侏羅紀之王——蠻龍

1.5億年前,廣闊的北美平原長滿茂盛的蕨類植物,其間零星地散佈著低矮的灌木。一隻飢腸轆轆的異特龍剛剛獵殺了一隻小樑龍。正當它要享用這頓大餐時,遠處緩緩走來一隻蠻龍。蠻龍的目標很明確,就是從這隻異特龍的嘴裡搶奪食物。

異特龍已經幾天沒吃東西了,它可不願意讓出自己辛苦捕來的獵物。但當蠻龍走到異特龍面前時,異特龍發現體形的差距讓自己不得不仰視對手。最終,異特龍放棄了,它知道丟了食物大不了繼續捱餓,可是要跟眼前的侏羅紀之王競爭,那可真是不要命了……

侏罗纪之王——蛮龙

蠻龍為什麼是侏羅紀之王?咱們一起穿越回遠古時代,看看蠻龍是如何在侏羅紀稱霸地球的。

1971年,在美國科羅拉多州莫弗特縣的印花布峽谷採石場,薇薇安·瓊斯女士無意中發現了一個彎曲的大指爪,它就裸露在岩層中。很快,這個消息登在了報紙上,引起了詹姆斯·詹森的注意,那時他是美國楊百翰大學古動物研究所的研究員,負責古生物的化石採集工作。當他急匆匆趕到薇薇安女士的住處瞭解情況時,薇薇安的丈夫說,在附近的乾梅薩採石場有很多類似的化石。詹姆斯聽到這個消息非常興奮。沒多久,他就帶著科考隊去幹梅薩採石場挖掘。經過幾個月的工作,他們發現採石場的地層屬於侏羅紀晚期地層,挖掘到了一種獸腳類恐龍的前肢骨和腿骨化石。1972年,古生物學家把這種獸腳類恐龍命名為蠻龍,意為“野蠻的蜥蜴”。

從1985年到1991年,古生物學家又陸續在美國發現了蠻龍的頭骨、尾椎等其他部位的化石。不僅在北美洲,在歐洲和非洲也發現了蠻龍的化石。蠻龍化石迄今為止發現了十幾具,有成年的,也有幼年的,在已發現的肉食恐龍化石中,這是很少見的。但由於蠻龍的名氣不像霸王龍那麼大,所以人們對蠻龍的瞭解並不多。

侏罗纪之王——蛮龙

2013年,葡萄牙古生物學家阿勞約帶領他的研究團隊,在葡萄牙古河床上發現了一窩蠻龍蛋和蠻龍的胚胎化石。一般,恐龍蛋不易形成化石,因此極為稀有,而恐龍蛋和恐龍胚胎同時被發現,這可是頭一回。專家推測,這窩蠻龍蛋可能就產在河邊,由於雨季河水上漲,將它們完全淹沒,這才保存到今天。

侏罗纪之王——蛮龙

蠻龍生活在1.53億到1.48億年前的侏羅紀晚期,屬於獸腳類恐龍中的巨齒龍科,與第一種被人類發現的恐龍——巨齒龍是近親。

一直以來,人們都以為侏羅紀最大的肉食恐龍是異特龍。但事實上,通過對化石的分析,異特龍的體形比最初人們想象的小了不少。而蠻龍平均體長12到12.5米,最大個體可達13.5米,臀高達3.5米,體重7到8噸。蠻龍這樣的體形在侏羅紀的肉食恐龍中,簡直就是超大個。

侏罗纪之王——蛮龙

蠻龍的腦袋很長,已發現的頭骨化石最長達1.4米。蠻龍的頭部雖然狹長,頭骨卻相當厚實,所以力量相當大。蠻龍的口中長著巨大的牙齒,最長達到15.5釐米。蠻龍的牙齒形狀介於霸王龍和異特龍之間,既有霸王龍香蕉似的粗壯牙冠,又有異特龍牛排刀般的小鋸齒。巨大的頭顱配上碩大的牙齒,蠻龍的咬合力接近15萬牛頓,僅次於霸王龍。科學家在一塊異特龍恥骨化石上就發現了蠻龍留下的巨大咬痕。

