沭河——孕育中國文字發源地的河流

沭河——孕育中國文字發源地的河流

大眾網·海報新聞日照3月22日訊沭河,古稱“沭水”,《水經注·沭水》記載,沭水出琅邪東莞縣西北山,大弁山與小泰山連麓而異名也。沭河流域是中國文字的發源地,著名的大汶口和東夷文化主要發祥地。

沭河發源於臨沂市沂山南麓泰薄頂,經沂水縣進入現莒縣棋山鎮,在莒縣境內蜿蜒流淌,從夏莊鎮出境,經莒南、臨沂、臨沭、東海、郯城、新沂8個縣(市),於江蘇口頭入新沂河,全長300 km,流域面積6400 km2。在日照市境內,沭河是過境河,縱貫莒縣南北,幹流長76.5 km,流域面積2141.3 km2,佔全市總面積的40.3%。其中流域面積超過100 km2的支流有7條,呈“非”字形排列:左岸有繡珍河、袁公河、鶴河、潯河;右岸有洛河、柳青河、宋公河。

沭河流域地形複雜。上游多山嶺,地勢高,河道狹窄而流急如洩;中游多低山丘陵,切割作用強烈,河道狹窄。青峰嶺以下進入莒中平原,河床隨之寬淺。

沭河支流多,河身短、河道窄,強降雨容易山洪暴發,湧向主河,造成中下游突發性水災。據莒縣縣誌載:因沭河氾濫,致房屋倒塌、沙壓良田、顆粒無收,百姓被迫賣兒鬻女、離鄉背井。沿河一帶,餓殍遍野、盜賊蜂起、民不聊生,社會混亂現象屢有發生。

根治沭河,是莒地人民世世代代翹首以盼的夙願。有記錄以來最早的沭河治理是從1919年莒縣知事周仁壽開始,在右岸馬莊至鄒家莊子修建頂寬1m、高1.5m、長4000m的河堤。之後在1944—1951年三次對沭河進行小規模治理,但夏汛季節十有八年河水氾濫,沿岸平原村莊和農田仍屢遭水災。

從20世紀50年代起至今,中央、省、市、縣加大了沭河治理力度,先後9次對沭河干流進行了大規模的分段治理,同時對袁公河、柳青河等支流逐步進行了綜合治理,並在流域內建設了青峰嶺、仕陽、嶠山、石畝子等大、中、小型水庫近240座水庫,極大提高了沭河流域的防洪、洩洪能力,為沿岸群眾生命財產安全提供了可靠的防洪保障。

沭河不但是日照市最長、流域面積最大的河流,同時也是水資源量最為豐沛的區域。據水文計算和調查,沭河流域的水資源總量6.9億立方米,佔全市水資源總量的41%;水庫、塘壩、攔河閘壩等攔蓄水工程總攔蓄能力3.6億立方米,佔全市水工程攔蓄水能力的47%。2015年12月,沭河干流向日照調水的“沭水東調”工程主體工程貫通,具備應急調水條件,標誌著沭河流域水資源不但能夠保障莒縣工農業生產和經濟社會的蓬勃發展,而且對保障全市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也將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沭河干流除青峰嶺水庫,近年來莒縣段還建設了莒州橡膠壩、陵陽橡膠壩等攔河工程,進一步提高了沭河干流調節水資源能力,有效改善了莒縣城區生態環境,為莒縣“以河為軸,兩岸開發”城區發展戰略的實施奠定了堅實基礎。2019 年5月,沭河上游堤防加固工程獲國家立項,總投資6.7億元,治理範圍自青峰嶺水庫大壩以下至潯河河口,治理62.15km,工程完成後將實現莒縣段全線治理。

寬闊的河面、長青的花草、蓄水成湖的橡膠壩、人工雕琢與自然神秀兼具的公園,構成了莒人引以為傲的沭河水利風景區———莒縣沭河公園。人們在這裡可以盡情享受時空變幻所帶來的自然之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