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爾庫塞I:“舒適的”不自由是怎麼一回事?


馬爾庫塞I:“舒適的”不自由是怎麼一回事?

前三講,我們講了以賽亞·伯林的故事和思想,尤其是他對自由概念的剖析。今天我們要拜訪的思想家是赫伯特·馬爾庫塞,他也關心自由和不自由的問題。但是他認為,還有一種比“強制”更加危險的控制方式,會讓人心甘情願地服從於制度的控制,陷入到一種“舒適的”不自由之中。

為什麼人會心甘情願地喪失自由?為什麼不自由會變得很“舒適”?舒適的不自由又會給社會造成怎樣的影響呢?這就是這一講要回答的問題。

“反叛”的馬爾庫塞

在正式進入主題之前,我想先給你介紹一下馬爾庫塞。你可能不熟悉這個名字,但在1960年代,馬爾庫塞可以說是名滿天下啊。

當時,發生了席捲全球的抗議風潮,比如法國有“五月風暴”,美國有民權運動和反戰運動等等。這些運動有著共同的特點:主體是青年學生,帶有明顯的左翼政治傾向,批判和反抗資本主義。

在這場運動中,西方青年學生崇尚三位精神導師,這三位的名字都以英文字母M開頭,被稱為“3M”。前兩位你肯定熟悉,就是馬克思和毛澤東,最後一位就是馬爾庫塞。你看,居然可以和馬克思、毛澤東相提並論,這位馬爾庫塞究竟又是何方神聖呢?這要從他本人的經歷說起。

馬爾庫塞1898出生,是德國的猶太人。他在弗萊堡大學獲得哲學博士學位,曾經做過哲學家海德格爾的助手,後來成為法蘭克福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在納粹興起之後,馬爾庫塞流亡到美國,後來加入了美國國籍,一直在美國生活和工作,直到1979年去世。

你看,美國不僅收留了馬爾庫塞這位流亡者,讓他成為美國公民,還讓他獲得了著名大學的教授職位。馬爾庫塞是不是會對美國抱有深厚的感恩之情,對這個國家大加讚頌呢?

但馬爾庫塞不僅沒有歌功頌德,還拿出了思想的手術刀,深入剖析美國社會的運轉邏輯,提出了尖銳的批判,甚至鼓勵青年學生起來造反。因此成為了“新左派運動的教父”。

不過,我們這門課要關注不是造反,是造反背後的思想和理論。馬爾庫塞鼓勵造反,背後的理由究竟是什麼?他究竟看到了美國社會的什麼弊端呢?

“矛盾”的馬爾庫塞

馬爾庫塞的批判很尖銳,聽上去有點語出驚人,他說,美國這樣的發達工業社會,是一種“新型的極權主義”。這裡的極權不是集中權力的意思,英文叫totalitarianism,這個詞最初的意思是指一種無所不包的總體性,totality。

在西方思想界,極權主義原本是特指納粹那樣的恐怖統治。馬爾庫塞作為納粹政權的受害者,應該非常瞭解美國與納粹德國的區別,但他卻說美國社會也是一種“極權主義”,這是不是危言聳聽呢?

對此,馬爾庫塞在一次訪談中說,他知道,這種說法是觸犯禁忌的,但他認為這個禁忌本身就是意識形態的限制。他就是要打破這種禁忌,向人們揭示,極權主義不只有納粹這一種形態,它還有另一種截然不同的形態,馬爾庫塞把它叫做“非恐怖的極權主義”

非恐怖的極權主義,這聽上去好像有點自相矛盾,因為在常識中,極權就是和大屠殺、大清洗這些恐怖手段密不可分,怎麼還會有“非恐怖的極權主義”呢?

這裡就要講到馬爾庫塞的一個特點了。他特別喜歡把褒義詞和貶義詞結合起來用。比如在他最著名的作品《單面人》中,開篇就寫道:在發達工業文明中,盛行著一種“舒適的、順滑的、合理的、民主的不自由”。你聽啊,一口氣加了四個正面詞彙,最後形容的對象卻是“不自由”。

這種矛盾的修辭並不只是寫作風格,它其實體現了馬爾庫塞辯證的思考方式,他就是用這種辯證的思考,揭示出資本主義的內在矛盾。

什麼叫“舒適的、順滑的、合理的、民主的”不自由呢?就是說,在發達資本主義社會中,人們雖然享受著富裕的生活,實際上卻處在一種總體性的控制之中,不知不覺地喪失了自由。因為這種不自由太舒適了,人們很難察覺,也就無從反抗,結果深陷在控制之中,卻無法自拔。

社會如何“賄賂”大眾?