看到這裡,有人可能會問:蠻龍沒有霸王龍的咬合力強,為什麼霸王龍不是侏羅紀之王呢?原因是霸王龍生活在距今6800萬到6600萬年前的白堊紀晚期,比蠻龍出現得晚,也就是說,等霸王龍出現在地球上時,蠻龍早就滅絕了。

蠻龍能夠威震四方,它的秘密武器就是大指爪。從發現的化石來看,大部分肉食恐龍的頜部力量都很強大,而前肢卻在逐漸退化,比如稱霸一方的霸王龍就長著一對萌萌的小短手。但蠻龍是個例外,它的前肢有3根尖利的指爪,其中有一指的指爪最長,超過35釐米。科學家用模型做過力量試驗,當蠻龍用前爪用力擊打獵物時,可產生2萬牛頓的力。

侏罗纪之王——蛮龙

蠻龍的身體呈桶狀,看上去有些臃腫,但它的尾部肌肉很強健,非常有利於運動。科學家推測,蠻龍奔跑的時速可達30千米。

蠻龍的前爪很靈活。因此,蠻龍在捕食時,對於體形較大的獵物會先用大嘴咬住,然後用大指爪刺入獵物的身體,牢牢困住獵物,並不斷在獵物身上留下一道道深深的傷口。而對於體形較小的獵物,蠻龍會直接將獵物一掌拍翻,然後一口解決。

侏罗纪之王——蛮龙

就是這樣一個近乎無敵的全能獵手,侏羅紀晚期的植食恐龍怎能不聞風喪膽呢?

蠻龍化石被發現的地方主要有兩個:一個是今天的美國西部懷俄明州與科羅拉多州一帶,被稱為莫里森地層;一個是葡萄牙的中西部城市勞爾哈市,被稱為勞爾哈地層。

侏罗纪之王——蛮龙

雖然今天的北美洲西部一片荒涼,但在蠻龍生活的侏羅紀晚期,那裡有無數條河流匯集,孕育了大面積的溼地,蕨類植物茂盛,森林密佈。在莫里森地層,古生物學家發現了數量驚人的恐龍化石,那裡被人們譽為化石聖地。

在侏羅紀晚期,莫里森生活著哪些恐龍呢?有樑龍、雷龍、腕龍等長脖子恐龍,它們伸長脖子吃高處的樹葉;有彎龍、劍龍、橡樹龍在灌木叢中緩緩踱步,它們低頭吃低矮的植物;還有蠻龍、異特龍和角鼻龍等掠食者躲在樹叢中虎視眈眈,伺機尋找獵物下手。

在葡萄牙的勞爾哈地層也發現了很多恐龍化石。但在侏羅紀晚期,葡萄牙所在的陸地與周圍的大陸分開,形成了一個獨立的大島,因此,島上的生物與其他大陸的生物略有差異。島上生活的植食恐龍有丁赫羅龍(樑龍的近親)、葡萄牙巨龍(腕龍的近親)、龍爪龍(彎龍的近親)和米拉加亞龍(劍龍的近親)等,肉食恐龍還是蠻龍、異特龍和角鼻龍。

雖然蠻龍的體形非常大,但與它一同生活的還有許多掠食者,它究竟能不能穩坐侏羅紀之王的寶座呢?

先來看看異特龍和角鼻龍。它們雖然都是兇殘的肉食恐龍,但異特龍平均體長約為8米,而角鼻龍才只有6米,根本對蠻龍構成不了多大的威脅。從化石出土的位置來看,科學家推測,蠻龍更喜歡待在溼潤的湖邊,等待著前來飲水的獵物。而異特龍體形小,更活躍,它們會結伴在乾燥的平原上襲擊大型植食恐龍。至於角鼻龍,體形遠不如蠻龍和異特龍,它們以族群的方式生活在森林或溼地,以小型植食恐龍為食。

侏罗纪之王——蛮龙

不過,在同一地層中,科學家還發現了另外兩種大型肉食恐龍——依潘龍和食蜥王龍,它們可與蠻龍一較高下。它們都屬於異特龍科,體長均達到了10米以上,同樣擁有鋒利的牙齒和尖利的指爪。儘管蠻龍只在體形上略佔優勢,但從已發現的化石來看,蠻龍的數量遠多於依潘龍和食蜥王龍。蠻龍家族如此興旺,它們應該是侏羅紀晚期絕對的統治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