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性屏的征途,從手機到萬物

2020年以來,柔性屏迎來全面爆發。從年初輿論熱度較高的三星Galaxy Z Flip和華為MateXs,到3月份配備3D雙曲面柔性屏的OPPO Watch的推出、蘋果摺疊屏手機專利申請,再到柔宇新一代摺疊屏手機FlexPai 2的亮相,各大廠商動作頻出。


可以看到,經過2018年、2019年的探索與培育,柔性屏市場更加熱鬧,市場容量將進一步擴大,多家第三方數據機構看好柔性OLED市場前景。據IHS預計,到2025 年全球OLED出貨量有望接近10億塊;其中,超過70%的OLED將應用在智能手機之上。


而不久前Counterpoint就發佈報告預測稱,2020年AMOLED智能手機(AMOLED因功耗更小、發光元件壽命更長,適用於大尺寸和高分辨率產品上,成為OLED主流驅動方式)出貨量將超過6億部,同比增幅達到46%。增長的重要原因為 300-500美元檔智能手機對於柔性 OLED 屏幕的使用。


無論是IHS的觀察,還是Counterpoint的分析,都向外界傳達這樣一個信號:摺疊屏手機對於柔性技術而言,是開路者。摺疊屏手機通過在市場中的試錯與探索,承擔了柔性技術市場教育的先鋒作用,未來,柔性技術將應用於大眾生活的方方面面,全柔性技術影響下的萬物互聯時代啟幕。


01

柔性屏發展的時間軸


從20世紀80年代至今,顯示產業經歷了由CRT時代向LCD時代,再向柔性顯示時代發展的過程。而OLED 面板產業也在迭代升級,第一代 OLED產品為剛性OLED,第二代為可彎曲OLED, 第三代為可摺疊可捲曲OLED。


2013-14年起,LGD和三星試圖將顯示屏帶入柔性時代。如LGD宣佈開始量產首款柔性OLED面板,LG發佈OLED電視。三星通過韓國SK電信發佈首款曲屏手機Galaxy Round。2014年,柔宇科技發佈全球最薄的彩色柔性顯示器,柔性技術開始走入行業視野。


以2017年為分野,全球手機面板產業正式進OLED時刻:標誌性事件為當年9月,蘋果首次在iPhone X 產品上使用了OLED 面板。國內相關企業也紛紛加碼,如京東方、維信諾、柔宇等一眾柔性屏量產線投入使用,拉動柔性屏市場份額提升,LCD市場份額逐年遞減。面板研究機構Display Supply Chain Consultants表示,OLED手機顯示器的產量將在2020年超過LCD的產量,到2025年將達到65%的市場份額。


2018年開始,代表柔性屏產品革新落地。2018年10月,柔宇成功實現與智能手機的對接,發佈全球首款柔性屏摺疊手機,加速柔性屏產業化應用進程。2019年2月,三星、華為先後發佈各自首款摺疊屏手機Galaxy Fold、Mate X;如前所述,2020年,三星Galaxy ZFlip、 華為Mate Xs 、柔宇FlexPai 2等新一代摺疊屏手機紛紛亮相。

從這一發展過程,柔性技術在摺疊屏手機中的應用熱情日益高漲,同時也在柔性OLED市場中形成兩大技術陣營。


一是以三星為首的手機廠商,普遍採用了普遍採用的LTPS(低溫多晶硅)+RGB OLED技術路線,這套技術多用於傳統的LCD液晶顯示屏和固定曲面AMOLED屏產業中。LTPS低溫多晶硅技術因其分子結構在一顆晶粒中的排列狀態是整齊而有方向性的,因此電子移動率比排列雜亂的非晶硅高出百倍以上,顯示器具備高亮度與高分辨率特色,可呈現較佳的畫面質量。相對來說,LTPS的工藝基於硅材料較為複雜,工藝溫度在450度以上,單條產線設備投資成本通常高達數百億。


二是柔宇科技自主研發的不同於LTPS(多晶硅)的技術路線,也就是超低溫非硅製程集成技術(ULT-NSSP)。該技術通過開發不同於傳統面板廠商的新型材料體系和超低溫製程工藝,設計高可靠性的柔性微納米器件結構、集成電路和模組製程,定製關鍵生產設備和驅動芯片。整體生產流程大為簡化,設備投資成本大幅降低,良率顯著提高,產品彎折可靠性極強。同時,更低溫的工藝環境讓材料選擇更加廣泛、可控性高、技術發展潛力大,是國際業界第一個成功實現了全柔性屏大規模量產出貨的技術。


