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沒有會教孩子的大神,我感覺我的孩子出問題了,像這樣該怎麼辦?

劉家二寶劉聰


你的兩個孩子如果一開始都是自己帶,應該不會這樣啊。我大兒子是婆婆帶的,我現在真是感覺無能為力,非常無奈,十二歲了,不愛乾淨,不叫不動,學習那就更不用說了(考20分),見人也不叫,還總是撒謊,性格倔強,非常難(怎麼教都沒用)。

後來我小兒子我自己帶,五歲自己穿衣服洗臉刷牙,寫作業,收拾玩具,整理鞋子,走到哪裡別人都說有禮貌(說話都有禮貌用語)性格也開朗,可我帶我小兒子的時候捱打也多,我老公有時候說我管的嚴,可他說著這種話又樂於接受別人誇獎兒子,可這都是需要付出的,一點點的教出來的。一回老家,他爺爺奶奶非常慣,吃喝拉撒他奶奶都不讓動手…

所以孩子真的需要自己帶,因為年輕人畢竟想的長遠!不會太慣著。

到了十歲以後父母已經很難改變孩子的缺點與習慣,因為差不多定了~


歸於平常67297321


家長您好!看了您的一個13歲一個三歲的兩個孩子的表現,以及您自身的焦慮,我覺得,首先是您自己過於緊張了。

作為家長,我們總是苛求孩子是完美的。但孩子在每個成長階段都有其不同的生理與心理規律,這是不可違反的,更不能拔苗助長。而且每個孩子都有每個孩子的個性特點,每個人都是不一樣的,我們不能拿自己的孩子和別人的孩子相比較,不能要求整齊劃一,不能對於孩子有過高的要求。在心理學上,我們把它稱之為要降低對孩子的期待。

接下來,我們再談其他幾個可以操作的方面:

第一,接納孩子生活能力相對較弱的一面。前面我們談到每個孩子都是不一樣的。那我們自家的孩子,在生活能力方面可能的確比較弱。我們沒有辦法對孩子過高的要求。作為家長先學會接納:我的孩子就是這個樣子的。

第二、創造一個和諧、有序的家庭環境。中國有句話叫:父母是孩子的複印機,孩子是父母的複印件。如果父母做事情都是有序的、有規則的。孩子在生活方面也會呈現有序有規則的特點。所以家裡邊東西的有序擺放,所有事情都有規則性有原則性呈現,這些方面可能是我們父母沒有做到位。孩子看不到榜樣,就沒有辦法做得更好。

第三,對孩子生活方面的弱勢表現,要有足夠的耐心。在家庭生活當中,爸爸媽媽和孩子們可以約法三章。對一些生活細節要求的具體做法,可以形成一些必要的規範條款,要求家庭成員中的每一個人都做到(三歲的孩子除外)。這樣的話,讓每個人都看到公平性與規範化要求。

第四,學習方面,孩子學習主動性不強,不能自覺的完成作業,很多時候在於我們的要求不到位。比如說我們可以這樣操作:陪同孩子一起制定一個學習計劃,也就是寫作業的計劃,可以用一張大紙列出來時間規劃表,要求在規定的時間裡邊完成了有獎,完不成有懲罰。獎勵是實實在在的,懲罰也是實實在在的。讓孩子有取得成就之後的收穫感,也有完不成任務要負起的責任感。這樣一來,孩子有動力也有壓力,慢慢的就會形成不需揚鞭自奮蹄的習慣。

第五,13歲孩子語言溝通能力方面,建議您買一本兒戴爾卡耐基的《人性的弱點》。這本書可以非常好地教會我們說話的藝術。要買原本啊,不要買現代人編的本兒,就是一兩百頁比較薄的那種,原著翻譯過來的那種。孩子看,大人也要看。看了就知道怎麼樣給人說好聽話了。

第六,對於三歲的孩子,建議你在網上搜一下孩子0~3歲的心理營養,你就會明白,三歲的孩子正是要求父母無條件的接受自己的時期,他會要求父母無條件的滿足自己。所以孩子在這個年齡段的哭鬧都是再正常不過的,作為家長無條件的給予愛,無條件的給予接納,就行了。不要覺得這是孩子的無理取鬧,相反,這正是三歲孩子在這個年齡段的正當的心理需求。





大師高考


從你對兩個孩子所存在的問題的描述,使人感受到一個家長對孩子的關愛和對存在問題耽憂的沉重。

我覺得,從年令計大孩最低為五年級,正值小升初關鍵時期,如學業差基礎不固會影響以後的繼續深入。作為家長,切忌產生焦燥情緒而粗暴對待,更不能置若岡聞任其發展,而應平心靜氣地理性對待。教育孩子明確學習目的,端正學習態度,逐步養成愛學習和自覺學習的能力,獨立自主按時完成作業。去掉孤癖習慣,遠離不良網絡,溶入到大集體中,向優秀學習看齊。閒暇,有意識地讓孩子作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逐漸養成熱愛勞動的習慣和尊敬長輩愛家情懷。

應該承認,孩子有些問題並非一朝一夕所產生,與家庭教育及影響分不開。有道是,教從幼始。作為家長,對孩子不能因愛而溺愛至驕縱。以表其身,教子從小明禮懂禮是非分明,才能潛心向學,志高雲天,揚帆遠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