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們:“忙”不是不陪孩子的藉口!

“我是一個沒什麼本事的男人,沒能讓你們過得更好一點,唯一能做的就是擋在你們前面了。”


  這是電影《誤殺》裡的一句臺詞,是男主人公李維傑為了保護受到傷害的女兒所說的話,他也是這麼做的,用自己的智慧和生命,努力為女兒撐起一片晴天,令人淚目。

  《誤殺》是一部犯罪電影,講的是李維傑的女兒平平被官二代素察下藥侮辱,就在素察拿著手機視頻威脅平平,打算再次圖謀不軌的時候,被平平母女失手打死。

爸爸們:“忙”不是不陪孩子的藉口!

  李維傑為了保護老婆孩子,用多年看電影的知識,製造了不在場證據,瞞天過海,逃脫法律制裁(電影劇情需要,請勿模仿)。

  原本故事到此圓滿結局,可是李維傑在發現小女兒安安偷改了試卷分數,並以此向爸爸要求獎勵時,李維傑去警察局自首了。

  他希望自己的女兒勇敢、善良、誠實,不願自己成為孩子的反面教材。

  這本是一個關於完美犯罪的電影,可在這部電影裡,我更多關注的是兩個不同的父親。

  他們對待家人孩子的不同態度,深刻影響甚至是決定了孩子的未來。

  當女兒平平放學吃完飯後就回房間把門關上,作為父親的李維傑意識到需要做些什麼。

  對於孩子不願與他溝通交流非常上心,總是找機會陪伴溝通,試圖拉近父女的距離。

  在女兒受到傷害誤以為自己殺人後,李維傑挺身而出,盡全力保全自己的家人。

  而素察的父親都彭,作為市長候選人,一心撲在自己的前程上,對於兒子的闖禍,不學無術,都彭全都採取指責打罵的極端方式,最終導致自己的兒子為禍他人,走上不歸之路。

  兩種父親,兩種教育方式,造就了兩種不同的人生。

  心理學家格爾迪說:“父親是一種獨特的存在,對培養孩子有一種特別的力量。”

  一個好的父親,不僅要如山,如傘,如大樹,庇佑孩子,讓他們安全健康地成長,更應該與孩子亦師亦友亦伴,讓他們在溫情、尊重、陪伴下快樂自由地奔跑。


01 溝通

  曾經在網上看到一則關於外國爸爸教育女兒的視頻,深有感觸。

  視頻的內容是:外國一個未成年的小女孩喜歡穿超短褲,爸爸為了阻止她穿熱褲去上學,突發奇招,自己也穿上了熱辣的短褲,並且“威脅”女兒,女兒敢穿熱褲去上學的話他就穿熱褲去學校接她放學。

  女兒笑瘋了,結果自然不用說,換掉熱褲,老老實實地穿校服去上學了。

  如果換做是一般的爸爸,很可能是批評加斥責,強迫孩子換掉熱褲。


  擺出家長的威嚴,強迫孩子執行,這樣也會達到目的,可是卻在無形中加重了孩子心中的憤怒和委屈,疏遠了親子關係。

  視頻裡的爸爸沒有說教,一個“超級模仿秀”就起到了教育的目的。

  而父女之間像朋友一樣沒有隔閡的溝通和交流,也正是現在許多教育家庭所缺乏的。

  有個幽默的小段子發人深省:

  如果媽媽在家,就會聽到孩子說:

  “媽媽,我的鞋呢?”

  “媽媽,我想去同學家玩。”

  “媽媽,我餓了。”

  如果是爸爸在家的話,孩子只會問一句話:

  “爸,我媽呢?”

  孩子跟爸爸無話可說,多麼心酸的故事啊!

  莎士比亞說,瞭解自己孩子的父親是明智的父親。

  可是現實生活中,“生理性父親”,“中國式父親”層出不窮,很多父親以忙為理由,以沒時間為藉口,缺席孩子的成長。

  他們不瞭解自己的孩子,不知道自己孩子的喜好,甚至不清楚自己的孩子是上小學還是讀初中了。

  他們與孩子的日常溝通僅限於“作業寫完了嗎?”“這次考了多少分?”

