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有天地桃花灣 相約“雲”上趕歌圩 秀峰區第十屆“三月三”民族歌圩節線上開幕


別有天地桃花灣 相約“雲”上趕歌圩 秀峰區第十屆“三月三”民族歌圩節線上開幕

3月26日上午10點,在秀峰區廟門前村芳蓮池邊,演出人員唱歌跳舞歡慶節日“三月三”。

3月26日,由中共桂林市秀峰區委員會、桂林市秀峰區人民政府主辦的第十屆“三月三”民族歌圩節線上開幕,數萬市民遊客相約“雲”上趕歌圩,以一種別開生面的方式共慶“壯族三月三”節日。

當天,雨後的桃花灣雲霧繚繞,青山綠水映紅花,顯得分外秀美。“三月三”民族歌圩節在廟門前村搭建實景舞臺,採取線上直播的形式與廣大觀眾見面。記者看到,開幕式文藝表演薈萃了秀峰區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特色,旨在深入挖掘民間歷史文化,原汁原味還原民俗風情,在內容上追求經典別緻雅俗共賞,形式上做到創意創新、廣泛融合,充分彰顯民族文化特色的魅力,進一步提高“桂林之心·逍遙秀峰”旅遊品牌的影響力和知名度。

“歡迎大家到桂林咧,有茶有酒有山歌。”伴隨著悠揚的山歌聲,一葉輕舟載著“劉三姐”由遠及近,帶來了開場曲《山歌唱來春天到》,耳熟能詳的《劉三姐》山歌選段,加上新編的山歌,一下子就把觀看直播的觀眾們帶入了“壯族三月三”歡樂的氛圍中。秀峰區廟門前村人和堂龍獅隊的龍獅表演《撥雲見日》,讓人精神一振,也象徵著秀峰人堅決打贏疫情阻擊戰,促進城區經濟社會發展的一股精氣神。除了劉三姐文化、龍獅文化,秀峰區遠近聞名的還有儺舞文化。張家村建村幾百年來,一直傳承儺舞習俗,儺舞在村裡代代相傳,自成體系。這次,他們也登臺表演了《祝禱》,“戴面具,著甲衣,婆娑而舞,傖佇而歌”的儺文化,在節目中得到了淋漓盡致的體現。

今年因為疫情肆虐,冬天顯得尤其漫長,但春天最終到來,春暖花開,疫情防控也取得了積極成效。今年的開幕式也帶來了防疫主題的文藝節目。“心頭一盞燈,真情滿人間。有愛就會贏,迎來豔陽天。”防疫宣傳原創歌曲《用心點亮愛》歌聲溫暖動人,也唱出了大家眾志成城、共御疫情的決心與信心。

“從清晨到日暮,從夜晚到黎明……我是醫生也是戰士,哪裡有疫情哪裡就是戰場……我們萬眾一心,這場‘戰疫’一定贏!”音·詩《天使故事——— 春暖花開》把一個個醫務人員堅守抗疫一線的感人故事娓娓道來。朗誦者之一的趙楠說:“正是這些白衣天使的守護,讓我們迎來了這春暖花開的春天,我們希望通過這首詩,表達對醫務人員的敬意,也希望把這份大愛傳遞下去,溫暖更多人。”

群舞《我的祖國》、女聲小組唱《我們的中國夢》、街舞《獨秀山水間·漓畔漁歌》……精彩紛呈的節目也得到線上觀眾的一致好評,直播間裡大家紛紛“點贊”“鼓掌”。在《秀峰三月三》的歌聲中,文藝表演落下帷幕。除線上直播外,魯家村風雨橋、東西巷遺址廣場和逍遙樓廣場等作為分會場,也將採用錄播形式進行不同主題的文藝表演。

“沒想到今年在線上趕了一回歌圩,桃花灣春天的景色真美,山歌好聽,氣氛也很好。在現在這個疫情阻擊戰決戰階段,更加讓人精神振奮,神清氣爽。”市民謝先生說。

秀峰區負責人表示,秀峰區第十屆“三月三”民族歌圩節的舉辦,是響應自治區黨委、政府關於“壯族三月三”的部署和號召,營造奮進、溫暖、熱烈的節日氛圍,豐富民眾精神文化生活,助推復工復產和擴大消費。秀峰區也出臺了多個“硬核”措施,助力企業復工復產,促進大眾消費,達到“春暖秀峰”的良好成效。

自2011年以來,秀峰區已連續成功舉辦了9屆“三月三”民族歌圩節。2012年,這一被市民遊客譽為“桃花江畔的文化盛事”的節慶活動曾獲得“全國最佳傳承弘揚傳統文化節慶獎”。

來源丨 桂林日報

記者劉倩 通訊員滕嘉 劉趙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