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說:“寧教我負天下,休教天下人負我”怎麼看待他的這種觀點?

娛樂前前沿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曹操沒有說過這句話。那麼曹操說過什麼話?說的是“寧我負人,毋人負我”。不過這事在正史《三國志》裡面沒有記載,而是見諸於裴衝之注所引《魏書》、《世語》和孫盛的《雜記》。

“寧我負人,毋人負我”

東漢末年,大將軍何進與袁紹密謀剷除宦官,使出昏招,密詔董卓帶兵入京以剪除宦官之亂。然而董卓未進京就宦官亂起,何進被殺;董卓帶兵進京後奪得原何進部曲以及殺執金吾丁原,盡獲京城兵權。董卓行廢立之事後,又意在結交關東諸世家豪強,曹操亦是其中之一。曹操被董卓表為驍騎校尉,但曹操不受。因此曹操害怕被董卓報復,連夜逃出洛陽,途中借宿故交呂伯奢家。半夜聞聽磨刀聲,以為要殺害自己,遂執劍將呂伯奢一家八口全部殺害。後曹操得知呂伯奢家磨刀乃是殺豬宰羊招待自己。哎呀,殺錯人了。曹操面對此情此景,於是就說了一句話,叫”寧我負人,毋人負我“。

”寧我負人,毋人負我“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翻譯成現代漢語就是寧肯我對不起別人,不能別人對不起我。在當時當地曹操說這句話的意思是指,人已經殺了,錯了就錯了,已經沒有辦法了,只好如此。從這句話可以看出,曹操當時還是有一定的後悔心裡,表現出了做錯事的敢於擔當和勇於承認,而且胸懷坦蕩蕩、毫不虛偽、沒有假仁假義。從這裡看,曹操倒是條漢子,在那個亂世,有著自己真性情的一面。

故而,雪峰居士一直認為曹操是一代梟雄,雄才大略、睥睨天下的亂世梟雄。

“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

《三國演義》裡面描述的曹操將”寧我負人,毋人負我“這句話就進行了文化藝術加工,改為”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咋一看,沒啥區別,都是一個意思。但是仔細琢磨一下,區別可大了。前面那句話只是針對呂伯奢一家,而後面這句可是針對全天下人,那還得了,你曹操負呂伯奢一家就算了,還負整個天下?這天下又有多少人能夠讓你曹操揮霍、殺戮?還會有多少無辜死在曹操手中?

既然如此,那你曹操留的是板上釘釘的奸臣賊子、篡漢逆臣,沒得跑了。

雪峰居士論曰:

這也是現實生活當中,一句話可以讓人笑一句話可以讓人跳的最真實展現。為什麼《三國演義》裡面改動這麼大,雪峰居士認為:

1、因為文學藝術創作的需要;

2、因為自東晉以後,整個社會都不喜歡曹操,曹操的負面形象也越來越深入人心。究其原因,還是曹操的兒子曹丕代漢自立,開啟了篡位先河,以至於後世總有人效仿,讓大家不喜。如果說曹操篡漢稱帝,大家還心裡有所平衡,畢竟北方的統一是曹操親手打下來的,曹操的雄才大略是有目共睹的。然而,篡漢的竟然是寸功未立的曹丕,這曹操不篡漢卻為自己的子孫後代鋪平了一條帝王路。當然曹丕篡漢以後能夠統一天下也就罷了,最後沒有統一天下反而曹魏讓司馬氏給篡走了,這讓後世之人怎麼想?梟雄曹操的雄才大略最後用在了這方面?故而,曹操給人的形象穩妥妥就是奸臣賊子、篡漢逆臣,誰叫他的兒子曹丕幹了篡漢的事呢?誰叫以後的曹魏又被人篡了呢?反而,同時代的劉備、諸葛亮等人就是興復漢室的代表,大家所期望的形象。

悲乎哀哉!一代梟雄曹操,因一句話而改動得罪天下人,天可憐見!但曹操雄才大略、睥睨天下的氣勢也是改不了的!不然,當曹操起兵之時,就不會有那麼多文臣武將來投。起兵之初的曹操可還是沒有”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威勢,當時最多算是一方”山大王“。



雪峰居士


非常榮幸回答您的問題。

首先,這句話的出處是小說《三國演義》,杜撰的可能性太大。

其次,結合曹操一生的作為,如果他真這麼說了,我覺得他說的這個“天下人”是個人,而不是人民。總體上來說,曹操一統政治文化經濟中心的北方地區,是對得起人民的。既然他胸懷天下,自認為肯定是萬金之軀,地位無可取代,所以作為單個人對他來說是無足輕重的。

