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小林:村学!村学!摇曵不定的"麻雀学校"!

村学!村学!摇曵不定的"麻雀学校"!

——边远村学调研反思报告

一、村学问题不是村学问题

村学问题不是村学问题。首先要区分的是,它不是孤立单一的教育问题,是一个受多因素影响的社会问题,或者说在目前中国的发展形势下,至少是一个乡村文化重建的问题。

邢小林:村学!村学!摇曵不定的

思考、解决中国的问题,是不能脱离乡村这个基本的前提条件。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成功经验"农村包围城市"就是最为有力的证明。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透析出了乡村文化的人类学意义——乡村文化保存的平和与自然其实是生命最终极的意义。而我们对于村学的建设问题,仅仅是局限于义务教育范畴,对它的投入(师资、资金)能否超过教育投资的10%(乡镇中心小学除外)?所以,村学在远去,乡村在败落,城市在变异,贫富在分化,就是一个很顺理成章的结果。这一切的根源就在于我们在匆忙的浮华中忽视了乡村问题:一个是村级组织的建设和作用发挥;一个是村学建设与发展。

邢小林:村学!村学!摇曵不定的

乡村现在是什么样子?——空心化,这是不争的事实。从一个家庭看,是一对夫妻无奈地遗弃了衰老的父母,年幼的孩子;从群体看,是城市现代化无情地剥离了农村。现代化的目标无疑是正确的,城镇化的道路也没有什么错误。但是一味地让农业让步于工业及现代服务业,让农村从属于城市,让土地成为财政最后的支撑,这至少不是一个完美的现代化进程——有着很大的残缺。

邢小林:村学!村学!摇曵不定的

村学是什么样子?综合归纳调研的情况,分类如下:

表1

从硬件建设上看,村学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从精神层面看,远不如三十几年前丰富与快乐。反倒退步了很多。形式上看,是学生数减少了,实质上是乡村文化末落了,与其说是乡村失去吸引力了,不如说是人发"高烧"了,行为发"疯"了。眼中只有钱、只有权。对父母而言孝道何在?对子女而言责任何在?对民族而言未来何在?

邢小林:村学!村学!摇曵不定的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应该是乡村现代化,农业产业现代化,乡村文化现代化。农耕文明的基本内涵是顺应自然适度发展产业,追求简约舒适的生活方式。而我们这些年的作为是忘记了乡村(农业)是现代化发展的基石,盲目无限度扩大城镇规格,遍地新开发区,回过头来,却用同情(从卑视到同情已是一个很大的进步)地眼光关照乡村,这足以说明我们的发展观是病态的。什么时候怀有敬畏之心去直面乡村、回归乡村,村学问题也就不是问题了。所以,村学建设现在不是义务教育中的一个分支小问题,而是乡村文化重建的大课题。站在文化视野下观照这个课题,村学建设应该是一个和文化、教育平行的问题,而不是从属于其中的某一个。当务之急,不是"建",而是改变、统一认识,至少我们的中心在现在的情况下要克服困难向乡村位移。对农业产业要作全局性战略性调整,引导农民返乡,而不能由地方政府在"市场自由引导"下各自随意布局,盲目发展规模经济作物,盲目推广转基因农作物品种,无限度使用农药化肥,导致乡村生态破坏,丧失引力,文化荒芜。

邢小林:村学!村学!摇曵不定的

现在问题的焦点是:村学的"撤并"与"保留",这个问题本应是一个不该提出的问题,只有两种人才会提议"撤并",一种人是教育行政部门的小官僚,一种是没有生活阅历的小青年。但凡和乡村有点关联性的本土人,或者有乡土情怀的异乡人,都会毫不加思索地回答:保留。

邢小林:村学!村学!摇曵不定的

历史上,无论王朝怎样更替变迁,乡村有两个标志性建筑是永存的。一个是祠堂,一个是学堂。新中国建立后,祠堂倒塌(功过且不论),学堂兴盛(各种扫盲识字班,学习班、夜校遍地开花,这是革命的重大功绩),正是因为乡村教育的空前发展,才创造了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的辉煌成就。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人为什么会发烧、发疯,至而迷失?就是离开乡村(乡土文化)进入城市(却无法融入商业文化),却无法找到心灵的归宿在那里。祠堂重建不可能,必要性也不很强,但是飘摇中的村学应该努力的让它稳定下来。现在看来,祠堂没有了,村部又是那么宏大高远,只有村学还依如往昔讲述着乡村的陈年旧事。即便学生走完了,永不启用,更要把它保留下来,当作乡村永久的陈列馆。"东西南北飘族"多为从村学中走出去的,相信每个回到村学的人,都会在那里拣拾到一份简陋而温暖的记忆,盛放自己那颗焦躁寻根的心。因为,人类的立足点是陆地,特别是中华民族,生于黄土,归于黄土,乡村与土地越来越成为我们发展的支撑(不是支撑土地财政,而是农业现代化)。即便有朝一日登上了火星,我们的灵魂还是要归到地球的泥土中来——再说一遍,村学问题不是狭义的教育问题,是乡村文化重建的问题,是个大教育概念,它承担的义务教育功能是次要的,它对全社会的精神价值及信仰重塑具有更高效的作用。

