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燃冰:由沉船墜機的百慕大惡魔到能源新貴

近日,我國海域天然氣水合物(又稱可燃冰)第二輪試採成功。在水深1225米的南海神狐海域,創造了“產氣總量86.14萬立方米,日均產氣量2.87萬立方米”兩項新的世界紀錄,給全國人民送上一份捷報。

那麼可以燃燒的冰塊到底長啥樣?有啥用呢?

“可燃冰”的真實身份

天然氣水合物也稱“可燃冰”,是冰狀的晶體礦物,由低分子量氣體(如甲烷、乙烷或二氧化碳)與水在低溫和高壓條件下結合形成。其中大多數由甲烷(CH4)形成,所以“天然氣水合物”也可稱為“甲烷水合物”。

因為天然氣水合物多呈白色或淺灰色晶體,可像酒精塊一樣被點燃,所以人們叫它“可燃冰”。由於海底的高壓,所以可燃冰中的甲烷被高度壓縮,1立方米的可燃冰約包含了164立方米的天然氣。海床表面沉積的可燃冰如圖1所示,由於海底溫度壓力的波動,可燃冰表面不斷釋放甲烷氣泡。


可燃冰:由沉船墜機的百慕大惡魔到能源新貴

圖1 沉積在海底的可燃冰(來自INSPIRE)

通常天然氣水合物會被海洋沉積物覆蓋,埋藏在海床的淺層,在海底形成土丘狀堆積,如圖2所示。


可燃冰:由沉船墜機的百慕大惡魔到能源新貴

圖2 天然氣水合物礦床(來自NOAA)

當土丘發生破壞後,其邊緣可以看到暴露出的天然氣水合物,如圖3所示。在黑色魚的左側,可以看到氣泡從突出物下方冒出,經年累月形成多孔結構。


可燃冰:由沉船墜機的百慕大惡魔到能源新貴

圖3 沉積物覆蓋的橙黃色天然氣水合物(來自NOAA)

圖4中可以看到另一種顏色的天然氣水合物,這是因為其中微生物的顏色不同。在照片中可見不斷釋放的天然氣泡流。


可燃冰:由沉船墜機的百慕大惡魔到能源新貴

圖4 “可燃冰”釋放甲烷氣泡(來自NOAA)

“可燃冰”的形成

海洋中的甲烷主要通過兩種方式形成:熱成因和生物成因。當海底深處的有機物被地熱降解時產生的甲烷稱為熱成因甲烷;當海底的古生菌的吃掉有機物質時,會產生生物甲烷。由於海底壓力高、溫度低,在這種條件下,水分子在甲烷分子周圍結冰,就會形成甲烷水合物即可燃冰,如圖5所示。圖中左上為可燃冰結構,中心的綠、灰色分子是甲烷,四周的紅色分子為水。


可燃冰:由沉船墜機的百慕大惡魔到能源新貴

圖5 燃燒的冰塊(來自INSPIRE)

圖6說明了天然氣水合物的形成條件。在該溫度——深度圖上,甲烷水合物在紫色曲線的左側能夠穩定存在。水深每增加100米,壓力增加約10兆帕。藍色曲線表示實際測量的海洋溫度。沉積物溫度是根據海底油井溫度數據估算的。由圖可知,天然氣水合物從海面600米深處以下,直到海床沉積物的淺層都能夠穩定存在。


可燃冰:由沉船墜機的百慕大惡魔到能源新貴

圖6 天然氣水合物存在條件(來自C. Ruppel)

在合適的壓力和溫度範圍內,甲烷以這種水合物的形式可以穩定的存儲很長時間。但是一旦溫度或壓力發生改變,水合物將變得不穩定,迅速釋放大量的甲烷氣體。根據美國能源部的數據,一立方米的天然氣水合物一旦提取,就會釋放164立方米的常規天然氣和0.8立方米的水,可燃冰就像一個天然氣的“超級壓縮包”。

“可燃冰”有啥用

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和天然氣進口國。2007-2018年,我國天然氣消費量年均增長190.7億立方米,天然氣產量年均增長82.8億立方米,供應缺口不斷擴大,天然氣進口量年均增長達107.9億立方米。能源對於經濟發展和國家安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由於國際形勢動盪不安,我們必須通過尋找替代燃料來源,以加強能源安全。

天然氣水合物(可燃冰)具有極大的發展潛力。據統計,全球天然氣水合物礦床中所含的碳大約是煤炭、石油和常規天然氣總儲量中的兩倍,是極具潛在有價值的能源。中國的天然氣水合物(可燃冰)儲量相當於約1000億噸石油,其中800億噸位於南中國海,如果能有效開採,對於我國的能源自給起到巨大的保障作用。

“可燃冰”的開發難度

如前所述,甲烷水合物是在狹窄的壓力/溫度窗口內形成的。如果改變了海底的壓力/溫度條件,這些水合物可能會迅速從固體變成氣體,甲烷體積膨脹164倍,引發事故。

有科學家認為,百慕大三角、日本龍三角海域經常出現沉船或墜機事件,元兇就是海底可燃冰產生的巨大甲烷氣泡。當海底發生猛烈的地震活動時,可燃冰會因外界壓力減輕迅速汽化。巨大的氣泡上升並膨脹,使海水失去浮力,此時經過這裡的船隻,就會像石頭一樣沉入海底。如果此時正好有飛機經過,當甲烷氣體遇到灼熱的飛機發動機時,會立即燃燒爆炸,導致墜機。


可燃冰:由沉船墜機的百慕大惡魔到能源新貴

如果海床下方大範圍的天然氣水合物汽化,有可能會引起海底滑坡,進而導致海嘯。同時釋放出大量甲烷,因為甲烷是一種會影響地球氣候的溫室氣體,甲烷洩漏將加劇溫室效應。所以,天然氣水合物的開採難度極大。

為了打開這個能源寶庫,我國進行了長期的研究,穩步推進了各項相關技術發展。1999年,我國開始天然氣水合物調查;2002年,設立天然氣水合物勘查專項;2017年5月18日,我國海域天然氣水合物首次試採成功;2020年(本次試採)開展“試驗性試採”,重點解決“提高產氣規模”的問題。

在本次試採中,通過自主創新的環境風險防控技術體系,對試採過程進行了全方位的監測,結果表明,試採過程中甲烷無洩漏,也未發生地質災害,表明我國天然氣水合物研究已經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參考

科普中國:我國可燃冰再突破:Level 1到Level 2需要多少加成?

人民日報:我國海域可燃冰第二次試採成功 鑽採關鍵技術實現突破

Monica Heintz :Methane in the Ocean

Carolyn Ruppel,Diva Amon: Ice Worms and Gas Hydrate-Encased Bubble Tubes

NOAA:What are gas hydrates?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