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神農氏”的事蹟,讓我們從中體會到什麼叫"民心所向"。

原創/頭條學習作業/2020.03.27/



我國上下五千年的歷史,從三皇五帝到中華民國曆經朝代不下二十個,大大小小帝王好幾百,能夠為後世稱道並頌揚的卻寥寥無幾。然而遠古時期"三皇五帝"的事蹟卻為人們所津津樂道,並奉為神靈祭祀膜拜,其中就有"三皇"之一的"神農氏"。

看了“神農氏”的事蹟,讓我們從中體會到什麼叫

上古“三皇”之一神農氏,也稱“炎帝”,是華夏民族公認的祖先



那麼神農氏又有怎樣的業績和貢獻,受後世人們如此擁戴?我們從有關史籍記載和民間傳頌的事蹟中梳理總結,至少有三個方面:

01、創造"耜耒"農具,傳播"五穀"種植,智慧超人貢獻巨大受人擁戴尊為"神農"。

傳說神農氏原屬姜姓,是一處部落的首領。在上古人類結群而居的原始社會,能登上部落首領位置,必有過人之處。請看下列史籍記載:

※《史記. 補三皇本紀》載:人身牛首。長於姜水。因以為姓。…斷木為耜,揉木為耒,耒耨之用,以教萬人。始教耕。故號神農氏。

※《拾遺記》說:"時有丹雀銜五穗禾,其墜地者,帝乃拾之,以植于田,食者老而不死。"

※《淮南子》載:

"神農乃始教民播種五穀,相土地宜。"

看了“神農氏”的事蹟,讓我們從中體會到什麼叫

耜耒,上古簡陋的創造"耜耒"農具,傳播"五穀"種植翻土工具,傳說為神農氏發明。

上述不難看出,神農氏不只是因為具"人身牛首"的奇異外貌,而受人敬畏被舉為首領,更主要的是他勤勞勇敢、智慧超人,為部屬民眾做出巨大貢獻。如他看見飛鳥口銜穀穗落地,觸發靈感,拾起來試種,發明了種植五穀糧食作物。後來,在種植五穀的時候,發現耕種土地很困難,創造了叫""和"耒"的兩種翻土農具,人們墾荒種地就省力多了。由於炎帝發明了耒耜,並教會了上古先民種植五穀,解決了民以食為天的大事,所以大家尊稱他為"神農氏"。

看了“神農氏”的事蹟,讓我們從中體會到什麼叫

創造"耜耒"農具,傳播"五穀"種植。被尊為“神農”。



02、發明麻布作衣裳、製造陶器烹煮食,設立日曆明農時,開創了人類文明進程的新紀元。

原始人本無衣裳,僅以樹葉,獸皮遮身,神農教民麻桑為布帛後,人們才有了衣裳,告別了裸體時代;在陶器發明前,人們加工處理食物,只能用火燒烤,有了陶器,人們對食物可以進行蒸煮加工,還可以貯存物品。陶器的使用,改善了人類的生活條件,對人類飲食衛生的進步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神農氏還創立歷日,分晝夜,明季節,促使人們有規律地生活,按季節栽培農作物。這些了不起的發明創造,對原始社會發展的貢獻是巨大的,它開創了人類文明進程的新紀元。

看了“神農氏”的事蹟,讓我們從中體會到什麼叫

原始人制作的陶器。



03、為解民疾,勇嘗百草,以身試毒而死,受人尊敬被奉為"藥王神"。

最為後人稱道敬重的是,神農因親自嘗百草而身亡的事蹟。故事梗概是:古時候的人們得了病,無醫無藥。神農十分焦急,就到天帝花園取瑤草幫人們治病,結果遇到天帝。當天帝知道了神農的志向之後,被他感動,於是贈他神鞭。神農拿著這根神鞭回到了人間。得到天帝指點的神農開始嘗吃百草,雖然多次中毒,都多虧了茶解毒。最後因嘗斷腸草而逝世。人們為了紀念他的恩德和功績,奉他為藥王神,並建藥王廟四時祭祀。

這裡很清楚,神農氏嘗百草的本意,是為了給屬下民眾治病。按常人想法,作為首領,他可以指揮或命令屬下去完成這個任務,但他沒有這麼做,而是親力親為,也沒有因為也曾經多次中過毒而罷手,最終還是因為遇嘗劇毒的草無解而死。他的這種勇於"以身嘗百草,捨己為別人"的自我犧牲精神值得後人尊敬和紀念是理所當然。

關於這一動人故事,有多種史籍版本記載,姑且略舉一二:

1、西漢的《史記》實錄:"神農氏以赭鞭鞭草木,始嘗百草。"

2、《淮南子》記載:"神農嘗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

3、宋代鄭樵的《通志》講:神農嘗百藥之時,"……皆口嘗而身試之,一日之間而遇七十毒……其所得三百六十物……後世承傳為書,謂之《神農本草》。"

看了“神農氏”的事蹟,讓我們從中體會到什麼叫

神農氏親嘗百草,以身試毒。

對照民間傳說,上舉的三例都記載了神農氏"親嘗百草"的事實,應該比較確切,而"一日之間遇七十毒"似乎有點誇張,但多次中毒,也應該是實際情況。最後因嘗斷腸草而逝世。史書雖無記載,屬民間傳說,也應該有緣由。

由此看來,神農氏管理部落不僅有辦法、有業績,更有奉獻精神。他除了貢獻智慧,還捨身為人。這樣有智、有勇、有能、有德的領袖,哪有不受人敬愛擁戴崇拜的道理

在這裡,我們沒有必要也無法考證神農氏事蹟的確鑿證據,因為畢竟上古神農氏時期還沒有文字類的記載,只是民間口口相傳,並帶有神話色彩。後來的史籍記述也是根據民間傳說和故事人物留下遺蹟考古而得來的。但任何傳說的故事人物都有其原型,這是普遍認可的。

在這裡我們也遑論神農氏的事蹟摻雜多少的神話色彩,也可能"制耜耒、播五穀、發明麻布、製作陶器、認知百草藥性"這些推動人類文明發展的傑出貢獻,是集體智慧的結晶。但神農氏從小小的部落首領,被後世尊為"神農"、"藥祖"、"三皇之一"、"華夏民族共同祖先"等等無尚榮譽,印證了一點亙古不變的道理,那就是"

民心所向"。


看了“神農氏”的事蹟,讓我們從中體會到什麼叫

神農氏受後人敬崇祭祀。



是的"民心所向"。縱觀中國上下五千年歷史的朝代更迭,無一不是與民心所向有關聯的。從長達八百年天下的周王朝最終敗亡在商紂王手上,到秦、漢以及唐、 宋、 元、明、清各朝歷代又哪一不是因為民怨沸騰、民心背離導致衰滅的。最可笑的是民國袁大總統,鬼迷心竅與民心背道而馳,非要圓一圓皇帝夢,可惜不到三個月,皇帝夢演成黃粱夢,羞愧難當之際,一命嗚呼哀哉!

民心是向善的,只要你辦好事,民心就尊敬你;民心又是現實的,只要你為百姓謀利益,民心就擁戴你;民心更是不可違的,只要你罔顧民意,欺世盜名,民心就背離你,直置你死無葬身之地。這是亙古不變的道理。這道理其實大家都懂,只是在執政過程會常常偏離,也許只是應了那句"當局者迷"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