乡村教师是"特师"

乡村教师不仅仅是"特岗教师"。

乡村教师是"特师",特殊在:

邢小林:村学!村学!摇曵不定的

特殊的教育环境——边远山村。

村学,从总体上看,数量大,从单个学校看,规模小。处在边远偏僻的乡村环境中,乡村教师是乡下人眼里的工作人,是工作人眼中的乡下人。现在学校的条件是好了,但村学的冷清与寂聊更加有甚。三十多年前村学还是青壮年村民农闲时的聚处,但现在村学除了学生与老师,少有人光顾。

环县肖家川小学,距县城50来公里,现有学生23人,三个年级。校长李老师是一名50来岁的中年男人,领着两个女教师,一个是刚结婚不出十天的大龄青年丁老师,一个是刚工作不满一年的单身少女王老师。每天放学后,李老师和丁老师都回附近的家了,只有小王老师无法回家去,处在半山坡上的学校,院落空旷,周边也没有人家,她晚上一个人都不敢住,就随做营养早餐的阿姨住她家。西峰后官寨青年金霞就没有小王幸运了,她是2017年8月才招考到正宁县五顷塬乡孟河村小学的特岗教师,学校只有两个教师,校长吴先有晚上也不在学校住,金老师只好找两个七八岁的小姑娘陪她住校,也不知道是谁给谁做伴。

邢小林:村学!村学!摇曵不定的

所以,村学这样特殊的环境,让一个人在这样的环境中坚守,是不人道的,应该组成4-6人的有活力的团队去坚守:

邢小林:村学!村学!摇曵不定的

组建青年学生志愿者团队——主要力量;

组建退休人员志愿者团队——补充力量;

组建社会人员志愿者团队——补充力量。

邢小林:村学!村学!摇曵不定的

而且应出台乡村教师支教制度,和服兵役一样的制度,给所有青年人一种生活磨炼。大家都认为改革开放的中国富起来了,那么谁是改革开放的中坚力量?——"老三届"!"老三届"是中国历史是最杰出的知识精英群体,其最突出的特点是这个群体整体经过了上山下乡式的乡村生活锻炼。让谁来接老三届的班,计划生育造就的独生子女恐怕不行。乡村这样的环境可能才是培养我们事业接班人的最佳环境。不仅能培养幼小的学生,也能锻造执教的老师。城市的繁花积累着丰厚的物质基础,乡村的平淡沉淀着高洁的价值信念——而我们所缺乏的正是这一方面。

邢小林:村学!村学!摇曵不定的

特殊的教育方式——复式教学

庆阳市2017年20人以下小学及教学点基本情况分析表(市教育局提供)

表2

邢小林:村学!村学!摇曵不定的

教师少、班次多、课头杂,就决定了村学必须进行复式教学。即便是实施了班级授课制,但由于学生少,无法形成集体授课的氛围,教学活动量还是少,教学过程还是以学生自学为主的复式模式。

邢小林:村学!村学!摇曵不定的

这种方式的缺点是:同大额班级相比,效率低,亦不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但它的优点也是显而易见的:利于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自主性精神,是一种真正的内省学习的过程。它的效率低,但它的功效未必差。"老三届"不是被耽误了十年吗?但他们依然是社会的中坚力量。从目前来看,我们高效培养出来的多为有高学历的"知道分子",而非有创造精神的"知识分子"。

邢小林:村学!村学!摇曵不定的

其次,由于学生少,教学更可能灵活多样,更可能因材施教。同乡镇中心小学相比,它是一种不规范的教学方式——不具备规范班级授课制的基本条件。它承担着两个极端任务,一个是为国家锻造精英栋梁,一个是完成底线教育任务。这是由村学这种特殊的教育方式决定的。

特殊的素养要求——一专多能

乡村教师要一专多能。庆阳市撤消了庆阳师范这所"庆阳教育师资'摇篮'"是个很大的失误。现在没有了专门培养小学教师的学校。通过"特岗教师"招考渠道进入乡村教师队伍的还有许多非师范类专业,离小学教育更远。以庆阳市学前教育为例,全市幼儿专业教师缺口约达2000多人,乡村幼儿教师缺口更大,现在岗的从事乡村学前教育的多为小学教师转岗。村学师资是个大问题。(参见表2)

解决师资问题的前提是:改变我们的教育观念。启蒙教育的目的是什么?不是为了给学生灌输知识,而是在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最终帮助人形成一种高尚的生活方式和人格品格。小学课程毕竟难度不高,凡是经过中专、大专教育的人,即使没有经过专业师范教育,但只要自身肯努力,都一定能够克服困难解决教学中所遇到的问题。所以对乡村教师来说,崇高的师德就显得更为重要一些,他的学养更应该广博一些。从村学承担乡村文化重建的角度看,他的道德修养、人格魅力、文化素养、知识视野,比一般教师的要求更高一些。

村学之殇——凄悲的"留守"