然後,那些認為曹操是拯救天下的人,也寧願讓他負,也不能負他。正如曹洪把逃生之馬讓給曹操是所說“天下可無洪,不可無公”。

這句話是小說寫到曹操誤殺呂伯奢一家,然後又故意殺了他本人後說的。其實您仔細品,聽到磨刀之聲後,陳宮是和曹操一塊殺人的,可不能說陳宮不讓殺。然後,曹操誘殺呂伯奢本人時,事已至此,曹操也沒得選了,他就是下手早,就是讓陳宮拿主意也不見得怎麼樣。如果按著法律或者道德意義當然要殺人償命,但是那是個軍閥混戰的時代,人如草芥,曹操此等奸雄更不會在意。

總之,對於小說的一句臺詞不必太較真,這話是羅貫中替曹操說的,故事裡的事說是就是不是也是,不要看人怎麼說,重點看怎麼做吧。


中原一條蟲



說客先生dys123


這句話在《三國演義》裡直接導出了曹操的奸雄本質,儘管如此,也能由此而揹負天下的雄心壯志。書中曾講道,奸雄者乃天生之奸雄。那麼,由此可以看業曹操的天性。任狂而燥的個性,完全站在了一個時代的高度之上,去實現揹負天下的願望。

古代的人們畢竟不能用現代的眼光去看待,因為他們都在古代封建制度的背景下成長一起來。受制於舊思想的影響,我個人認為能如此膽略與氣概,也實屬難能可貴,從他的內心深處發出多少無奈與艱辛。可見一伐梟雄在諸候分爭的年月裡,為爭得一方天地而做出的努力,是要具備高大的膽略與壯志來實現自已所近追尋的目標。

宏大的設想要付諸在行動之中,更需要勇氣來支配其動機。而在當時國家混亂的情形下站在高起點上洞察天下大勢,審視亂國之象,造就時勢英雄,為了實現其壯觀的歷史宏圖大志。他寧負天下人,也不願讓天下人負我。可見其內心的奸雄本色也當在他對世道不公的一種憤怒,直接道出了與世決裂的一種決心。

天下的激烈的鬥爭讓人始終在慌恐之中,尋找格局變化之形態,讓意識之流注在情形之中謀策,尋找一條逾越而又無法超脫的本能,將宏偉大志建立在人心腹地之中,藏奸思變,奪權最後的實踐戰火紛爭的年月裡,高舉著大義之旗尚且走向輝煌的巔峰。燃燒歲月留下的傷痛,揹我者必受其誅,就有了寧教我負天下人之設想。為爭得日後得之天下,爭得志氣常存於浩然之中。


小農客說


當時,曹操行刺董卓未遂,與友陳宮倉惶出逃到呂伯奢家,因誤判而殺害呂全家,後又斬草除根,更將呂伯奢滅殺。

寧教我負天下,休教天下人負我,這是陳責怪曹時,曹所說的一段話。

這一條宗旨準則,也貫穿於他曲折輝煌的一生。

筆者以為,大丈夫立身處事,要想成就一番事業,不可有婦人之仁,該斷不斷,必受其亂。

楚漢相爭時,鴻門宴上,項羽如聽從亞父范增之言,殺掉劉邦,也就不會有後來的霸王別姬,烏江自刎;李世明如果心慈手軟,不發動玄武門政變,那就不會坐上皇帝寶座,更不會有後來的大唐盛世。

在大是大非面前,一定要旗幟鮮明,處置果斷,精思熟慮,不留後患;而在雞毛蒜皮的小事上,就不要患得患失,斤斤計較,胡亂猜測,疑慮重重即以小人之心,而度君子之腹了。


Y漢忠


你好,很高興能回答你的問題。

曹操說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

有很多時候我們總是用現代的眼光來理解古人的話語,個人認為這句話中“負”字並不是我們理解的“辜負”之類的意思,而是指的“揹負、承擔”的意思。因為曹操說這句話是在他刺殺董卓失敗逃亡的路上說的,而根據他後來“發詔會盟、募兵反董”以及攻破洛陽之後的表現來看當時的曹操可以被譽為一個不折不扣的“熱血愛國忠孝廉悌”的“唯大漢至上”主義者……所以曹操這句話的意思其實應該是說曹操願意揹負天下人的期望,為天下付出一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