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學堂聽書

孔學堂聽書

今年3月22日是第二十八屆“世界水日”,3月22日至28日是第三十三屆“中國水周”,今年的宣傳主題為“堅持節水優先,建設幸福河湖。”

孔学堂听书

水與生命的起源和人類的生存發展密不可分。數千年來,中華民族擇水而居,與水為伴,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中國治水文化,是中華民族燦爛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戰國時期,岷江上游流經地勢陡峻的山嶺,經過成都平原時,流速突然減慢,使得大量泥沙和岩石沉積下來,久而久之就造成了河道堵塞。每當雨季來臨時,往往會釀成水災,而當降雨不足時,又會造成乾旱。

孔学堂听书

直到公元前256年,李冰父子主持修建都江堰水利工程,在岷江峽內利用分水魚嘴,把岷江水流分為內江和外江。

“旱則引水浸潤,雨則杜塞水門”,成就了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國”。都江堰是智慧與民力的傑作,被譽為世界水利史的奇蹟;

孔学堂听书

都江堰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為完成嶺南統一大業,疏通糧道,下令開鑿靈渠。靈渠連接了長江和珠江兩大水系,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運河之一。靈渠作為嶺南航運的關鍵水道,成為溝通南北經濟與文化交流的橋樑,有著“世界古代水利建築明珠”的美譽;

孔学堂听书

靈渠

公元605年,隋煬帝徵發數百萬百姓,在前朝已有運河的基礎上,修建了一條縱貫南北的大運河。京杭大運河歷代不斷擴建,直到元朝才全線貫通,北起北京,南訖杭州,溝通了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成為開萬世之利、德澤後世、連通南北的大動脈,在國家的政治穩定和經濟發展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孔学堂听书

京杭大運河

2019年,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和世界衛生組織聯合發佈的一份新報告顯示,世界各地數十億人正遭受缺乏水、環境衛生和個人衛生的困擾,全球有三分之一的人無法獲得安全飲用水。

事實上,早在1977年,聯合國就曾向全世界發出嚴正警告:水不久將成為一個深刻的社會危機,繼石油危機之後的下一個危機便是水。

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黃淮海平原發生持續乾旱,缺水危機日趨嚴重。經歷長達半個世紀的論證,2002年12月27日,南水北調工程正式開工。

這個工程如今已經相當於從南到北搬運了2140個西湖,其中僅東、中線一期工程直接供水的縣級以上城市就有253個,直接受益人口超1.2億,減少地下水開採8億立方米。

南水北調工程華夏大地水系複雜、水網密集,可以說,水是中華民族文化的永恆主題。在“世界水日”“中國水周”到來之際,讓我們一起見證中華民族的英雄治水史,聽聽那些宏大工程背後的動人故事。

本期推薦圖書

孔学堂听书

播音:醜羊羊

人類離不開水,人類的生命源於水,人類進入現代化的今天,水更變得重要和不可少。人類的歷史從某種意義上講就是水的歷史。中國的社會文明進步,皆與治水相關,治水史其實就是中國農耕文明史加工業文明史的總和。本書彙集了李存葆、何建明、蔣子龍、徐坤、張煒、葉延濱等近百位知名作家的治水作品。中國治水專家對百名作家參與治水史的創作給予高度評價,認為《中國治水史詩》彌補了中國水利史上的一個空白,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和紀實價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