村学现象基本三元素:留守儿童,留守老人,留守老师。这三者同命相惜,艰难度日。

邢小林:村学!村学!摇曵不定的

从教育完整性上看,村学教育最缺乏的是家庭教育。留守老人是无能力完成家庭教育的。缺乏家庭教育不只是村学教育,义务教育阶段均缺乏。即使是对教育高度重视的工薪人员,和学校同步的作息时间也不能保证有充足的时间去进行家庭教育。从城市中大量托管班兴盛看,现在的家长都无耐心教育孩子,即便有耐心,也是一种监管的方式,总是围绕着课本知识和特长才艺打转,不过是学校教育的延伸。所以,基础教育一直到高等教育结束,这种严重缺乏家庭教育和社会锻炼的教育学习过程造就出来的人才,多为"知道分子",而非健全的知识分子。缺乏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存在的共性问题。家庭教育的特点是言传身教,家长言语上的正面说教和行为上的反面示范导致儿童无所适从,最终导致双重人格,价值混乱,这是一种可怕的教育后果。乡村中的留守儿童,长年见不着父母,就连反面的示范也没有,完全靠自己摸索人生之路,那危险性就更大。

邢小林:村学!村学!摇曵不定的

尚玉莲,环县肖家川小学教师,1985年从教,33年教龄,身份是代课教师。她的先进事迹被庆阳电视台、《陇东报》分别报道,曾被推荐全国最美乡村教师,2017年8月份退休,退休前工资是2000多元,退休后工资是700多元。

邢小林:村学!村学!摇曵不定的

我们调研组是2017年9月21日在环县调研时,在肖家川小学见到的尚老师。因为学校的丁老师请婚假,校长没有办法,临时请她回来代十来天课。我们到肖家川小学时已是下午五点多,在和李校长交谈的过程中了解到肖老师的事迹,觉得很有必要和她亲自谈一谈。等到五点四十放学后,我们一行十多个人,就在空旷的校院里和她交流一些情况。结婚前她在环县虎洞乡任教,婚后又来到了肖家川任教。肖家川小学原本是准备逐步撤并的对象,可是在她来之后,学生又逐步从个位数增加到两位数,现有学生23个,三个年级。她说她爱这份职业,习惯了这里艰苦的环境,学生也习惯了她,把她当妈妈看。从学校毕业出去到远处上学的学生,每到周五下午回家,都要跑到学校来,专门看她一眼然后才回家。当学生知道她退休再不来上课后,都围住她哭着问:老师,你啥时候回来看我们呀!说到动情处,她再也忍不住失声哭了,在场的十多个大男人,眼圈都红了,没有一个不是满含泪滴。

邢小林:村学!村学!摇曵不定的

我们决不怀疑她说得话:我爱山村教育这份事业;我们也决不怀疑她和学生这份情同母子的感情。打动我们的是她身上这种崇高的奉献精神。但真正触动她泪点的,是社会对待他们这种身份人的寒心结局。如果她是一个公办老师,她在岗位上的工资应在5500元以上,退休后的工资也在4500元以上。而她在岗不过是2000多元,退休后更微薄,仅700多元。之前,她可能没有细想过这种结果,现在退休了,当她真切地把700元攥在手中后,她一定很震惊——自己一生默默的付出,最终仅仅值700元。在这特定的时刻,她的泪水满含的更多地是无法言说的悲凄。

2017年庆阳市代课教师情况(市教育局提供)

表3

中国乡村老师有过很多的标签:村请教师,社请教师,民办教师,代课教师等等。他们中有一部分人最后被幸运地纳入了体制内,但有一部分一直被挡在体制外。村学教师始终没有被人道地(一个人长年坚守一处)、公正地对待,这也许是村学同其他学校相比,多年来,一直摇曳不定的主要原因。

具体建议:

中心小学以下的村学(特别是学生30名下以的学校)应该和村部、村医疗所、村文化站等统一规划,集中筹建,和美丽乡村建设、精准扶贫工作结合起来,长远规划,统筹推进。精准扶贫应着力于智力扶贫,智力扶贫的重要把手应该是以村学建设为平台,让农民精神脱贫,不能停留在物质脱贫上。

邢小林:村学!村学!摇曵不定的

乡村教师实行岗位薪资制,不受职称影响。目前实行的乡村教师补贴项目对稳定乡镇大学校有作用,但对村学教师意义不大。村学教师薪酬要高到让人动心的地步,吸引各届有识之士投入到乡村教育。各地村学的硬件建设问题都不是很大,只要有了教师,村学就一定能焕发出活力来。

邢小林:村学!村学!摇曵不定的

村学无论规模大小,不能按师生比配备教师,应按班师比配备教师,每校至少不能少于4人。实施村学教师特殊岗位招募聘任制度,不受学历限制,不受职称限制,不受年龄限制。终止目前有名无实的支教行动,节约资金,鼓励以团队形式应聘,特别是要出台青年志愿团服务山区教育制度(类似兵役制),和高校教育实习,社会服务活动有机结合,使村学师资有持续有序的保障。

邢小林:村学!村学!摇曵不定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