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土中國讀》書筆記

費孝通(1910- -2005) ,江蘇吳江人。著名社會學家、人類學家、民族學家、社會活動家,我國社會學和人類學的奠基人之。第七、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六屆全國委員會副主席。曾任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中央民族大學等多所大學教授。1980年獲國際應用人類學會馬林諾夫斯基名譽獎,1981年獲英國皇家人類學會赫胥黎獎章,1982年被選為英國倫敦大學經濟政治學院榮譽院士,1988年獲美國大英百科全書獎。其主要著作有《美國人的性格》《鄉土中國》《江村經濟》《生育制度》《中國鄉紳》《中國文化的重建》等。

寫作背景:

費孝通先生是著名的社會學家、人類學家,對我國的社會制度、民俗、文化有很獨到的研究,從早年的鄉村制度到晚年的文化的自覺與反省都對學術界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本書是費孝通先生的代表作.取材於作者20世紀40年代後期在西南聯大和雲南大學所講的“鄉村社會學”課的內容,而應當時《世紀評論》之約分期連載的14篇文章。作者用“熟人社會”“禮治秩序”“差序格局” 等概念概括了中國傳統社會中廣大農民的生存和生活狀況。書中所提出的“禮治秩序”及其“差序格局”的概念,是以民間傳統習俗為基礎,進行社會管理,並提升為-系列制度的社會管理模式。它作為治國理政的藍圖,為歷代聖賢所推崇。以“禮治秩序”來概括鄉土中國,是認識前現代中國社會國情,切人 中國傳統文化特質的重要思路。

本書用通俗、簡潔的語言對中國的基層社會的主要特徵進行了理論上的概述和分析,較為全面地展現了中國基層社會的面貌,是瞭解中國與中國人的必讀經典。

內容摘要:

鄉土社會中的文盲,並非出於鄉下人的“愚”,而是由於鄉土社會的本質。單從文字和語言的角度中去批判一個社會中人和人的瞭解程度是不夠的,因為文字和語言,只是傳情達意的一種工具,並非唯一的工具,而且這工具本身是有缺陷的,能傳的情、能達的意是有限的。

我們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紮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塊石頭丟在水面上所發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紋。每個人都是他社會影響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

我們每個人都有這麼一個以親屬關係布出去的網,但是沒有一個網所罩住的人是相同的。每一個網絡有個“己”作為中心,各個網絡的中心都不同。

在傳統結構中,每一家以自己的地位做中心,周圍劃出一個圈子,這個圈子是“街坊”。可是這不是一個固定的團體,而是一個範圍。範圍的大小也要依著中心的勢力厚薄而定。有勢力的人家的街坊可以遍及全村,窮苦人家的街坊只是比鄰的兩三家。

中國傳統結構中的差序格局具有這種伸縮能力。在鄉下,家庭可以很小,而一到有錢的地主和官僚階層,可以大到像個小國。中國人也特別對世態炎涼有感觸,正因為這富於伸縮的社會圈子會因中心勢力的變化而大小。在這富於伸縮性的網絡裡,隨時隨地是有一個“己”作中心的。這並不是個人主義,而是自我主義。

在差序格局中,社會關係是逐漸從一個一個人推出去的,是私人聯繫的增加,社會範圍是一根根私人聯繫所構成的網絡,因之,我們傳統社會里所有的社會道德也只是在私人聯繫中發生意義。

在以自己做中心的社會關係網絡中,最主要的自然是“克己復禮”,“壹是皆以修身為本”。——這是差序格局中道德體系的出發點。

孝、悌、忠、信都是私人關係中的道德要素。

中國的道德和法律,都因之得看所施的對象和“自己”的關係而加以程度上的伸縮。因為在這種社會中,一切普遍的標準都不發生作用,一定要問清了,對象是誰,和自己是什麼關係之後,才能決定拿出什麼標準來。

鄉土社會是“禮治”的社會。維持禮這種規範的是傳統。傳統是社會所累積的經驗。禮並不是靠一個外在的權力來推行的,而是從教化中養成了個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禮是主動的。

禮治和這種個人好惡的統治相差很遠,因為禮是傳統,是整個社會歷史在維持這種秩序。禮治社會並不能在變遷很快的時代中出現,這是鄉土社會的特色。

維持禮俗的力量不在身外的權力,而是在身內的良心。所以這種秩序注重修身,注重克己。每個人知禮是責任,社會假定每個人是知禮的,至少社會有責任要使每個人知禮。所以“子不教”成了“父之過”。這也是鄉土社會中通行“連坐”的根據。