  他們在孩子年幼時不懂表達愛和溫情,卻又在孩子長大後,無比悽怨地抱怨孩子不跟他交流。

  就像有句話所說:當年你在孩子心裡種下了怎樣的種子,等孩子長大之後,他的心中就會大概率結出怎樣的果實。


02陪伴

  有調查發現,中國80%以上的父親,都沒有時間與孩子相處,70%的父親在家庭中缺位。

  父親缺位,意味著家庭的不完整,教育的缺失。

  比起工作忙碌,沒有時間,更多時候是爸爸們對孩子的不上心。

  明星鄧超是圈裡出了名的“孩子奴”,他的微博裡充斥著濃濃的父愛:

  孩子們想在家裡滑雪,他就用硬紙板給孩子們做滑雪板;

  孩子們喜歡手工,自詡為“偉大的父親”的鄧超就拿出一本《摺紙大百科》來實踐學習;

  冬天到了,他又帶著孩子們在寒冷的室外搭了3個雪屋,整整花費了6個小時……

  鄧超忙嗎?

  答案不言而喻。

  在一次採訪中,鄧超說過一句樸實的話:“我很忙,但是隻要我有一天的時間,就會飛回去陪他們。”

爸爸們:“忙”不是不陪孩子的藉口!

  美國前任總統奧巴馬忙嗎?

  可是談及孩子教育,奧巴馬驕傲地說:“我從未缺席過我女兒的家長會。”

  忙不是藉口,內心的愛才是唯一的理由。

  知乎上看到個問題:父親的陪伴重要嗎?

  有個回答是:父親陪我很多,如果缺失掉這一塊,我的人生會缺失80%的樂趣。

  幼兒時期,父親的陪伴相較於母親的陪伴更為重要,爸爸陪伴較多的孩子,在語言、行為、性格、情緒方面都能夠得到健康、完善的發育和發展。

  除此之外,爸爸陪伴成長的孩子更加積極樂觀,善於交往,情商也普遍高於缺少爸爸陪伴的孩子。


03 尊重

  美國前任總統羅斯福說:“在兒子面前,我不是總統,只是父親。”

  每個孩子都是完整而又獨立的個體,可惜很多父母意識不到這一點。

  他們打著“為你好”的幌子,站在高處,用父母的權威,對孩子苛責打罵,逼迫孩子做自己不喜歡不願意的事情,還美其名曰“歷練”。

  真正的尊重是建立在人格平等的基礎之上的,放下父母的權威,降低不合理的期望值,解除強烈的控制感,平視孩子,用你的尊重和愛,讓孩子在心理和人格上更加成熟和獨立。


  04 心理學觀點認為:父母的性格決定孩子的性格。

  在孩子後天的發展上,父親的教育起著更為關鍵的作用。

  父親可以教會孩子堅強勇敢,積極進取,善良誠實,與人為善。

  就像電影《誤殺》裡的父親李維傑,他用自己的實際行動教育孩子:

  遇到惡霸警察欺負平民時,仍然不畏權利,出手相助;

  別人欠他網費,他卻考慮對方的孩子即將高考,而不忍心斷網;

  被官二代傷害後,明知翻案困難,還想盡一切辦法保護家人;

  做錯事犯了法以後,主動自首,承認錯誤;

  即便生活一直比較窘迫,家裡也始終充滿著陽光和愛。

爸爸們:“忙”不是不陪孩子的藉口!

  都說現在流行“拼爹”,可是“拼爹”的門檻也不低。

  因為不光要拼經濟實力,人脈資源,更多的是拼為人父親的能力品格。

  看他是否優秀而努力,耐心而有趣,堅定而從容;

  是否身體力行,成為孩子們引以為傲的榜樣;

  是否把教育孩子當成是一件樂事,而非生活的重擔。

  如果是這樣,那將是一個家庭的榮幸,是孩子們可期的未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