柔宇科技也由此成為國內唯一一家沒有采用國外主流固定曲面顯示技術路線的企業。據瞭解,柔宇在業界首次實現了全柔性屏的大規模量產和摺疊屏手機的上市,開啟了全柔性顯示產業和下一代智能手機的新篇章。


正是由於各個代表技術陣營在柔性技術創新探索中的競賽,包括手機在內的顯示屏行業來到革命性創新前夜。

3月25日,柔宇科技發佈第三代蟬翼全柔性屏已經顯示出全柔性時代已近的雛形。公開資料顯示,此次公佈的第三代蟬翼全柔性屏依舊秉承業界最薄厚度,並針對目前全柔性屏應用中的摺痕、滑移、彎折後顯示失效等主要痛點,第三代蟬翼全柔性屏在可靠性、顯示性能等方面進行了全面技術升級,多項核心指標達到業界最佳水平。


柔宇基於自主研發的智能力學仿真模型,快速計算測定不同柔性材料、堆疊結構、貼合工藝對全柔性屏性能的影響,並根據客戶需求反向測定符合要求的柔性材料和堆疊結構組合,實現高度定製化生產。在此基礎上,柔宇分別從器件材料、柔性面板和終端整機三個維度,對第三代蟬翼柔性屏進行海量立體多維測試,包括對十多種模層材料、完整顯示模組、鉸鏈和整機獨立進行20萬次以上彎折實驗,以測算出最優解決方案,全面提升柔性屏可靠性,進而改善摺疊屏手機和其他全柔性屏產品的使用體驗。


此外,針對全柔性屏全新的顯示形態,柔宇自主定義新一代智能顯示驅動芯片和電路設計。據介紹,對比市面上傳統OLED屏,該屏在30°視角下色偏JNCD降低至0.6,亮度衰減優越1.5倍,能承受20萬次以上彎折,彎折半徑最小可達1mm。這也預示著柔性屏又走到了一個新的分水嶺。


02

摺疊屏手機的走紅給柔性技術帶來的市場機遇


技術成熟後,加速落地是決定下一賽程的關鍵。柔性技術發展不止於技術創新,而是需要通過柔性技術的多領域落地去發揮巨大的價值空間,為市場(行業和用戶)帶來更多價值。手機市場是最好的一個試驗田。


蘋果引領的智能手機浪潮興起後,全球消費電子進入消費快車道,直至2015年智能手機增速均維持較高水平。但IDC 報告顯示,2016年全球智能手機市場總共出貨了14.7億臺,是歷史最高的出貨量,2017年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為 14.62億部,很多國家手機市場都在2016年結束了以往迅猛增長的趨勢,智能手機市場進入存量時代。


在存量時代中,當消費者的基本使用需求已被滿足,

性能、審美和差異化三個維度成為了手機廠商的角力場。


毫無疑問,大屏手機仍是主流趨勢,但目前大屏幕的發展面臨較大的瓶頸。一方面,單純增加手機屏幕尺寸的可行性變低,尺寸增大將會進一步降低手機的便攜性、 單手操作的舒適性;另一方面,屏幕佔比的比例逐漸接近極限,通過屏佔比的提高間接提升屏幕尺寸不可持續。


因此,通過搭載柔性摺疊屏,手機解決了大尺寸、便攜性之間的矛盾,在屏幕尺寸增加的基礎上仍保持較強的便攜性,消費者可以輕鬆將大屏手機放入口袋,實現「大尺寸+便攜性」的突破。三星、華為、柔宇等代表廠商將紛紛推出可摺疊手機,摺疊屏手機逐漸成為手機行業的藍海市場。


當然,事物的發展是曲折的。作為打開柔性+萬物的一個開端性產品,摺疊屏手機也存有一定技術通病,如手機摺痕尚沒有徹底消除、摺疊屏的穩定性耐磨性還需要不斷完善等。因此,關於摺疊屏手機乃至全柔性時代的推進,還需要各方夥伴的共同努力,合力解決產品及工藝等問題。


