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軼、胡豔玲團隊《自然》發文:兩批穿山甲檢測出新冠病毒近親


在中國,新冠疫情已經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人們的生活也正在逐漸恢復正常。但對科學家們來說,對於新冠病毒,我們還有太多問題沒有得到回答。今年2月,香港大學管軼教授團隊與廣西醫科大學胡豔玲教授團隊在預印本網站上發表文章,發現在穿山甲中檢測到的冠狀病毒,與新冠病毒有較近的親緣關係。今日,這項研究經過同行評議後,在頂尖學術期刊《自然》上正式在線發表。



​管軼、胡豔玲團隊《自然》發文:兩批穿山甲檢測出新冠病毒近親


論文指出,我們目前對於新冠病毒的中間宿主瞭解得還不多。除了2013年在雲南的一種蝙蝠內找到的冠狀病毒與本次新冠病毒有較近的親緣關係外,還沒有在其他野生動物中觀察到類似的病毒。然而,穿山甲卻帶來了意外。


研究人員們收到了一批從廣西省的“反走私行動”中查獲的穿山甲冷凍樣本,樣本的時間節點為2017年8月到2018年1月,距離新冠疫情正式爆發還有約2年的時間。令人驚訝的是,在這18只穿山甲中,有5只檢測出了冠狀病毒,且這些病毒本身的基因組序列有高達99.83%-99.92%的相似性,表明它們非常可能有共同的來源。有意思的是,這些穿山甲中分離出的冠狀病毒,也與新冠病毒有相似的基因組結構。


無獨有偶,隨著疫情的爆發,在廣東省,廣州海關技術中心的研究人員們對2019年3月繳獲的一批穿山甲樣本進行了分析,也同樣發現了冠狀病毒的痕跡。

​管軼、胡豔玲團隊《自然》發文:兩批穿山甲檢測出新冠病毒近親


在《自然》論文中,研究人員們指出這些穿山甲體內分離出的冠狀病毒,與新冠病毒的基因組具有85.5%-92.4%的序列相似性。而在廣東找到的穿山甲冠狀病毒,其受體結構域的序列,和人類新冠病毒相同區域的序列,氨基酸相似度竟高達97.4%!其受體結構域的5個關鍵氨基酸更是完全一致。相比之下,與新冠病毒最接近的蝙蝠冠狀病毒,這5個關鍵氨基酸裡,只有1個是相同的。


​管軼、胡豔玲團隊《自然》發文:兩批穿山甲檢測出新冠病毒近親


▲穿山甲冠狀病毒與新冠病毒的受體結構域,在5個關鍵氨基酸上完全一致(圖片來源:參考資料[1])


研究人員們指出,考慮到人類與穿山甲的ACE2蛋白(新冠病毒入侵細胞所需要的受體)本身就很相似,這可能是病毒發生趨同進化的結果。不過,在迄今發現的所有穿山甲冠狀病毒序列中,都缺少人類新冠病毒裡觀察到的一種特異性改變,這也讓研究人員難以確定它們在新冠病毒感染人類過程中的作用。


總體來講,在人類和蝙蝠之外,穿山甲是唯一已知能夠感染新冠病毒近親的哺乳動物。值得一提的是,穿山甲也是非法販運最常見的哺乳動物,人們不但吃它,還將它的鱗片用於傳統醫藥。而從廣西和廣東兩個省的獨立穿山甲樣本中分離出類似的冠狀病毒,是一個令人感到驚訝的結果。研究人員們在論文中提到,這些發現表明穿山甲可能是冠狀病毒的重要宿主,需要進一步研究病毒在穿山甲群體中的傳播。


論文最後,科學家們指出,在亞洲的野生哺乳動物中存在冠狀病毒,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其中一些病毒與本次的新冠病毒,有著一定的親緣性。在接觸這些動物時,我們應該極其謹慎。此外,我們也應該嚴令禁止在野生動物市場銷售這些動物的行為,從而將未來病毒感染人類的風險降至最低。


本文題圖:U.S. Fish and Wildlife Service Headquarters / CC BY (https://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2.0)


[1] Lam, T.T., Shum, M.H., Zhu, H. et al. Identifying SARS-CoV-2 related coronaviruses in Malayan pangolins. Nature (2020). 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0-2169-0


注:本文旨在介紹醫藥健康研究進展,不是治療方案推薦。如需獲得治療方案指導,請前往正規醫院就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