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控制慾強的“忽略型”父母,孩子人生不會幸福,別毀孩子未來

前段時間,《北大留美學生萬字數落父母,12年不歸拉黑父母6年》的文章在很多朋友的朋友圈中流轉,文章的主人公王猛就是家長眼中典型的別人家的孩子,學習成績優異、聽話懂事,順利地考上名校去學校,但是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王猛和父母的關係卻極度不和諧,他表示自己在很多年前就不回家,隨後也斷絕了和父母的聯繫。

這的確讓人匪夷所思,因為在他成功的背後肯定有著父母的付出,為何最後卻讓他們的親子關係走到最後這樣的地步呢?王猛說到,雖然知道父母是在關心自己,但實際上他們的所有付出都是為了控制自己,他們按照自己的意願來規劃孩子的人生,忽視了孩子的真實需求。

做控制慾強的“忽略型”父母,孩子人生不會幸福,別毀孩子未來

看到這樣的文章,我們都覺得王猛的行為可能偏向極端,這樣的例子也在少數,但我們必須承認的一點就是,控制型父母在中國教育中是普遍存在的,很多中國父母都是典型的控制慾過強的"忽略型"父母,他們打著"愛"的旗號去教育孩子,殊不知在孩子看來卻是變相的控制。家長忽視了孩子成長的真實需求,沒有完成尊重孩子的獨立個性,也就是說,孩子成為父母的附屬品,失去了為自己發聲的機會。

對於王猛和他的父母,我們也無法說出雙方的絕對對錯,只是說在教育過程,父母和孩子的角色和定位可能會帶來不一樣的教育效果。我們中國自古以來就注重親情,孩子自然就是父母生活的重點,但這樣的關心一不小心就可能會失去了界限,父母認為孩子和自己就是一個共同體,彼此之間的人生都是關聯在一起的,所以就忽視了孩子的自由空間。

中國父母在教育總是處於強勢地位,普遍存在控制慾過強的問題,這在孩子看來就是自私的行為,因為父母忽略了孩子的真實需求、也沒有給予孩子一定的尊重,這樣的教育最後只會破壞親子關係。

做控制慾強的“忽略型”父母,孩子人生不會幸福,別毀孩子未來

家長要知道,愛孩子沒有錯,但我們也要守住界限、把握好度,過度的控制會對孩子的成長造成負面影響,想讓孩子健康幸福地成長,家長就要懂得轉變自身的觀念,懂得尊重孩子、給予他們自由。

中國父母的通病:控制慾過強

中國的教育傳統因素比較多,相比較外國教育,中國對於孩子的教育還是過於仁慈。在外國,很多孩子在成年之後就開始獨立生活,與父母之間的關聯減弱卻不一定會影響親子關係。這樣的情形在中國卻是很少見的,我們的孩子基本都是和父母住在一起,即使成年、結婚之後共同居住的現象還是比較常見,這就是中國教育的現狀。

我們也不難發現,中國父母都有的一個通病,那就是控制慾過強,很多父母都是打著"這樣子都是為了你好"的幌子來管理孩子,實際上卻是對孩子的各種行為進行限制,不願意孩子出現過多的個人意願,也就是典型的控制型、忽略型父母。

做控制慾強的“忽略型”父母,孩子人生不會幸福,別毀孩子未來

為何中國父母都會出現這樣的問題呢,其實是中國父母的界限感不強,沒有將孩子看成獨立的個體。孩子對於父母來說就是家庭的中心,所以很多父母都會忘記重要的一點:孩子是獨立個體,他們也有著自己的思想和生活空間。因此,很多父母總是無法放手讓孩子去獨立,總是想把孩子捆綁在自己身邊。

在這樣的教育理念之下,家長很容易就出現強烈的控制慾,進而忽略了孩子的真實需求,例如孩子的想法、情緒以及行為,家長都不會真正地去關注,而是強制把自己的意願和想法都塞給孩子,要求孩子按照自己的要求去做,雖然孩子最後能"成材",卻給孩子的成長造成了巨大的危害。

