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慮症患者,生理上和正常人有什麼差異?

焦慮症患者,神經生化系統相對於正常人有什麼改變?

(一)γ-氨基丁酸(GABA):

是體內一種鎮靜神經、抗焦慮的物質。研究發現患者大腦左顳極的γ-氨基丁酸受體結合率下降,外周血細胞的γ-氨基丁酸受體密度下降。通俗的說就是這個受體不夠“魅力”,γ-氨基丁酸不願意跟它牽手,從而無法起到正常的生理作用,引起機體焦慮。

苯二氮䓬類藥物(如各種唑侖、西泮)的作用就是激動GABA受體,產生抗焦慮作用。


(二)5-羥色胺(血清素):

是一種能產生愉悅情緒的信使,調節情緒、精力、記憶力,甚至能塑造人生觀。

5-羥色胺水平較低的人,更容易發生抑鬱、焦慮、衝動行為、酗酒、自殺、攻擊及暴力行為。

SSRIs類藥物,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五朵金花(帕羅西汀、舍曲林、氟伏沙明、氟西汀、西酞普蘭)能有效地提高並維持體內5-羥色胺的濃度,從而起到平穩情緒,甚至改變認知。


(三)去甲腎上腺素(NE):

水平升高會導致心率上升、警覺性增加、脾氣一點就爆、睡覺易驚醒、睡眠障礙。

SNRIs類藥物(文拉法辛、度洛西汀、三環類)作用於5-羥色胺+去甲腎上腺素受體,有良好的抗焦慮作用。

看完這些可愛的小物質如何影響著我們,你還覺得焦慮症、抑鬱症只是“心理”問題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