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院士周其林:從蘭州大學到南開大學,曾得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

中國科學院院士周其林:發現高效手性螺旋催化劑,榮獲2019年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

江蘇院士周其林:從蘭州大學到南開大學,曾得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

科研、教學兩不誤的“催化”大師。

一頭乾淨利落的短髮,一副輕巧的銀灰色眼鏡,一身深灰色的西裝再配上一條用化學元素裝飾的別緻領帶,周其林院士以這樣一身得體又不失風度的裝扮,面含自信的微笑,筆直地站在2019年度的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的臺上。

當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榮譽證書頒發到周其林院士手中時,他那平日裡嚴肅穩重的面孔上,早已洋溢著難以掩抑的笑容,而作為評選歷史上多次出現空缺的中國科學領域的最高獎項,這一次,終於有了歸屬。

“高效手性螺旋催化劑的發現”,就是周其林院士和他的科研團隊,在人民大會堂一舉奪魁的項目。而周其林院士能夠獲此殊榮,也可謂是實至名歸。他用二十年的潛心研究,合成了“周氏催化劑”,這一研究成果被廣泛運用於多種手性藥物的生產上,並且至今保持著分子催化劑的全球記錄。

正如周其林院士所言:“很多過去不能夠合成的分子,現在能夠合成了;過去很多極難合成的藥物,現在合成起來非常方便。”

“周氏催化劑”的誕生完美地解決了藥物生產中創造手性分子的難題,這一偉大科研成果對我國醫藥界,甚至是世界範圍的醫藥生產來說,都是一項造福萬眾的福音。而周其林院士,也因此成為了我國當之無愧的“催化”大師。

江蘇院士周其林:從蘭州大學到南開大學,曾得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

即使坐在科研的“冷板凳”上,也要享受探索的過程。

在科學領域,研究是一個充滿挑戰的過程,這個過程充斥著太多困難與隱藏“陷阱”,它提醒你時時刻刻都要留心注意,而你廢寢忘食所為之付出的多年心血,可能到頭來只是竹籃打水,成功只是少數,失敗往往是科研工作者常有的經歷。

這就是科研,它自有其神秘有趣之處,可是在你找到它那令人嚮往的一面時,你首先需要面對的是日復一日的枯燥基礎研究與試驗,是無數次的分析計算與方案篩選,而這些常常會使人望而卻步。

“克服這些困難的主要因素就是堅持。”面對科研中的種種困難,這是周其林院士經常鼓勵士氣的標誌性話語,這不僅僅是鼓勵自己的同事與學生,在他停滯不前的時候,也是在鼓勵自己。堅持去克服困難只是周其林科研生活的一小部分,在更多的時間裡,他則是懷有一顆對未知的好奇心,去不知疲倦的探索,享受整個的科研過程。

在周其林的眼中,科研是充滿著無窮魅力的,而他所從事的化學,就是這顆蔚藍色星球上,最為光彩奪目的明珠。科研過程中遇到的困難也好,那些接踵而來的失敗也罷,都是通往成功的必要環節,“做得不成功的時候,有時也有意外的收穫”。

這就是周其林在面對他的科研項目時,所持有的寶貴態度與可敬心態,他從不去強求什麼結果,更不會急功近利,因為真正的科研是一個在探索中不斷享受美好,感受奇妙的過程,這也是他心甘情願地去進行枯燥的基礎研究,耐心地坐在科研的“冷板凳”上的緣由。他真正領悟到了科研的樂趣。

江蘇院士周其林:從蘭州大學到南開大學,曾得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

科研不輟,心繫教育,為國家培育著棟樑之材。

1982年7月,周其林畢業於蘭州大學化學系;2013年1月,擔任南開大學化學學院院長。

如果你認為周其林院士只是個一心醉於科學研究的科學家,那就太片面了。在忙於科研工作的同時,周其林還尤為重視國家的人才培養,並且身體力行地為祖國不斷培養著優秀科研人才。曾當選為“2018年度全國教書育人楷模”,就是對他傑出教育工作的肯定與讚揚。

勤奮、平和、極具規則意識,這是周其林帶給學生們最為直觀的印象。身為“長江特聘教授”並在南開大學化學學院任教的周其林,用自己的一言一行,給學生們做著良好的示範:他總是在工作日最早到達實驗室的那個人;他總是在去往實驗室的小路上,腳步匆匆的那個人;他也總是學生們在遇到難題時,最先想到的那個人……他力求把每個環節都做到完美,只為給自己的學生提供更為有利的學習與科研環境。

為了鼓勵更多對化學感興趣的學生去嘗試和接觸化學,周其林的課題組面向全校學生開放,無論年紀或專業,所有想探尋化學那神秘面紗下的真容的學子,都可以到周其林院士的實驗室做客。

在他的實驗室,學生們可以帶著難題尋求解答,可以體驗化學試驗的美妙與樂趣,輕鬆與好學,成為了周其林院士課堂上的主旋律。

科研、教學兩不誤,即使在獲得國家殊榮之後的周其林院士,也依舊如常,他和自己的學生們沉浸在化學的世界中,滿懷期待的探索與求知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