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僱深耕犁將土地深耕還田,第二年小麥卻減產3成,哪做錯了?

新大風歌


這件事我還真見證過,那一年我並是故意的深耕,是正好遇上一個好機手,人家實實在在盡心盡力的給我深耕了那片地,翻上來的全是底層新土,當時我高興的不得了,還送了人家一盒好煙(耕地錢照樣),結果是出苗直接就不算好。第二年減產。當時我就納悶,和我一梗之隔的另一家的地,在1958年大躍進時,民兵連曾經一夜之間把幾畝地深翻1米,結果是58年大豐收(聽那代人說的),再後來就和普通地一樣了。

第二年我的麥子減產,我就加大了投入,那時我家養雞,不缺雞糞,後來就正常了,那一年只減產了一季,由於我家肥料充足,又是雞糞有機肥,從來都是高產。


驛動星期六


我們家是個家庭農場,有兩輛大拖拉機,到農忙播種時,老公和兒子一人一輛,有耕有播,如果忙得過來,也給別人幹些,對如何才能耕好地不陌生。

大拖拉機耕地,造成小麥減產的原因只有一個,那就是耕的太深了。

如果地耕得太深,就把陽土全翻到下面去,陰土

翻到上邊來了,沒經氧化的陰土,鹹度大,沒營養,不好出苗,也不發苗,莊稼自然就長不好了。

大犁耕地,一般要掌握在18至25公分,不能過淺也不能過深,如果是鹼地,一定不能超過20公分。



李文霞4968


我們以前搞深耕,在大犁鏵後面加一個小犁刀。大犁鏵在熟土層作業,翻轉熟土土壤。小犁刀在熟土層下面的生土層鬆動生土,打破犁底層。幾年後,鬆動的生土就變成熟土,加厚了熟土層,改善了土壤結構。如果一味蠻幹,把底下生土翻到土表層,生土肥力不夠當然會影響當年的農作物生長。不過對以後幾年的農作物生長還是有利的。


greatmy


種植小麥時,深耕地後小麥反倒減產30%,主要原因是打亂了土壤結構,使小麥根系不能正常吸收土壤中的養分造成的。當然,打破土壤結構,一方面說明了原先的土壤結構不合理;另一方面是因為深耕後沒有很好的相應的施肥措施。

現在種植小麥的狀況

現在種植小麥耕地,一般用旋耕犁。我們當地的旋耕犁耕地後,我多次量過,就暄土還不到20㎝,蟄實後在15㎝左右。播種的小麥種子在5㎝左右。而小麥生長,按要求根系在土層的20cm左右較為適宜,現在的根系層僅達到並只能生長在15㎝左右。這就是近凣年小麥穩產而不增產的原因。因為沒有增產潛力可挖,只能靠增加肥、水達到小麥在這種條件下的最大效益。

深耕後反倒減產的原因

【1】小麥根系生長對土層深度的基本要求我們種植小麥的時候,一般要求深耕在25一30左右。目的是:深度20㎝以上,是小麥80%根系生長的區域,為紮根層,這層土壤最為關鍵:基肥充足,土壤肥力好;深度20㎝一30㎝之間,為耕作層,這層土壤是為了蓄積養分,並保存水分等,可稱作是後備力量:當紮根層養分、水分減少後,有耕作層提供。當然缺失後需用追肥、澆水來補充,但耕作層從整體上來說是小麥根系汲取養分的後盾。

【2】深耕後反倒減產的原因原因的紮根層(實際是耕作層)僅15㎝左右,而深耕一般在25一30㎝,也就是說把犁底層的板結層加耕深了10一15㎝。本來深耕是好事,但由於把紮根層(耕作層)翻到了底部成了新的耕作層,而板結的土壤成了新的紮根層,致使根系生長不利。

板結土壤的缺點,就是團粒結構差。團粒結構差,表現在土壤孔隙度低,而且大小孔隙比例不合理,且孔隙單一。因為良好的團粒結構,可以:①調節土壤水分與空氣的矛盾;②協調土壤養分的消耗和積累的矛盾;③穩定土溫,調節土壤熱狀況;④改善土壤耕性,有利於小麥根系伸展。