在鄉間,普通人還是怕打官司的,但是新的司法制度卻已推行下鄉了。那些不容於鄉土倫理的人物卻找到了一種新的保障。他們可以不服鄉間的調解而告到司法處去。

現行的司法制度在鄉間發生了很特殊的副作用,它破壞了原有的禮治秩序,但並不能有效地建立起法治秩序。法治秩序的建立不能單靠制定若干法律條文和設立若干法庭,重要的還是看人民怎樣去應用這些設備。更進一步,在社會結構和思想觀念上還得先有一番改革。

文化和政治的區別是在這裡:凡事被社會不成問題地加以接受的規範,是文化性的;當一個社會還沒有共同接受一套規範,各種意見紛呈,求取臨時解決辦法的活動是政治。文化的基礎必須是同意的,但文化對於社會的新分子是強制的,是一種教化過程。文化像一張生活譜,我們可以按著問題去查照。

讀後心得:

鄉土中國的社會是一個熟人社會。這與中國人自古以來都是拖泥帶水下田討生活有關。出於某些原因,中國鄉土社區的單位是村落,而村與村之間是有孤立和隔膜的,因此鄉土社會生活的地方性,而鄉土社會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與斯、死與斯的社會。如此,便在人和人的關係上也就發生了一種特色,每個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著長大的,在孩子眼裡周圍的人也是從小就看慣的也就,形成所謂熟人社會。而在這樣一個社會中,我們天然地不需要法律保障的自由,而會得到一種從心所欲而不逾規矩的自由。

在文中的第二三章,作者以大量事例充分反擊了大家觀念中對鄉下人“愚”的看法,並且有對文字,語言等交流工具的本質的精彩論斷。作者認為大家說鄉下人愚是不正確的,不能因為鄉下人不識字,就說鄉下人愚。鄉下人不識字,是有其客觀原因的。鄉下人不識字的最主要原因是因為他們根本不需要文字,文字在鄉下社會根本沒有生存的土壤。我們都知道,文字的發生是在人和人傳情達意的過程中受到空間和時間的阻隔的情境裡。而在鄉下社會,這種阻礙大大減小,在這種社會里,語言是足夠傳遞世代間的經驗了,因為大家在同一環境裡,經驗是口口相傳的,不會遺漏的,哪裡用的著文字?因此不能因鄉下人不識字就認為他們“愚”。

緊接著,作者又分析了中西社會格局和倫理道德的差別。指出來中國的“私”的具體內涵和產生原因,以及維繫著私人的道德。有別於西方社會的團體格局,中國鄉土社會的差序格局造成了這種“私”。在我們的鄉土社會里,以親屬關係和地緣關係形成的社會關係的網絡中,我們自己就是中心,但這並不是個人主義第,而是自我主義,他能把這道德範圍依著需要而推廣或縮小。這樣就可以解釋傳統中國社會中的私的問題了。差序格局必然造成傳統中國的道德和法律,都因之得看所施對象和自己的關係而加以程度上的伸縮,這就是中國社會所謂的“私”。

然後作者又解釋了在中國社會決不能迴避的詞“家”。中國的家的家庭與西洋的家庭有著本質區別。在西洋,家庭是團體性的社群,因為這緣故,這個社群能經營的事務也很少,主要的是生兒育女。但在中國鄉土社會中,家並沒有嚴格的團體界限,這社群裡的分子可以依需求,沿親屬插序向外擴大。形態上的差異,也引起了性質上的變化。我們的家既是個連續性的事業社群,它的主軸是父與子之間,在婆媳之間,是縱的,不是橫的。在這種環境下,男女有別的觀念應運而生,社會秩序範圍著個性,為了秩序的維持,一切足以引起破壞秩序的要素都被遏制著。男女有別的鴻溝就此落下。

作者接著討論鄉土社會的秩序——禮治秩序以及無訟社會。我們都知道中國古代基本上算是一個人治社會,而西洋大都是法治社會。鄉土社會秩序的維持,有很多方面和現代社會秩序的維持是不相同的。鄉土社會是安土重遷的,生於斯、長於私、死於私的社會。人口流動小,土地變動少,個人不但可以信任自己的經驗,而且同樣可以可以信任父親,祖父,甚至曾祖父的經驗,前人所用的來解決生活問題的方案,也可用來解決現在的問題,越是經過前代生活中證明有效的,越是值得保守。於是“言必堯舜”,禮治也就產生了,於是也就產生所謂無訟社會。

綜上,鄉土社會的本質決定了古代中國是一個無為政治的國家。鄉土社會的大家庭特性決定了古代中國的秩序由長老統治維持,愈是年長,愈有地位,愈有權力。在鄉土社會,血緣關係是維繫統治的重要的條件。

以上就是我那小小的看法。

《鄉土中國讀》書筆記


《鄉土中國讀》書筆記


《鄉土中國讀》書筆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