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疫物質出口或達萬億元!這一次,出口的不僅是物質

一方面,是美國、歐洲的確診數爆炸式增長。另一方面,是來自於世界各地的呼吸機、口罩、檢測試劑的訂單。

新冠已成為波及全世界的公衛大危機。如何解決危機,已不僅僅是一城、一國的問題,而越發成為全球共同的問題。假如危機進一步擴大,那麼,世界將可能不得不團結起來,以共同機制來應對這場關乎全人類的危機。

未雨綢繆,我國在這場危機中處於什麼位置?我們的危在哪?機在哪?

且不談“國運論”,不談玄學。但這個世界確實存在“機遇垂青有準備的人”這個道理。我國是第一個面臨嚴峻考驗的國家,確診達到8萬人以上。而我國又以自己的努力,率先達到了一個向好的局面。在當下,除了在國內繼續保持嚴防實控外,我們已經開始逐步完全啟動中國製造這個大機器,滿足世界其它國家的需求。

當下中國可以供應給全球的東西正在逐漸擴大。第一波是呼吸機、口罩、防護服、手套、試劑盒、測溫槍。第二波是藥品(含中成藥)、醫療設備、科技新設備、物流服務。第三波將是疫苗。

第一波正在全面實現。這些都是很明顯就看到並能被接受的。這波產品將持續一個較長的時期,額度或高達數千億元。呼吸機、試劑盒是其中比較有技術含量的。但總體來說,這些產品都屬於比較中低端的製造產品。但中國在這一塊的製造優勢在於規模全球最大(甚至是唯一的最大),質量達到世界水平(完全夠用),價格合理。對於全球爆發式的需求,中國在這一塊的製造,迎來了巨大的挑戰和機遇。魚躍醫療公開信息講到,其本年度幾個月的產銷量超過過去10年的總和,供不應求,訂單排到4月底。這一情況並不鮮見。口罩、防護服、手套、試劑盒、測溫槍,都是今年幾月就相當於賺到過去數年乃至十多年的錢。這些都是傳統行業。可見疫情對整個傳統行業構成的挑戰,是結構性的。可能大部分都是壓力模式,而這些防疫物質行業,則進入短期爆發模式。

隨著確診人總數越來越高,越來越多國家封國、封市(州)。將很快進入類似武漢模式。非接觸等需求逐步釋放出來。第二波防疫物質將迎來高潮。當生命救治大於現有規定,中成藥、新設備等將大面積走入各國,救人成了第一選項。隨著封國擴大,全世界範圍內物質的流動受到影響,對物流將提出新的要求。特別是基本的食品、藥品的物流。當壓力越來越大的時候,國際上或許將不得不擴大合作的規模和力度,甚至需要聯合國合作機制。大國的領導,隨著危機的烈度發酵,將越發被需要。可以隔斷人流,但絕對不能隔斷物流,甚至要加強物流。那麼,國家間的數字化物流、航運、鐵運、海運,可能都需要與疫情防控相適應。無接觸、消毒等等成為物流的剛需。這都需要國際協作和大國領導。我國出現的很多黑科技,包括無人機、非接觸測溫、消毒和配送機器人,5G,遠程會診等,世界其它國家一樣可以採購使用。

第三波的疫苗可能成為終結本次全球疫情的最後一槍。如果幸運的話,疫苗能更快速取得成功,則人類所受到的苦難要少很多。

越來越多的跡象表明,疫情正擴散為全球性的大困局,甚至引發進一步的災難。需要我國產業界時刻關注疫情,並不斷刷新思維,與實際情況相適應。相關物質或達上萬億元。

另外,這一次,我們出口的,還不僅僅是物質。我們的理念、品牌、責任心等等,也將一併展示給世界。世界在危機時刻更需要穩定和正義的力量,這是責任、挑戰、機遇並存的時刻。


防疫物質出口或達萬億元!這一次,出口的不僅是物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