父母控制慾過強,孩子不會幸福

父母不要認為加強對孩子行為和思想的控制能讓孩子少走彎路、獲得成長,事實卻是相反的結果,在父母的強烈控制之下,孩子的人生反而變得不幸福,這是因為強烈的控制慾會給孩子的成長造成危害。

做控制慾強的“忽略型”父母,孩子人生不會幸福,別毀孩子未來

1、孩子會出現幸福感的缺失。

如果孩子從小就在父母的控制下長大,那麼就意味著孩子的獨立意識和想法都被父母無情地打壓,導致孩子無法真正地表達自己內心的想法,沒有絲毫的自尊和話語權。有研究數據指出,長期處於嚴格控制下的孩子普遍感到"不幸福",而且容易出現精神問題,甚至出現輕生的念頭,對於孩子的學習、工作和生活造成不利影響。

2、長期積壓不良情緒會招致報復。

父母長期總是控制孩子的行為,可能在小時候不會有大問題,但孩子心中始終對父母的行為感到不滿,這些不良情緒會在孩子的心中不斷積壓,慢慢地就可能會不定時爆發出來。就像王猛一般,小的時候沒有能力反抗,長大以後就直接和父母斷絕來往,這些都是孩子可能出現的報復行為。

做控制慾強的“忽略型”父母,孩子人生不會幸福,別毀孩子未來

3、控制消磨了孩子的自我意識。

父母的控制不只是改變孩子的行為,更重要的是對孩子思想方面的影響。面對強烈控制慾、忽略型的父母,孩子沒有能力去反駁,只能一味地妥協、退讓,久而久之,孩子的自我意識、創新、獨立能力都會被消磨,慢慢地讓孩子失去了自我意識,變得沒有主見,只能在競爭中被人潮研磨,變得碌碌無為。

父母要轉變觀念,愛孩子也給他們自由

沒錯,父母都是愛孩子的,想要孩子能夠擁有幸福的人生,但我們首先也得明白,孩子並不是我們的所有物,雖然他們是我們的孩子,但首先他們是人、是獨立的個體,他們除了年齡、經驗不足,和我們沒有差別,都是平等的個體,因此家長要轉變觀念,愛孩子,也要給予自由。

做控制慾強的“忽略型”父母,孩子人生不會幸福,別毀孩子未來

1、父母要懂得及時抽離。

孩子的成長就是在經歷分離、聯結的過程,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家長首先要做到的就是懂得及時抽離。在孩子有了獨立生活能力的生活,家長就要讓孩子自己去承擔責任,如收拾房間、自主學習、生活自理等,一步步地從孩子的生活中去抽離,給予孩子更多的自由空間,不侵犯孩子的個人空間。

2、尊重孩子的個人意願。

不要以為孩子小,他們也有自己的想法和思想,所以家長要懂得尊重孩子,我們可以去和孩子溝通,但不是強制要求孩子按照我們想法去做,而是尊重孩子,可以適當地給予意見、分享經驗,但最後還是得尊重孩子,讓孩子自己去選擇、自己去承擔責任。

3、不是放任不管,而是合理分離。

抽離不是完全置之不理、不是忽略,而是要把握好度。畢竟現實生活中有太多的誘惑,在孩子能力不足的情況下,家長還是得懂得適當地介入和引導,避免孩子誤入歧途。我們可以在孩子面對是非、關鍵選擇的時候及時出手,讓孩子明白選擇可能存在的後果,讓孩子謹慎地做出選擇,也是盡家長的責任。

父母的愛是無私的,但一不小心也可能成為束縛孩子的枷鎖,家長要懂得以平等的地位來教育孩子,嘗試和孩子做朋友,這樣才能教育出獨立、自主的孩子,讓孩子擁有獨立人格和幸福人生。父母的愛,不是為了限制孩子,而是為了讓孩子懂得脫離,能夠更好地走好自己的人生路。

我是奶瓶媽媽育兒師,也是5歲寶寶的媽媽,在養育和教育孩子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贊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