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宋與北方政權沒有滅掉對方的,而北方之間都是滅國戰?

《宋史》“:諸軍無主,願策太尉為天子。”未及對,有以黃衣加太祖身,眾皆羅拜,呼萬歲,即掖太祖乘馬”。

為何宋與北方政權沒有滅掉對方的,而北方之間都是滅國戰?

宋太祖趙匡胤原為後周柴氏大將,然而卻於陳橋驛黃袍加身,成功上位。因其原為宋州節度使,故而國號大宋。統一中原後,太祖非常忌憚武將,生怕再有人簇擁其他人發動兵變。於是“杯酒釋兵權”,解除了功臣的威脅。

一、南、北兩宋多興嘆

“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於趙宋之世”。在陳寅恪眼中,宋朝是古代社會經濟最為蓬勃的時期。汴梁,也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都市。

從《清明上河圖》中,它的繁榮可見一斑。但是因為重文抑武的政策,宋朝始終處在北方少數民族政權的虎視眈眈之中。後來的“建炎南渡”,康王趙構稱帝是為高宗,雖然沿襲了宋朝的國號但後人習慣性的稱之為“南宋”。

1.宋夏五次之戰

《宋史》

“仁宗景祐五年,党項李元昊自立,改元天授禮法延祚。建賊國西夏。”原本歸屬於宋朝的党項部落,自立為王,並且還與仁宗通信希望其承認他的執政地位。仁宗當即削去其官爵,並且懸賞緝拿。

北宋年間,接連發動了五次對抗西夏的戰爭。兩國之間的關係,可謂是“亦戰亦和”。屬於戰爭與和平共存的關係。因為戰爭消耗了巨大的國力,所以雙方曾簽訂了“慶曆和議”。北宋每年給予其白銀七萬餘兩。

經歷了二十多年的和平共處,西夏開始挑釁。元豐年間,北宋五路伐夏,雙方損失慘重。徽宗年間,《水滸傳》中的奸臣童貫以及老種經略相公种師道攻佔西夏橫山。迫使其主動向北宋議和。

2.宋遼戰爭,檀淵之盟

在北宋統一中原的過程中,契丹人建立的遼國不斷的給予其支持。所以,趙匡胤才能一舉平定南方割據政權。這其中還有“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的南唐後主李煜,他的愁正是滅國之悲。

為何宋與北方政權沒有滅掉對方的,而北方之間都是滅國戰?

“六月甲寅,以將伐幽、薊,遣發京東、河北諸州軍儲赴北面行營”。太宗年間,趙光義兵鋒直指燕雲十六州。雙方接連幾次交戰,都被老令公楊業以及潘美擊敗。而後遼景宗逝世,宋朝修養生息,經過了短暫的停戰期。

隨後北宋得到消息,遼朝現由孤兒寡母掌管,隨即兵分三路北伐。不料,蕭太后帶領幼子親征。耶律休哥抵禦東路宋軍曹彬一路,又以耶律斜軫抵禦西路宋軍楊業一路。隨後把曹彬追的丟盔棄甲,連忙南竄。

老令公楊業,隨後也被蕭綽生擒。他試圖絕食而亡,以表其志。而遼國將其頭顱砍下,在軍中傳閱,大挫宋軍銳氣。隨後其母子又率大軍,意圖收復關南十縣,擒獲宋軍大將王季中。這段歷史在《楊家將》中,有所演繹。

真宗年間,蕭太后與遼聖宗派兵擄掠齊魯地區,今山東境內的德州、無棣、淄川等地均受其害。在寇準的攛掇下,真宗決定親征。但由於軍隊實力懸殊,且消耗物資巨大,於是真宗向遼國請和。

真宗與遼聖宗結為異姓兄弟,而後認蕭太后為叔母。並承諾,每年給予遼國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同時還提供三十萬金帛。兩國恢復原有疆界,並且宣佈解除戒嚴狀態。此後,宋遼之間一直非常和諧。

3.內外交困的南宋

“靖康之難”以後,宋朝的經濟中心和經濟中心逐步南移。此時南宋面臨的最大威脅便是掌握著長江以北大片領土的金國。也正是他們擄掠了欽、宗二帝,導致北宋覆滅。然而高宗趙構,並無心北伐。

但礙於諸多北方大臣的堅持,所以不得不做做樣子。其中支持北伐的大臣有岳飛和韓世忠以及辛棄疾等人。岳家軍曾經一度收復了襄樊六郡,有直搗黃龍之勢。自“岳飛風波亭含冤而死”後,金軍更加肆無忌憚。

為何宋與北方政權沒有滅掉對方的,而北方之間都是滅國戰?