那問題就來了,已經被控制、失去自由了,怎麼可能還會感到很舒適呢?比如在家裡待上一個星期不出門,有的人都受不了,如果整個社會都被控制了,人們怎麼會無法察覺呢?

馬爾庫塞說,這是因為這種新型的控制有兩個特點:第一,很隱秘,不需要暴力和強制,你也就不會覺得恐怖。第二是它能夠有效應對自己的敵人,能夠排斥、化解甚至“招安”反叛者,讓總體性的控制能夠生生不息地延續下去。

聽上去,這種控制也太強大了吧,這是怎麼做到的呢?馬爾庫塞展開了非常複雜的分析。但我認為,其中關鍵可以歸結為兩個字:賄賂。這不是說一個人去賄賂另一個人,而是說社會去賄賂人民大眾。資本主義讓你享受舒適的生活,特別是滿足你的消費慾望,用這種方式收買了你,換取了你的服從。而你甚至不知道自己被收買了,就心甘情願地被它支配和操縱。

社會是怎麼賄賂大眾的呢?這方面,我還有些親身的體會。

早在上世紀80年代,我就讀過馬爾庫塞的《愛慾與文明》和《單面人》,那時只覺得他的思想很新穎,但並沒有真正理解。直到1991年我去美國留學,第一次走進所謂supermarket,“超級市場”,突然豁然開朗,終於明白了馬爾庫塞的洞見。

當時,站在長長的貨架中間,我真切地體會到了“琳琅滿目”究竟是什麼意思。但更震撼的是,很多商品我根本不知道有什麼用。這可不是說什麼高科技產品,而是很普通的日用品。比如,當時我看到一個小型的木製裝置,完全不明白是用來做什麼,一位美國同學告訴我,這是用來放專門的廚房紙巾,美國人叫paper towel。這種紙吸水性強、不容易破,做飯洗碗用這種紙非常方便。

你想,日用品本來是滿足日常生活需求的,可美國超市給我的體驗呢,是我本來不知道我有這種需求,是看到了這些商品之後,才產生了這些需求。也就是說,我對這些商品的需求,其實是商品製造出來的。

這時,我也就突然領悟了馬爾庫塞發明的一個術語,“虛假的需求”。

為什麼會追逐“虛假的需求”?

虛假的需求不是源自你自然的生活需要,而是被市場營銷所製造出來的。比如說手提包,從功能上說,我們有大概十幾種手提包也就夠用了,但市場上現在有成百上千種手提包。

你可能會說,這是因為美觀的需要啊。可是“美觀”本身也是可以被知道、被操縱的,廣告就是主要的操縱手段。現在很多廣告都是去營造一種聯想,暗示你使用這個產品,就能獲得時尚、有品位、令人羨慕的生活,或者就有了健康、陽光、魅力十足的自我形象。

廣告把產品和“生活方式”“自我形象”綁定在一起,通過各種媒體話語,深深地植入到你的潛意識之中。

於是,很多時候你不是在為功能付費,而是在為某種“生活方式”或者“自我形象”的想象來付費,而且甚至是付出十倍、百倍的價格。

馬爾庫塞說,資本主義生產出五光十色的產品和服務,它們不只是功能產品,而且還自帶了一套規定好的態度、習慣、思想和情感。消費者在購買和消費的同時,也就接受了這些習慣和思想,愉快地把自己和生產者、進而和整個社會系統綁定在一起,形成了一個總體性的消費社會。

這個消費社會是一個自我強化的系統。它無限度地刺激人的物質需求和享受慾望,讓人無止境地追逐不斷更新換代的“虛假需求”。這個系統循環往復運轉,把每個人都捲進去,最終使“商品拜物教”成了人們習以為常的普遍信仰。這就是“非恐怖的極權主義”的奧秘。

“固執”的馬爾庫塞

但肯定有人會說,我就是喜歡買買買,我這樣做很愉快,而且既然大家都心甘情願,那又有什麼問題呢?為什麼不能接受它呢?

馬爾庫塞說,不行,不能就這樣屈服於資本主義的控制,我們不僅要揭示它、批判它,而且必須要改變現狀,推動實質性的社會變革。

你會不會覺得,這個馬爾庫塞,真是飽漢子不知餓漢子飢,物質豐富還不好嗎?至少人民過得很舒服啊。馬爾庫塞是不是雞蛋裡挑骨頭呢?

馬爾庫塞堅持批判,甚至宣言造反,當然有他的一整套理由,而且對許多人還有相當的吸引力。到底是什麼樣的理由呢?這就是下一講要討論的內容了。

問答

最後給你留一個問題:對於消費社會“賄賂”大眾這種說法,你有沒有自己的親身體會呢?你覺得“買買買”是讓生活更好了,還是帶來了更多的負擔呢?想聽聽你的見解。

——劉擎《西方現代思想四十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