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可燃冰試採成功!北大盧海龍團隊發揮重要作用

2020年3月26日,自然資源部召開我國海域天然氣水合物第二輪試採成果彙報視頻會,宣告我國第二次海域天然氣水合物試採成功,於2020年2月17日試採點火成功,持續至3月18日完成預定目標任務,創造了“產氣總量、日均產氣量”兩項世界紀錄。試採在天然氣水合物產業化開發的關鍵技術深海淺軟地層水平井鑽完井及配套工藝上在世界上首先取得突破,成功實現從“探索性試採”向“試驗性試採”的階段性跨越,為實現產業化開發邁進了關鍵的一大步。

南海可燃冰試採成功!北大盧海龍團隊發揮重要作用

北京大學水合物團隊在試採平臺“藍鯨二號”:左三為盧海龍,左一為張敏

天然氣水合物又稱可燃冰,具有能量密度高、汙染小、儲量大等特點,被各國視為未來石油、天然氣的戰略性替代能源。世界各主要能源消費國對天然氣水合物的產業化開發給予高度重視,已經在加拿大馬利克、美國阿拉斯加、日本南海海槽和中國南海開展多次試驗性開發。

在我國第一次海域天然氣水合物試採成功後,北京大學對天然氣水合物研究高度重視,校長郝平親自過問,成立了北京天然氣水合物國際研究中心(以下簡稱水合物中心),黨委辦公室校長辦公室和學科建設辦公室對水合物中心進行論證及人員配置、人事部和工學院進行人員聘用手續、房地產管理部在實驗空間方面給予了大力支持。在此次試採中,北大團隊在多個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水合物中心主任盧海龍教授繼續出任本次試採工程的首席科學家,指導開展水合物勘查和試採有關基礎物性研究,為試採工程提供了理論支撐;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何濤副教授為試採工程制定了試採監測井監測方案;包括張敏副研究員,何川副研究員,古利娟助理研究員,博士後何向閣、劉飛、詹林森和王磊等在內的原位監測技術團隊研發的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光電溫度壓力傳感裝備應用於試採監測,性能優於國外同類設備,填補了國內空白;盧海龍、張敏等參加了試採實施現場工作,提供了技術支持。

水合物研究屬於多學科交叉領域,來自多個學院的老師(關平教授、吳朝東教授、侯貴廷教授、賴勇教授、陳章淵教授、劉謀斌教授、李巨浩副教授等)以及水合物中心團隊的研究人員(楊海琳博士、於珊博士)、工作人員(盧鑫迪、王筱萌和趙曉明)、博士後(鄧亞駿、丁言露、範欣欣、李媛等)和研究生(尚世龍、黃鑫、蔡文久、陳惠昌、龐磊、劉宇佳、馬公正、陳雪君、李媛媛、劉標、管文、張藝璇、唐鈺開、李臻超、饒詩杭、張書莞等)參加了試採有關研究工作,在水合物成藏機理、基礎物性、生產模擬、試採井數據解釋、井位設計、經濟效益評價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貢獻。尤其需要提及的是,物理學院甘子釗院士自始至終大力支持學校水合物研究和技術研發,並參與指導規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