種植小麥正確的深耕方式

【1】利用逐年加深的方法耕地:多年施用旋耕犁耕種的麥田,“暄土”僅15㎝左右的一層表皮。如果使土壤“暄土”加深需要深耕,達到25一30㎝以上,需要分兩年進行:第一年保證深度在22㎝左右,這樣的好處是:既使從板結層翻上7一8㎝左右的土壤,由於小麥主要根系在20㎝左右,仍有12一13cm往年的根系層保其根系正常紮根、生長。按照逐年加深的方式,在第二年再加深7一8㎝,就不會出現減產30%的現象。

【2】增施農家肥板結的土壤,所含的營養元素較少,不利於根系紮根、發芽、發苗和壯苗,因此深耕地後,要增施腐熟的農家肥:農家肥不僅含有小麥生長需用的氮、磷、鉀三元素外,還含有較多小麥生長需用的微量元素;最主要的,是農家肥有利於土壤團粒結構的形成,使土壤中空氣和水的比例協調,使土壤疏鬆,增加保水、保溫、透氣、保肥的能力。

深耕地追施農家肥,要改變先施肥後耕地的習慣:在深耕地25一30㎝後,再施入農家肥、化肥後,需要再一次淺耕地20㎝後,多次細耙,達到土壤、肥料有機結合,土質疏鬆、細膩的目的。

總之,僱深耕犁後種植小麥,反倒減產30%的原因,就是由於打亂了小麥紮根層、耕作層和犁底層的關係。由於犁底層轉變為紮根層後,由於土壤團粒結構差、營養元素降低所致。因此土壤耕作層加深要逐步遞進,才能達到土層深厚、土壤肥沃的要求,最終達到增產增收的目的。


泰山農家人


我們北方農村一般都是在收完玉米種小麥之前也就是秋天進行犁地,我們老家這邊就是旋耕機犁地,其實說實話單純旋耕機犁地的話做不到深耕這個層次。其實土地深耕還田好處也是不少的,減少病蟲害和草害,增加土壤的通氣性,並且有利於還田後秸稈的腐爛。但是題主提到的深耕還田小麥卻減產是怎麼回事呢,我說下我個人的分析。



第一點,沒有施農家肥,也就是有機肥。你把耕地下面20-30公分的土壤翻到上面來,翻到上面來的土壤肥力不夠,我們要施農家肥來做底肥,增加土壤的肥力。用其它複合肥進行追肥。


第二,要對小麥灌溉越冬水。土地小麥這種農作物既怕寒又怕旱,深耕還田以後種植上小麥,等麥苗都長出來以後要進行灌溉,立冬以後我們還要進行一次灌溉,這次灌溉增加了土壤的水分,又能避免幹凍。灌溉越冬水也給小麥春季返青提供了充足的水分。

現在都基本上實現了秸稈還田,但是隔2-3年深耕一次對耕地和農作物還是比較有利的。


魯北農人


深翻土地,如果曬一冬天,可以使陰土中的微生物活化增加。光有肥料沒有能量和微生物的土是沒有生命力的。萬物生長靠太陽。如果沒有太陽的能量,再多的肥料和水也無法使植物生長。這就是陰土難長莊稼的原因。

冬小麥一般在秋天播種。而秋天之前這塊地是種植其它莊稼的。所以你一定是收割完上一茬之後深翻土地立馬種植小麥的。這必然造成小麥減產。太陽曬兩年後產量就恢復了。


含有無意義的字母


近年來,由於秸稈還田的施行,不少北方農民在冬小麥的播種時候,都會加了一項動作,那就是從外地僱來深耕犁,用於自己土地的深耕和還田,本來嫌棄自己的旋耕機耕地太淺,沒想到採用深耕犁之後,花錢不說,反而還造成了冬小麥的減產。這是咋回事?