金國軍隊打過長江,一度將南宋朝廷逼退至海上。隨後南宋又發起了,隆興北伐和開禧北伐。隨後金軍南下,要求懲辦罪魁禍首韓侂冑。在其死後,宋金簽訂了喪權辱國的嘉定和議。隨後,南宋與蒙古軍隊聯合滅金。

蒙古軍隊迅速興起,馳騁亞歐大陸。在中、西地區得手後,蒙古軍隊準備南下滅宋。並且在襄陽展開了長期的消耗戰,這段歷史在小說《射鵰英雄傳》中有所演繹。南宋軍隊終不敵蒙古鐵騎,“崖山之後,再無中華”

二、北方政權的滅國戰

縱觀南北兩宋,在對北方的作戰中從未滅絕過其中的任一方。雖然金國攻佔了汴梁,但並不妨礙“直把杭州作汴州”的高宗等人繼續維持統治。反倒是北方遊牧民族政權的更迭,必須要置對方於死地。

1. 女真部落的崛起

“女真不滿萬,滿萬不可敵”。生活在白山黑水間的女真部落,長期飽受契丹政權的壓迫。遼國人每年都要求他們進貢神鷹海東青,導致其困苦不堪。並且,在徵收歲貢的過程中肆意欺辱百姓,導致女真人怨聲載道。

完顏阿古打率領兩千五百餘眾會盟,興起義軍。在與強大的遼國作戰工程中,接連大勝。並且遼國內部腐敗不堪,軍隊戰鬥力衰頹。在這場國運對賭中,新興的政權獲得勝利。不可一世的大遼最終滅亡。耶律大石於中亞,建立西遼。

為何宋與北方政權沒有滅掉對方的,而北方之間都是滅國戰?

2. 橫掃亞歐的鐵騎

“兵不在多,而在精”。蒙兀高原各部落在斡難河源頭舉行大會,推舉鐵木真為大汗,屬於蒙古的榮光時刻到來。因為女真人對蒙古實行“減丁政策”,顧名思義就是定期的殺死蒙古部落內的人丁,以減少其威脅。

蒙古軍隊歷經二十二年,終於將金國滅亡。這其中經歷了成吉思汗,木華黎和窩闊臺的共同努力。同時又聯合了南宋,最後以多勝少,以小博大最終獲得勝利。蒙古滅亡的國家數不勝數,其中還有西夏。

蒙夏戰爭,既包含了攻伐之事又包含了兩國相互利用。成吉思汗就死在了攻打西夏的途中,其子拖雷遵其遺願殺掉夏末帝,並且縱兵屠城,以解其心頭之恨。

三、戰爭是為了和平

北方政權的更迭,都是你死我活的戰爭。反觀宋朝,雖然樹敵眾多,但都是以和為貴。即使自己的都城被敵人洗劫,即使自己的父兄被人擄掠,也能偏安一隅。北方則是在仇恨的基礎上崛起,大都是以小博大以獲勝。

1. 政權自尊心與實力

宋朝與遼國和西夏等不斷簽訂合議,首先是國力不支。雖然宋朝的經濟空前繁榮,但是冗兵、冗官、冗費現象卻非常嚴重。打仗打的就是資金,宋朝相對富庶而北方遊牧政權相對貧瘠,所以雙方不如找個折中點。

為何宋與北方政權沒有滅掉對方的,而北方之間都是滅國戰?

最重要的原因是宋朝的實力,不足以將其滅國。他們一直推行重文抑武的政策,也推行募兵制。軍隊武官的權力,不斷受到文臣的頻繁制約。並且招納的兵士,也多是老弱之人。軍官與士兵互相不熟悉,所以協同作戰方面有些難度。

就像在對抗遼國的過程中,就是因為軍隊力量薄弱,所以真宗才求和。對於那些歲貢,於宋朝而言不在話下。更何況,比起打仗所需要的人力無力而言,這些都是杯水車薪。所以,他們普遍採用的都是綏靖政策。

南宋時期,更是如此。他們的北伐只能達到秦嶺淮河一線。無力在向北攻伐,並且高宗也並無此意。如果收復了中原失地,金國再以此為條件交換自己的父兄,那麼他終將無地自容。輿論很可能會將他的皇位,還於欽宗。

2. 北方政權的世仇

女真反遼是因為契丹人的

“海東青政策”,蒙古反女真,是因為他們的“減丁政策”。這些都給予了他們復仇的強大力量。正是因為政權的肆虐,才使得他們冒著九死一生的危險,起兵反抗。

不論是女真還是蒙古,都是以小博大,以卵擊石。而且,此時正值當政者內部的膨脹期。這些部族,長期生活在嚴酷的環境之中,自幼練就了一身本事。尤其是蒙古族,三歲騎馬,五歲射箭,七歲隨父打獵。

他們自幼耳濡目染,部族民眾遭受壓迫,從小被灌輸著復仇的心思。所以才能一呼百應,殺伐果決。而且這些反抗者與執政者的關係,是勢如水火。不成功,即成仁。絕無可能出現綏靖政策,他們沒有退路。

為何宋與北方政權沒有滅掉對方的,而北方之間都是滅國戰?

南北兩宋,即使戰敗也有後路可撤。而且失去些土地,對於他們而言並不會造成太大的影響。所以,才不斷的求和,以平息戰事。蒙夏戰爭,雖然兩家沒有世仇,但成吉思汗卻因此而死,他的子孫後代勢必會為其報仇,所以才選擇屠城以解恨。

四、結語

宋朝與其他少數民族之間沒有世仇,戰爭不過是為了拓展疆域。並且身處中原腹地的北宋,燕雲十六州對其而言可有可無。最後南宋被滅亡,也是大勢所趨。蒙古鐵騎已然掌握了亞歐大陸,為了繼續擴張領土必須相南進發。並且蒙古擁有絕對的優勢。

參考文獻:

《宋史》

《蒙古史》

《金史》

《遼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