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教各位,《道德经》说,天之道,利而不害。地震等自然灾害怎么理解?

鲁滨信


学习圣人先贤不可断章取义,要全面解读,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关键是站在什么角度。

任何东西都是一把双刃剑,关键是拿在谁的手里,为谁所用。

老子第八十一章所云;“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其基本解读就是;可信的语言并不美妙,美妙的语言并不可信。语言出自于口来源于心,它是情感表达的一种方式,传达的是一种信息,是唯一的人文交流工具。但人又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动物,通常情况下,可信的言语听起来并不华美,直接真诚可靠不好听,信言不加修饰,不拐弯抹角,不掺杂个人的私利,不虚伪做作,平淡无奇,甚至令人生厌,还会激起人们强烈的反感情绪。

古人云:忠言逆耳利于行。正因为忠言难听,才证明它有实际的意义,就像良药苦口一般,触动人心找到根源,但这种人没有一定的建树和胆识是很难做到的,往往也是极其少数。

华而不实、阿谀奉承、溜须拍马的人不在少数,他们见风使舵,随时调整方向。只是为了寻求自己的利益,还有大多数的人只是座山观虎斗,明哲保身而已,好听的话不实在,实在的话不好听。

《道德经》的语言很多地方并不好听,甚至与人们的利益、进取精神背道而驰的,但老子的逆向思维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反思的。

它没有现代人的词汇,不像讲故事那么动听,也没有现代文学那样滔滔不绝赋予魅力,更不能从中找出生财之道。然而,它的理没有那一句不是出自于大道,也没有哪一种说法不可以用来作为人类行为规范的准则。只要我们静下心来,用生活来论证,就会体验到前所未有的见解和悟道。

语言是用来说的,这一说就叫做道,可道即是常道,但隐晦了事物的真相,巧弄灵舌,那就不是道的实质,并不足信!善良的人不巧辩,巧辩的人不善良。

一般善良的人,心地纯朴,没有那么多是非曲折。善心与圣贤的圣理同出一辙,源头共享,能彼此印证,相互契合。

倒是不善的人常常会对真理品头论足,颇有微辞。他们百般挑剔,横加指责,试图从真理中找到瑕疵,因而来诽谤和诋毁圣贤之言,以满足他们的虚荣心、能言善辩,不分青红皂白的心态。善良的人从来不狡诈,狡诈的人从来不善良。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就是自以为自己有学问的人到处炫耀,闪烁其辞,满嘴跑火车,什么都知道,并非真学问,不善言辞、不爱表露的并不是没有学问,民间有一种说法;“满罐子不荡,半罐子连荡直荡。”广博的人未必真智慧,真正智慧的人未必广博。

“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

圣人从来都不积攒财富,而是尽力去照顾别人,既然用也是为他人所用。为别人付出,自己才能积攒更多的财富,为更多的人服务,自己反而更富有,获取更多的快乐。

天之道,利而不害。自然规律是有利于万物生长繁衍生息的,天道的法则是利人而从来不害人,只是人们违背了自然规律才会遗害他人。

“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圣人的行持,是有作为的而不去争权夺利的。

道就是生活的道理,就是生命及天地万物的起源,就是自然、人心、就是生命的一切。

德就是合乎道理的行为。

《道德经》讲到这里,该说的都已经说完了,是全篇经文的最后的篇章,有它的特殊性。是先圣老子留给人们的最后玄机。也是我们生活中打开内心闸门和心结的最后一把钥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