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盈寶---馬雲的三次失敗創業經歷

早在2004年,馬雲曾經講過一句話:我拿著望遠鏡也找不到對手。

但即便成功如他,在創立阿里巴巴之前,也有過跌宕起伏、過山車般的經歷。他三次創業失敗,也曾多次經歷至暗時刻。

成功也好,失敗也罷,他說這些經歷是他最大的財富。我們一起來看看,他的三段創業經歷給創業者留下了哪些值得借鑑的經驗。

一、出現新的機會,要問自己,該怎麼做選擇

馬雲成立第一家公司是在1992年,做海博翻譯社。馬雲在大學學得是英語,他看到的一個商機是把老師和市場上的翻譯需求對接起來。

海博翻譯社的員工除了馬雲之外,就是馬雲學校的退休老師和夜校的學生。按照馬雲當時的想法,開翻譯社應該能掙錢。

第一次做公司,一定要有一個好的門臉,所以馬雲團隊當時租了個好一點的房子,一個月的房租要一千六,而翻譯社的註冊資本全部加起來才三千塊錢。

馬雲滿懷信心地開始做生意,堅信中國將來一定需要外語好的人,做翻譯社一定是個好買賣。

想法很好,現實卻很冰冷。翻譯社第一個月的營業額連六百塊都不到,房租是一千六,算上員工工資,馬雲創業第一個月就虧得一塌糊塗。

常盈寶---馬雲的三次失敗創業經歷

原計劃翻譯社能在六個月之內實現收支平衡,但馬雲第一個月就發現不可能收支平衡,第二個月更慘,第三個月幾乎很難活下去。

第四個月馬雲和團隊想了別的出路,發現賣鮮花、賣禮品能賺點錢,賺來的錢至少可以付掉房租。

所以馬雲坐火車從杭州到義烏小商品市場去進貨,把海博翻譯社一切為二,一半留作翻譯社,一半留作賣禮品。

賣禮品的確比開翻譯社更賺錢,賣禮品一個月能賺三四千塊,而翻譯社一個月的營業額才四五百塊錢。

同事索性勸馬雲:乾脆開禮品店吧,這東西好賺錢。如果禮品店繼續開下去,也許馬雲將來能帶領團隊成立一家禮品公司。

在抉擇面前,馬雲問自己:當時成立海博翻譯社是為了賺錢還是為了解決翻譯老師和市場上的需求問題?答案顯然是前者。

所以馬雲選擇繼續做翻譯社。

很多公司在創業的過程中,都會出現和自己的初心相違背的問題:碰上個新的機會,你要問自己,該怎麼做選擇。

常盈寶---馬雲的三次失敗創業經歷

二、一個不好的制度能把優秀的員工變成壞員工

在做海博翻譯社的時候,馬雲請了個女孩子做財務,幫忙收錢。

有一年的9月10號教師節這一天,禮品生意比較好,團隊一天忙得暈頭轉向,粗略估計一天的營業額大概做到了一千一百塊錢。

但第二天早上一看,賬上只有四百塊錢。馬雲很好奇,錢跑哪兒去了,後來做了個查賬,一查賬才知道這個女孩子每天從公司的錢裡面抓個一兩百塊錢拿回家,而馬雲和團隊竟然做了三四個月都沒有發現。

這是誰的錯?是公司在制度上犯了錯。

一個不好的制度會把優秀的員工變成壞員工。小公司也需要制度,也需要體系。

創業者很容易犯得錯是抓大不抓小,如果整天思考的是公司未來要怎麼發展,規模做到多大這些東西,卻沒有想到先把四五個人的小公司的制度建設好,這是公司的災難。

常盈寶---馬雲的三次失敗創業經歷

三、要學會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馬雲成立的第二家公司,叫中國黃頁。

1995年,中國還沒有連通互聯網。馬雲到美國去了一趟,在朋友的電腦上輸入了“啤酒”這個英文單詞,結果看到了世界各地的啤酒,唯獨沒有中國的。

從美國回來以後馬雲說要做互聯網,當時他請了二十四個朋友到他家裡開會,他告訴朋友們,自己想成立一家互聯網公司,他說了兩個小時,沒有人聽懂他在說什麼。

開會的結果是二十三個人反對,一個人同意。同意的這個人說:馬雲你真要做,就試試看,不行的話,趕緊逃回來還來得及。

馬雲自己想了一個晚上,第二天早上下定決定還是要做下去。

很多創業者碰上的問題是:“晚上想想千條路,早上起來走原路”,就是晚上想想自己的創業宏圖頓時熱血沸騰,第二天早上騎個自行車又上班去了。

比爾蓋茨說:互聯網將改變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其實這句話並不是比爾蓋茨說得,是馬雲自己說得,他把這句話改為比爾蓋茨說得,這叫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因為在1995年,全世界都知道比爾蓋茨,但沒人知道馬雲。如果馬雲說,互聯網將改變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沒有人會相信他,但是馬雲相信比爾蓋茨有一年一定會說的。

