽,也沒有現代文學那樣滔滔不絕賦予魅力,更不能從中找出生財之道。然而,它的理沒有那一句不是出自於大道,也沒有哪一種說法不可以用來作為人類行為規範的準則。只要我們靜下心來,用生活來論證,就會體驗到前所未有的見解和悟道。

語言是用來說的,這一說就叫做道,可道即是常道,但隱晦了事物的真相,巧弄靈舌,那就不是道的實質,並不足信!善良的人不巧辯,巧辯的人不善良。

一般善良的人,心地純樸,沒有那麼多是非曲折。善心與聖賢的聖理同出一轍,源頭共享,能彼此印證,相互契合。

倒是不善的人常常會對真理品頭論足,頗有微辭。他們百般挑剔,橫加指責,試圖從真理中找到瑕疵,因而來誹謗和詆譭聖賢之言,以滿足他們的虛榮心、能言善辯,不分青紅皂白的心態。善良的人從來不狡詐,狡詐的人從來不善良。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就是自以為自己有學問的人到處炫耀,閃爍其辭,滿嘴跑火車,什麼都知道,並非真學問,不善言辭、不愛表露的並不是沒有學問,民間有一種說法;“滿罐子不蕩,半罐子連蕩直蕩。”廣博的人未必真智慧,真正智慧的人未必廣博。

“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

聖人從來都不積攢財富,而是盡力去照顧別人,既然用也是為他人所用。為別人付出,自己才能積攢更多的財富,為更多的人服務,自己反而更富有,獲取更多的快樂。

天之道,利而不害。自然規律是有利於萬物生長繁衍生息的,天道的法則是利人而從來不害人,只是人們違背了自然規律才會遺害他人。

“聖人之道,為而不爭。”聖人的行持,是有作為的而不去爭權奪利的。

道就是生活的道理,就是生命及天地萬物的起源,就是自然、人心、就是生命的一切。

德就是合乎道理的行為。

《道德經》講到這裡,該說的都已經說完了,是全篇經文的最後的篇章,有它的特殊性。是先聖老子留給人們的最後玄機。也是我們生活中打開內心閘門和心結的最後一把鑰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