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躍在社區的這群“老楊”,是溫暖這座城市的一束光

生活在九龍坡的居民不僅有“渝康碼”,還有一張“老楊群工卡”,這張不大的卡片,讓他們在任何時候有任何需求,都可以撥打卡片上“老楊”的電話,尋求幫助。

在九龍坡區石橋鋪街道石楊一社區,就有這樣一群“老楊”。

用“老楊”耿品紅的話來說:“不管是防疫還是恢復生產、不管是解決居民困難還是走家入戶瞭解情況,都要用感情,來打動對方。只有拉近了和居民的距離,才好開展工作。”

為什麼耿品紅叫“老楊”?原來,“老楊群工”是金鳳鎮用原綜治辦主任楊永根命名的基層社會治理工作品牌,它總結提煉了楊永根30餘年從事基層群眾工作的方法經驗。2019年4月初,九龍坡區在全區深化推廣“老楊群工”經驗。

目前,“老楊”拓展出一群人,他們深入居民的需求,為居民服務,成為溫暖這座城市的一道光。截至目前,這群活躍在石楊一社區的老楊,已經堅持在一線防疫兩個月,為居民和企業經營者,築起一道安全防火牆。

“老楊”耿品紅

挨家挨戶巡查商鋪 回答問題到嗓子冒煙


活躍在社區的這群“老楊”,是溫暖這座城市的一束光

▲耿品紅懸掛防疫橫幅

“耿姐,啷個走了喲,來我們這裡坐下休息會再走!”麵館老闆正在招呼這位“老楊”,耿姐回了一聲:“人多的時候,注意消毒和衛生。”說完,朝下一家商鋪走去。

大家都親切地叫她耿姐,是石楊一社區老楊群工員,疫情發生以來,耿姐帶領另外2名老楊群工對轄區2000餘家商戶進行巡查。

企業復產復工初期,很多商戶不清楚政策和要求,逐個地問,耿姐和其他兩位老楊群工就不厭其煩地回答,“防疫是重中之重,我們絕對不能馬虎。”

最多的時候,她一天說得嗓子都冒了煙,到了第二天,只能用手比劃回答。

據瞭解,耿品紅在社區工作12年多了,對轄區的商戶十分熟悉,她還專門建立了轄區店長群,有新開店的辦理執照、健康證都可以線上諮詢。

“老楊”崔富強

入戶檢查1.5萬人 為居民守住安全防線


活躍在社區的這群“老楊”,是溫暖這座城市的一束光

▲崔富強對轄區重點人員進行摸排走訪

自新冠病毒肺炎疫情發生以來,社區對轄區內飛機、火車、公路返回的人員進行摸排的同時,還要求對居住在轄區的人員進行逐一排查。

石楊一社區共5379戶,約1.5萬人,工作量十分巨大。社區“老楊”崔富強是社區人員摸排防控組的組長。

一棟10層高沒有電梯的老樓,崔富強帶著同事,從一樓,一層一層地拍門、一家一家地詢問,遇到沒人的還要記錄下來,第二天繼續走訪,“只有把工作做紮實了,我們才能清楚這些樓棟裡,那些人是外出了的。”

在崔富強的帶領下,大家加班加點完成不可能的任務,經常晚上8、9點還在打電話排查,週末也放棄休假戰鬥在防疫工作的第一線。

“老楊”向薇諭

為企業守門為企業送政策


活躍在社區的這群“老楊”,是溫暖這座城市的一束光

▲向薇諭給企業送復工政策

向薇諭也是“老楊”,她的性格看起來有“兩面性”。

向薇諭有威望,很多人又喜歡喊她向姐,她在社區分片管理一城新界片區,這片區商業繁榮,有西站機電市場和和平商務大廈。

2月4日疫情防控進入關鍵期,實行戰時機制。向姐告訴記者,疫情發生後,有和平商務大廈的企業單位要進入辦公,她整個人擋在門口,告知有復產復工的消息會第一時間通知,“現在不能進去辦公,如果非要進入辦公,除非把我弄走。”

正是向姐這樣“冷酷無情”的做法,讓她管轄的商業區域在防疫時期,沒有一家企業違規上班。

但向姐又是熱心的。

復工復產後,向姐帶著政府出臺的政策,挨家挨戶地給轄區企業送過去,“上面的政策,您可以仔細核對一下,看對企業的發展是否有用,如果有需要,打我的電話。”說完,向姐遞上一張九龍坡區統一發放的“老楊群工卡”,上面寫著自己的名字和電話。

“老楊”李玲

用步話機小蜜蜂協助企業辦理手續


活躍在社區的這群“老楊”,是溫暖這座城市的一束光

▲李玲(右一)給轄區群眾送口罩

復工復產初期,很多企業開始辦理手續,但防疫任務在前,如何才能做好既能為企業經營者把手續辦好又把防疫做到位呢?

“老楊”李玲決定,把步話機、小蜜蜂、排隊叫號全用上。

“我們設立了三個卡點,每個卡點都有防疫人員值守,第一個卡點在一樓,要辦理手續的市民接受體溫測量等候,才能進入二樓。”李玲說,二樓是社區設立的等候區,已經通過體溫檢測的市民在這裡排隊等候,工作人員給他們發放等候的號牌後,現場維持秩序。最後,根據人流情況辦理手續的市民陸續進入三樓,有效地解決了防疫時期人員可能扎堆的問題。

重慶晚報·慢新聞爆料郵箱:[email protected]

——END——

上游新聞·重慶晚報慢新聞記者 王渝鳳 受訪者供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