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的“聽書”,代替不了讀書

隨著網絡智能時代的來臨,我們常說這是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確實,我們每天接觸到的信息越來越多,每年出版的圖書也越來越多,對我們來說,出版一本書已經不是作家的事了,每個人都有機會寫書,出書。隨著圖書越來越多,我們很多人卻被手機、平板、電腦綁住,越來越少有時間讀書了。

於是應了那句“哪裡有需求,哪裡就會有市場”,很多APP看準大家沒有時間讀書這一時代痛點,推出了各式各樣的“每天聽一本書”之類的讀書欄目,不可否認,這些APP裡面的“大神”對書本的解讀不乏有深度的,也確實是解讀人的心血之作,但我們聽過這樣的一場解讀,真能代表我們就讀了一本書嗎?

所謂的“聽書”,代替不了讀書

我自己也經常聽“喜馬拉雅”或者“得到”裡面的讀書欄目,剛開始聽得時候,覺得挺好的,每天可以在開車時不經意間就聽完一本書,感覺確實還不錯,但漸漸的我發現,在“聽書”過程中,我又回到了我們在學校時就經常反對的“填鴨式”教育,這樣的“聽書”無非就是解讀者將自己對書本的理解強行塞進我們的大腦,而我們卻可以不加思考地被動接受解讀者的理解,我們就單憑自己的記憶就自以為自己完成了一本書的閱讀。

最近,我偶然看到老舍先生寫的一篇短篇小說《微神》,實話說,在閱讀過程中,我跟著作者的思路,融入作者的情感,小說中的“我”由於對愛情的無奈,遠渡重洋,最終也只是換來了毫無希望的等待。而女主人公則因為戀人離去,家道中落,兩度淪為暗娼,最終選擇自殺。在自己閱讀過程中,為“我”對初戀的深情與對愛情的忠貞而感動,也為女主人深愛自己初戀卻又迫於生活無奈最終淪落而感傷,最終女主人公無奈的自殺,卻依然做著一個南洋之夢,讀罷難免悲泣。

記得上高中時,語文老師在課堂上為大家朗讀史鐵生的《我與地壇》,當時在課堂上由於老師讀的投入,當著我們所有同學的面掩面而泣,實話說當時我根本無法理解,老師為什麼哭泣,後來隨著年齡增長,自己再回去閱讀這篇文章時,我也落淚了。


所謂的“聽書”,代替不了讀書

也許,這才是我們讀書對我們真正的意義:啟迪我們的心智,豐富我們的情感,喚醒我們靈魂最深處的憐憫與共情。

而這些,當我們去“聽書”時,我們是沒有辦法從解讀著自身的心靈體驗去體悟作者最初的情感初衷,因為我們沒有將自己代入到和作者同一頻道。就像你現在看我這篇文章時,你不可能從我上面兩段閱讀體驗的描述中感動落淚一樣。

或許,你會說這種散文或小說存在這種問題,那其他類型,如科技類,思考類文章書記應該不存在這樣的問題。

不,我只能說這類書問題更嚴重!

記得曾經在國外有這麼一則故事,一個家長在一張白紙上畫了一個圓,問自己的孩子這是什麼,孩子直接回答這是數字“〇”,這個家長問孩子還有其他的嗎?孩子說沒有了,並且說這是老師告訴我這就是數字“〇”,最終這位家長將老師告訴法庭,狀告這位老師剝奪了孩子的想象力和創造力!並以家長勝訴結局。

其實我們讀書也是一樣,有一句話叫“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我們每個人對每一本書的解讀和理解跟自己的人生經歷和生命體驗有莫大的關係,我們如果一味的“聽書”,會喪失自己對書本的理解能力,以為別人的解讀就是自己的理解!如果對於一些比較深刻的書籍,我們每個人都權利根據作者給出的思路,加上自己的思考,最終得出我們思考地結論,當我們經過思考得到的結論如果能和作者不謀而合,那一刻的快感是一種修道人悟道一樣的感覺!而如果一味地被別人幫助思考,幫助總結,我們真正想從書本中學到知識的權利不經意間就被別人剝奪!

讀書,是一件辛苦的事,因為需要思考!讀書,也是一件快樂的事,因為我們可以和作者達到感情的共鳴!

所謂的“聽書”,代替不了讀書

當然,我們可以用另外一種方式來對待“聽書”,當我們自己看過一本書後,有了自己的思考與總結,我們可以將自己的思考和總結與“聽書”欄目的解讀者的理解進行對比,這樣我們將得到再次的提高和感悟!

不要再一味的“聽書”了,停下來,自己好好讀一本書,或許能勝過你“聽”十本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