其實在2018年的時候,河北省邯鄲市雞澤縣申底村的十幾個小農戶,就這麼幹過,他們請來了一個大拖拉機,對自己的田塊進行深耕犁地。並且他們讓機器犁地之前,先把化肥灑到了地表上,通過犁地之後,化肥滑入了犁底。深耕深度約40釐米,他們再次撒化肥到地表,並再讓旋耕機旋耕了一次,這樣,化肥和土壤經過了充分的攪拌,旋耕過的土壤細膩,手抓上去,還有一種軟綿綿的感覺。

不僅只是感覺上不錯,看起來也不錯,表面看來,這可比把秸稈直接堆放在田裡好看的不止一星半點。因為深耕加旋耕後,地面少了粉碎後的秸稈,麥苗出苗良好,整齊劃一,農民心想,這下是開了一個好頭了。但壞事才剛剛起頭。

隨著冬小麥的分櫱,漸漸的農民發現不對勁了,這前期長勢良好的麥苗就像是一個個的病秧子,長勢越來越弱,甚至還趕不上粉碎秸稈直接旋耕的麥苗。等到開了春冬小麥開始返青,加大了追肥量,卻依然無效,費了這麼大勁,本以為能豐收的麥子,最後卻直接減產了3成多,問題到底出在哪呢?

按照理論上說,冬小麥的根系下,能紮在50釐米深的土壤中,可旋耕加深耕才40釐米,怎麼會減產呢?

這還得從陰陽土說起。在農村,把地表層向下20釐米左右的土層,叫做陽土。而20釐米以下的部分叫做陰土。申底村農民常年採用粗放的旋耕模式,所以在地表約20釐米的地方,有一層陽土。而深耕加旋耕之後,這層陽土被翻到了地面下,變成了陰土。而新的陽土很久沒見過陽光,也沒有被雨水滋潤過,營養物質貧乏,最終只會導致冬小麥減產了。

另外,還有一個原因,就是現在的秸稈還田。大量的玉米秸稈被犁深耕到了土層深處,耕作層有一種懸空和土壤不實的情況存在,颳風、下雨之後,土地透風透氣,土壤板結鬆動而下方根系懸空,這也是小麥苗變黃不再長大的原因。解決方法是,及時澆水,把土地坐實。




剛哥商社


土地耕種是要講究技朮的,如洛陽孟津這裡般麥收了,即播種玉谷,玉谷收後稭杆還田種冬小麥,稭杆還田有好處這些稽杆,可以提高地肥力,但是要注意一個問題,冬天一定澆一次封凍水,或春節後澆一次返青水,最少澆一次大水漫灌,才能地下面坐實實,不澆大水天下雨,或:雪,不解決問題,麥根紮在稭杆那層,或種時士塊不實,容易造成麥苗空死,造成減產。

必須冬季一次大水!!!


中陽寺河山


土地分為上面耕層和下面犁㡳層,所有的有機質,微量元素都分佈在耕層,犁底層是生土和死土,如果我們耕地時耕深了,會將耕層的熟土深埋於犁底層生土下面,作物只能生長在原來的犁底層生土上面,因犁底層土壤孔隙度小,根系很難生長,又因作物根系長度有限,無法吸收深埋在下面的有機質和微量元素,故爾產量變低。要想使耕層土層變深,要採取循序漸進,逐年加深的方法。不要一次性深翻,


證真證偽黃酒生產


小麥是不宜深耕的小麥根系比較淺,原來沒深耕的土地深耕後把幾年或十幾年沉澱在深層次的沒養份對草本植物有危害的東西全部翻出來了,一般要深耕就得在深耕地裡施農家肥(牛羊豬雞鴨鵝或魚塘淤泥切記除魚塘淤泥外其他農家肥要催熟才能施)有條件的在種小麥前10天用石灰混和農家肥一般2:10混合施,水源好的用石灰水在深耕前半個月灌一下土地(每立方水大約100斤石灰)。沒水源的直接在深耕前一個星期左右撒一次石灰(手工出品見白即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