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用鰓呼吸,那麼鼻孔是用來做什麼的?

浪浪的阿瑞斯


答:我們知道,魚類是用鰓呼吸的,但是魚同樣有鼻孔,而且絕大部分魚類的鼻孔不起呼吸作用,其實魚類的鼻孔主要起著感知氣味(準確地說是水味)的作用。


人類和絕大部分的陸地動物,都是通過鼻孔來呼吸空氣,人的嘴和鼻子在咽喉部位相通,所以人類還能利用嘴巴呼吸,只是缺少了鼻子的過濾功能而已;但是魚類用鰓呼吸,水進入魚的口後從鰓流出,從而帶來O2和帶走CO2。

從進化學上看,在數億年前,人類起源於海洋,包括陸地上的所有動物都是由水生動物進化而來,比如人類在胚胎時期是有鰓蓋和尾巴的,但是隨著胚胎的發育鰓蓋和尾巴會消失,甚至少部分人還會在耳根處留下一個不明顯的鰓孔痕跡。

說明魚鰓和魚的鼻孔肯定有各自的用途,只是陸地動物在進化過程中,為了簡化結構讓鰓消失,把呼吸的任務交給了鼻孔。

《當代生物學》上發表過一篇文章,揭示了魚類鼻孔的作用,文章說到研究人員通過實驗發現,鯊魚可以通過鼻孔感知水流中的味道分子,並且可以根據通過不同鼻孔的味道濃度,來定位氣味的來源方向。

但是這一說法也遭到了其他科學家的反駁,反駁者認為氣味在水流和空氣中是非常混亂的,鯊魚無法根據不同鼻孔接收到的氣味進行定位,但是動物可以轉動頭部或者運動位置,然後根據氣味的濃度變化來定位氣味源。

總之,無論誰對誰錯,魚類的鼻子肯定是用來感知氣味的,比如鯊魚可以探測水中百萬分之一的血液濃度,從而對受傷的獵物進行追蹤。

對於絕大部分魚類來說,它們的鼻孔屬於盲孔,也就是不和自身內部器官相連,人類呼吸時氣流會自然地通過鼻孔,但是在水中的魚類就不一樣了,如果水完全沒有流動,那麼魚類就必須主動動起來,才能讓水流通過鼻孔,從而感知水中的氣味。


還和人類不一樣的是,絕大部分魚類的鼻孔存在前鼻孔和後鼻孔,水流從前鼻孔流進,經過感知氣味的嗅囊後,再從後鼻孔流出,並沒有起到呼吸作用,相當於魚類有兩個鼻子和四個鼻孔。

但是也有極少部分的魚類,鼻孔是和口腔相連的,這種結構叫做內鼻孔,比如非洲肺魚,在正常情況下是用鰓呼吸,但是在乾旱季節,肺魚的魚鰾就能起到肺的作用,並通過鼻孔或者嘴巴吸入空氣。

另外,在海洋中的哺乳動物,比如鯨魚、海豚等等,自身是沒有腮的,無法在水中呼吸,只能通過鼻孔呼吸,比如鯨魚的鼻孔就在頭頂,它們在水中時其實是處於憋氣狀態,需要每過一段時間游出水面呼吸空氣。


我的內容就到這裡,喜歡我們文章的讀者朋友,記得點擊關注我們——艾伯史密斯!


艾伯史密斯


魚的鼻子魚進行定向和覓食的重要器官。魚生活在水中, 當水從前鼻孔進入鼻囊, 再從後鼻孔排出時, 鼻囊中的嗅覺細胞就會把捕捉到的信息送到中樞神經系統進行貯存。大多數魚類就是憑藉鼻子對水體氣息的感覺和分析, 而完成出 “ 巢 ” 和回 “ 巢 ” 行動的。 實驗表 明, 不少魚類可以從幾千米、 甚 至 幾十千米遠處找回它原來佔據的 “ 巢穴 ” , 靠的就是那敏銳的鼻子[1]。

參考文獻

[1] 江文, 魚的眼耳鼻. 小學生導讀,2002



一家之風


鼻孔是魚的嗅覺器官,用來聞味道的。

嗅覺對許多魚類來說是一種重要的感覺,魚類的鼻孔不像哺乳動物的鼻孔那樣通向喉嚨,因此,不可以通過鼻孔呼吸,而是特化的用來辨別水中的氣味的器官,魚的鼻子只是用來探測氣味。有些魚在靜止時可以通過被稱為纖毛的細小毛髮將水注入鼻孔嗅覺系統,從而接收化學信號;部分魚可以通過肌肉運動來抽水;而有些魚,比如較小種類的鯖魚,需要不斷游泳才能讓水通過鼻孔。

氣味在水中的傳播速度比在空氣中要慢,然而氣味是魚類重要的信息來源。在大多數魚類中,嗅覺在尋找食物方面的作用比視覺更大。許多魚有四個鼻孔,兩個鼻孔在裡面,兩個鼻孔在外面,這樣它們就能不斷地獲取新的氣味信息。並不是所有的魚都有鼻孔,河豚以及它們的近親已經完全喪失了嗅覺。盲鰻和七鰓鰻只有一箇中央鼻孔和嗅叢。

嗅叢是鼻孔裡面內上皮細胞的一個特殊區域,是氣味被真正檢測到的地方,它的表面被極大地摺疊(如下圖),因此在一個小區域內可以放得下大量的感覺細胞,這些感覺細胞與味覺細胞基本相同,但是鼻孔的神經通向大腦的嗅覺中樞,嗅覺中樞負責解釋這些信號,並刺激魚做出適當的反應。

嗅覺對於魚類來說非常重要,有多種功能。

  • 魚利用氣味來識別環境中的位置,即使是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例如鮭魚通過感覺它們出生生長的那條河的氣味,才能回到溪流產卵;

  • 有些魚通過氣味來識別彼此;
  • 魚用氣味來傳達危險,小魚在皮膚受損時會向水中釋放信息素併發出警報;
  • 魚在繁殖過程中依賴於氣味,雌性釋放的信息素可以觸發雄性的求偶行為;
  • 魚靠嗅覺找食物,如鯊魚通過氣味來源比如血搜尋食物。

科學閏土


魚的鼻孔跟嗅覺有關係,鰓跟呼吸有關係。就像人的嗅覺不在肺臟。最大不同處,魚鼻子塞了,還是可以很輕松呼吸。人呢?難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