在這次發佈會上亮相的新一代摺疊屏手機FlexPai 2也就市面上的這些痛點進行改善。據瞭解,FlexPai 2除採用上文提到的第三代蟬翼全柔性屏,極具輕、薄、柔、豔、耐彎折的特點外,還配以柔宇全新自研的全閉合線性轉軸(Super Seamless & Stepless Hinge,簡稱3S轉軸),獨有的無級懸停和展平自鎖及摺疊後無縫閉合的專利技術,支持0-180°任意角度彎折駐停,用戶可隨心調整摺疊角度,屏幕摺疊後,實現完全無縫貼合。


從技術的逐漸成熟到市場接受,再到供應鏈的日趨完善,摺疊屏手機正逐漸成為未來手機行業的主流發展形態之一。發佈會上,柔宇還與中興達成的戰略合作也進一步推動摺疊屏手機市場的完善與柔性技術的長足發展。接下來,柔宇將為中興提供全柔性顯示屏,柔性傳感器以及柔性電子產品相關的技術、工程、設計及解決方案。而中興則將為柔宇提供全球領先的5G通訊技術及解決方案、智能終端的設計與生產製造等支持。


這次柔宇與中興的強強聯合帶給移動通訊市場格局的啟示在於,一方面,伴隨柔性OLED在手機中的滲透率正不斷提升,疊加5G發展帶來的換機潮,及柔性技術工藝逐步成熟,5G+摺疊屏手機將是移動通信的一大趨勢,且有降低成本的機會,柔性OLED在終端的滲透率會繼續提升。


另一方面,柔宇自研技術實力與傳統手機廠商的契合度。據手機中國報道:綜觀市面上的相關產品,擁有屏幕+鉸鏈、自主研發、自給自足實力的品牌,只有三星和柔宇。這意味著,柔宇也將是傳統手機廠商入局摺疊屏手機市場的優質供應鏈夥伴選擇;像中興這樣的傳統巨頭與柔宇的合作或將在這個紅利期找回市場地位,和消費者一起迎來一個便攜式大屏幕的時代。未來柔性技術與終端廠商的合作也將進一步加速產業鏈整合,帶動產業鏈迎來結構性機會。


放到更大範圍的市場環境來看,柔性技術由於具有輕薄、省電、移動化、多樣化、操作簡單、容易攜帶等特點,符合人體工程學設計要求,這就有可能重新定義眾多電子產品,比如在汽車、建材、家居等領域開拓更多的消費需求。柔性屏的未來想象空間不僅在於摺疊屏手機,摺疊屏手機的探索應用是柔性+萬物生活的一個開端,柔性屏技術可以適用於更多領域,與大眾的生活緊密貼合。


比如,柔宇與LV合作推出的柔性屏手提包,打破時尚與科技的界限;努比亞推出可彎折柔性屏+健康管理的腕機努比亞α等;包括柔宇、360在內多家廠商也推出柔性屏智能音箱,以促進更好的家居人機交互體驗。這些柔性技術+各領域產品的推出,都讓市場看到柔性+萬物的可能。


據瞭解,柔宇已經與全球500餘家企業客戶共同合作,包括國際知名品牌如路易威登Louis Vuitton、空中客車Airbus、中國移動、李寧、廣汽、豐田、法國PSA、羅格朗Legrand、瀘州老窖、深圳機場等,並陸續推出了眾多創新產品應用,展示了全柔性顯示技術帶來的更多可能。

電子技術革新與消費體驗升級,就會催生出日趨完善的顯示產品。喬布斯不僅僅是創造了蘋果,iPhone等智能手機對諾基亞的顛覆也不僅僅是觸摸平板取代按鍵,而是創造了一代生活方式。


如同蘋果的創舉,現在的科技企業正在後移動互聯網時代,尋求技術突破。

各個專攻柔性技術的廠商也需要進一步深化產線佈局,做加法,保證產品品質和競爭力的同時提升產能;同時,打通技術創新全鏈條,加速各個產業鏈的合作與發展。在柔性技術加持下,電子產品的使用形態和智能穿戴等應用體驗升級,讓現代人的生活繼續迭代到下一個世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