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為什麼不健議提純?

微笑的誓言429


關於中藥提純,我個人覺得沒必要,中藥基本上都是種植的植物類,一般大夫開了中藥方,按方抓藥後需要熬製,取其湯喝,藥渣倒掉了,所以本來就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沒有必要專門提純了。





烏魯木齊的小柴


如果是懂中醫藥的人都知道,中醫師開方,是根據每人的病情來決定的。人有寒熱,病有輕重。不同的症狀用方不同。而且用藥時分君臣左使,陰陽平衡。簡單地講就是文衛武攻,標本兼治,只有根斷了,病才能治好。如提純就整體破壞了中藥的藥性,更不用說君臣左史互相搭配了。並且提純後無法對不同症用不同方藥,只能用相似的,那還有效果嗎?


長孫融


中藥治的人體能量的失衡不是治病。

中藥不是用藥物的成分治人體而是其背後的能量屬性。就如人人都知道,鴨肉能量偏寒雞肉能量偏熱,但從肉的成分上來說都差不多。

所以提純研究藥物成分不是真正的古中醫思維!



Alan桂枝湯


中藥是多種藥物的混合體。它的藥效並不是一種物質,而是幾種物質共同作用的結果。這就很好解釋了為什麼地理位置、環境以及氣候不同,各種藥物中有效成分不一樣,藥效就肯定不會相同。不光這些,甚至在中藥熬製過程中,溫度控制不一樣,藥物中,成分也會不一樣,藥效也會不一樣。為什麼我們經常說野生的藥物比人工培養的好,是因為人工畢竟很難完美模擬天然的藥物生存環境,導致人工培養的藥物的成分和天然藥物的成分肯定不完全一樣,藥效就不會一樣。中藥和西藥最大的不同是中藥是多種成分通過相生相剋達成共同的藥效的,其中每一種成分,其作用是不同的,少了或者多了一種成分,最後的藥物效果是不一樣的。所以,中藥就不能提純的。西藥則不同,它的針對性非常明確,一種成分就是針對一種病菌的。所以西藥則務必要提純。總之,中醫和西醫治療的理念不一樣,導致中藥和西藥的不同。中醫往往把患者看成一個整體,而西醫則是看局部。


誠信贏天下173385042


中藥應當加強藥物化學分析和藥效實驗研究,但尚不宜於提純。個人認為原因主要是:

中藥主要來源於天然的動植物產品,現今記錄的品種就有1.2萬種,其基因組、化學成分很多都還未研究清楚。

而每一種中藥產品,都有成千上萬種化學成分。而且在不同的部位、不同的生長髮育時期,可能具有不同的表達成分和含量。

比如三七和人參,根據基因組系列測定的結果,除去多態性的重複基因,預測還分別擁有3.4萬和4.2萬個蛋白編碼。

而按“君臣佐使”配製的多種藥物,以及同一種病對不同人員、不同階段用藥的差異,又會產生反應而生成不同的分子產物。

總之,與西藥單分子物質的作用不同,中藥是一種及其複雜的、“混成部隊”形式“作戰”的治療方法,整體大於部分之和。在全面研究清楚這些藥物成分、方劑產物成分,及其藥理作用之前,任何提純成分及其混合反應產物,都難以確定其作用意義。


WILLSON39


提純了還是中藥?就像石油可以提純的物品太多了,提純後的物品,和原來的物品根本就不是一回事了。現在的人不信中醫的原因也在於此,如果把中藥含的微量元素也能提供就好了,中醫還是有人信的,如果繼續拿:黃帝內經,本草綱目等等來說中醫的藥效,感覺和封建迷信才不多,信中醫的人會越來越少了。


fengzy2003


中藥是靠草藥的四氣五味升降浮沉的藥性以及君臣佐使的搭配去治病,提純之後所有提純物大部分都是極陰寒涼性,一般不會有極陽熱,因為西藥提純的出發點就是消除陽熱的發炎症狀。所以提純藥物的寒涼屬性註定了服用之後是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的結果,甚至自損更多。


吽咪叭呢嘛唵


不是不願意做,是因為工作量用巨大來形容都太小了恐怕用一萬個人幹一萬年也未必夠用。分離出來的必須試單一組分,然後做不同水平的正交實驗,你去查查數學手冊,不多說,30種組分的正交實驗是多少次實驗?有多少個方子就要做多少次這樣的實驗,有那麼多病人供你觀察療效嗎?

所以就是不可能做得到。


Argon37


首先提純後就和中藥沒半毛錢關係了;其次根本不知道藥材中什麼成份有藥效,那提純什麼呀?!再有,如果主張提純,很多人會失業,也就是李鬼要失業。最後,提純中藥很有意義,某些可以直接注射了。

如果知道有效成份,可以試著化學合成,批量生產,藥價更低,不必野外採集、破壞野生動植物,某些西藥原來是提取的,後來人工化學合成。


微斯人11


首先,中藥都是直接使用藥材,而藥材本身是一個完整的結合體,其體內各項物質達到均衡,才能在自然界存在,其體內有毒無毒等達到相互剋制均衡。

其次,肯定會有某一種藥性最強而被選做藥材,如同上面所說,這種最強也是某種均衡下的最強。事實上所有物質還原,不就是元素週期表裡的東西,然後自然界通過無數種元素組合罷了,再外加外在條件生成了不同的物質,形成不同組合下的穩定組合。

再次,中醫理論首先是個哲學統一的範圍,其次才是技術。

當然也必須說,這在古代社會里,絕對是最佳的做法,從整體思維考慮,拋開不能掌握的細節。在現代社會,也需要跟進具體技術,才能達到更好的整體思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