作為創業者,你未必100%懂你自己所做的、怎麼做出來的,但你要深信這東西的前景,要深信這個東西可以給別人帶來的真正價值。如果你堅信,如果你覺得有機會,那就往前走。

四、創業者要的是一種經歷

馬雲說自己從學校出來創業,並不是為了賺錢。

當時馬雲是杭州電子工學院的外辦主任,相當於處級幹部。他辭職的時候,校長跟他說:任何時候你要回來,我一定在一秒鐘以內批准你回到學校。

但馬雲在心裡想:十年以內我不會回到學校裡,十年以後我會再回到學校。

常盈寶---馬雲的三次失敗創業經歷

馬雲為什麼會有這種想法呢?

馬雲是本科生,十年以後,他不知道憑什麼跟那些更優秀的年輕人競爭,但如果在這十年當中有創業經歷的話,這種經歷可能會超過任何一個教師。

出於這個目的,馬雲離開了大學去創業。對他而言,十年以來,任何失敗或者成功的創業經歷,都是他最大的財富,這是馬雲最想要的東西。

創業者要的是一種經歷,人這一輩子不會因為你做過什麼而後悔,是因為你沒做過什麼而後悔,你從創業第一天就知道,自己走的路是一條曲折的路,而走這條曲折路所經歷的東西是自己最大的財富。

五、資本是為你服務的,你不能為資本服務

馬雲說自己在尋找投資者的時候,犯了一個錯誤。

在創立中國黃頁期間,當時馬雲和中國電信一個三產企業是競爭對手,對手的註冊資本是2.4億人民幣,而中國黃頁的註冊資本才五萬塊錢,相當於一個是大象,一個是螞蟻。

常盈寶---馬雲的三次失敗創業經歷

但大象是很難踩死螞蟻的,只要你躲得好。所以即便雙方競爭得很慘烈,但並沒有到你死我活的地步,競爭了八個月,大家你也搞不“死”我,我更不可能搞“死”你。

最後雙方坐下來談,要進行企業合資,對方要投一百四十萬人民幣。馬雲一聽是一百四十萬,立馬心花怒放,心裡邊想的是有這些錢能幹太多的事情。

馬雲說,好,腦袋一拍就幹了,結果這個合資企業成立以後,災難也隨之而來。

對方在董事會里面有五票,馬雲是兩票。只要開董事會,馬雲提出的任何想法,他們一個人舉手,五個人同時舉手,一個人說不同意,所有人都不同意。開了五六次董事會,馬雲提出的想法,沒有一樣能通過。

最後馬雲總結失敗的原因說,因為雙方合資的目的不一樣,他是看有一百四十萬人民幣、有對方的資源自己可以大幹一場;對方的想法是,我出一百四十萬,就可以把他給“滅”了。

對創業者而言,即便你拿到了錢,卻丟掉了自己最寶貴的東西、自己本來可以實施的東西,因為你沒有想清楚。

從那時候開始,馬雲有一個堅定的信念:今後我再創辦公司的時候,永遠不會去控股一家公司,不會讓那些被他控股的人感到痛苦,一定要給下面的人充分理解和支持。

所以直到今天為止,馬雲沒有控股過阿里巴巴一次。

CEO領導一家公司憑的是智慧、勇氣、膽略,而絕對不是資本,資本不能控制你,如果一個企業家被資本所控制的時候,就沒有希望了,資本是為你服務的,你不能為資本服務。

六、老闆永遠是對的,如果你不能改變他,就改變自己

馬雲創辦的第三家公司,是國富通。那時候公司經營得很不錯,十四個月的時間,做到了兩百八十七萬的利潤。

最後馬雲沒有繼續經營這家公司,因為他和他的領導在公司未來的發展戰略上出現了大的分歧。

常盈寶---馬雲的三次失敗創業經歷

分歧有三,第一:他的領導認為電子商務未來發展方向應該是比較封閉的,而馬雲認為,在1997年已經出現了互聯網,互聯網將會以一切開放的形式發展。

第二:他的領導認為應該去控制客戶,而馬雲認為對客戶不應該控制,是去創造價值,讓客戶覺得你對他有用,你能替他掙錢,客戶就永遠跟著你。

第三:他的領導認為應該為國有企業去服務,而馬雲卻認為中國未來加入世界貿易組織、進入改革開放,中小型企業的發展將會成為很大的趨勢。

理念不一樣的時候,要記住一句話:老闆永遠是對的,如果你不能改變他,就要改變自己。所以馬雲說:老闆,您走您的路,我就只能回來。

這是馬雲在成立阿里巴巴之前的三段創業經歷,也算是連續創業者了,成功的經驗頗多,失敗的經驗也不少。創業者要多看別人失敗的經驗,成功的原因千千萬萬,失敗的原因就這麼幾個,多學習那些失敗經驗,不僅不會讓你的膽子變小,反而讓你的膽子更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