俯仰之間,以為陳跡:一千六百六十七年前那場醉


俯仰之間,以為陳跡:一千六百六十七年前那場醉

  一千六百六十七年前的今天,即晉永和九年三月初三日,西元353年的4月22日,時任會稽內史王羲之在會稽山陰的蘭亭(今紹興的蘭渚山下),舉行了一場春日風雅集會。正是那場集會,把那個三月三鐫入進了歷史。

  參加那次集會的有時年三十三歲的謝安,三十九歲的書法家、長樂侯孫綽,謝安的弟弟、擔任司徒府掾屬的謝萬,高僧支道林及王羲之的子、侄輩獻子、凝之、渙之、玄之及當時人物等共計四十二人(一說四十一人)。

  可謂極一時風流。

  這一年,王羲之應該是五十一歲,剛過知天命之年。

  《晉書·王羲之傳》記載:王羲之五歲時,琅琊王氏舉族在族長王導的率領下隨晉室南遷江左,落戶建鄴(今南京)烏衣巷。

  而烏衣巷相傳為三國孫吳時期戍守石頭城部隊營房所在地,當時官兵皆黑色衣褲,吳越一帶稱“黑”為“烏”而名“烏衣營”。後來成為南遷大族住宅區後改名“烏衣巷”,即今天的江蘇南京市秦淮區秦淮河朱雀橋南岸古巷。

  一說是烏衣巷是因晉代王謝兩族子弟都喜歡穿烏衣以顯身份尊貴,因此得名。

  個人認為還是第一種說法更合理。

  王羲之自23歲起出仕任秘書郎開始,歷任會稽王友、臨川太守、吳興太守、徵西將軍庾亮幕府參軍、徵西長史、寧遠將軍、江州刺史。

  41歲至45歲時厭倦了官場和權力中樞的生活狀態,辭官家居。但由於出身琅琊王氏,仍被頻召為侍中、尚書等顯宦,但他皆辭不就。

  晉穆帝永和七年,因大臣王述母喪“丁憂”。49歲的王羲之出任會稽內史,成為山東琅琊王氏第一位會稽內史。

  會稽內史是個什麼職務呢?就是會稽郡的最高長官。

  會稽郡因會稽山得名。相傳夏禹時即有會稽山之名,會稽即會計之意。

  《史記》記載了西漢時流行的說法:“或言禹會諸侯江南,計功而崩,因葬焉,命曰會稽。會稽者,會計也”。

  而內史這個官職西漢就有之。

  據記載:西漢諸侯王國掌民政之官稱內史。綏和元年,省內史,置國相治民,相當於郡守。晉仍以內史為王國的地方行政長官。魏晉要郡亦有以內史代太守者,如東晉會稽郡即是其例。

  東晉實行州郡制。

  當時的會稽郡是東晉比較特殊的一個郡。首先人口繁多。

俯仰之間,以為陳跡:一千六百六十七年前那場醉

  其次在東晉中後期,會稽郡關係到朝廷經濟命脈,同時又是拱衛京師的東南門戶,形成了相對獨立的會稽都督區。司馬昱等多位會稽王長期主政併入繼大統,會稽內史所授軍號皆在三品以上,任職者多為僑姓世族,地位不在大州刺史之下。職務調動往往在中樞令僕和揚、荊、徐、江等重要軍州刺史之間進行。

  擔任過會稽內史的庾冰、諸葛恢、何充、王述等多人都入主中樞,統領朝綱。

  所以會稽內史這個職務還是比較特殊和崇高的。

  王羲之之後,他的堂弟王彪之和他的第二個兒子王凝之都擔任過這個職務。

  上任那年,王羲之攜妻帶子全家離開烏衣巷,來到山陰越中(今紹興),將家安置在郡城蕺山下,現在紹興的戒珠寺就是王羲之的故宅。

  當時他有七子一女二媳,加上其他族人和傭人,人數當不下數十口。此後他在會稽山陰生活了長達8年之久。其中5年從政(53歲辭官),3年悠遊山水,因眷戀稽山鑑水,便有終焉會稽之志。

  以上這些,都是蘭亭之會的背景。

  蘭亭,位於紹興古城西南約13公里處的蘭渚山下,處於紹興平原、水網地帶與丘陵山區的接緣之處,山地景觀與水鄉風貌相得益彰。估計在1600多年前的晉代,這裡便是非常有名的風景遊覽地。

  而三月初三日在古代是一個很重要的節日---上巳節,俗稱三月三。

  古代以“干支”紀日,三月上旬的第一個巳日,謂之“上巳”。

  上巳節可追溯到春秋末期。

  《周禮》鄭玄注:“歲時祓除,如今三月上巳如水上之類”。

  《論語》:“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

  漢代定為節日,是舉行“祓除畔浴”活動中最重要的節日。

  “是月上巳,官民皆絜(潔)於東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疢(病),為大絜”(《後漢書·禮儀志上》)。後又增加了臨水宴賓、踏青的內容。

  "祓除"、"釁浴"是古代一種除兇去垢的原始宗教儀式,後來演變成一種節日形式。

  而在更早時,這一天還要祭祀高禖(即管理婚姻和生育之神),還要進行臨水浮卵(將煮熟的雞蛋放在河水中)、水上浮棗等活動,後來演變成曲水流觴。

  三月三上巳節與九月九重陽節相對應。

  漢劉歆《西京雜記》稱:“三月上巳,九月重陽,使女遊戲,就此祓禊( fúxì)登高。”

  一個在暮春,一個在暮秋。

俯仰之間,以為陳跡:一千六百六十七年前那場醉

  所謂祓禊,即古時人們去河邊沐浴,用蘭草洗身,用柳枝沾花瓣水點頭身的儀式。

  禊”,即“潔”,故“祓禊”就是通過自潔而去災病的儀式。

  《風俗通義·祀典·禊》中解釋:“巳者,祉也”。

  其意為既除病,又祈求福祉降臨。

  到水邊嬉遊,以消除不祥,叫做“修褉”。後來文人飲酒賦詩的集會,也稱為修禊。

  春日踏青有“春禊”,秋日有“秋禊”,時間一般是在農曆七月十四。

  而且古代“三月三”這個春情盎然的日子也是青年男女踏青幽會互訂終身的時日。

  因而又稱“春浴日”,女兒節。

  據說這天才是真正的中國情人節。

  魏晉以後,上巳節改為三月初三,故又稱重三或三月三。後代沿襲,遂成水邊飲宴、郊外遊春的節日。

  宋代以後,理學盛行,禮教漸趨森嚴,上巳節和花朝節(花朝節一般於農歷二月初二、二月十二或二月十五、二月二十五舉行。該日人們結伴到郊外遊覽賞花,稱為“踏青”,姑娘們剪五色彩紙粘在花枝上,稱為“賞紅”。花朝節與中秋節相對應,北方一般以二月十五為花朝)一樣,逐漸式微。

俯仰之間,以為陳跡:一千六百六十七年前那場醉

  我們可以想象一千六百六十七年前的這一天:南方的暮春,風情雋麗的蘭亭,天和日麗。會稽郡首長王羲之與一群好友、後輩在山腳下的河邊飲酒賦詩,曲水流觴。

  曲水流觴更類似於現在的擊鼓傳花:水中漂下的觴(酒杯)停在誰的面前誰就要表演事前約定的節目,如果不能表演則就會被罰酒。

  這天他們約定的節目是即興作詩。

  這一天,王羲之、謝安、謝萬、孫綽、徐豐之、孫統、王彬之、王凝之、王肅之、王徽之、袁嶠之等十一人各賦詩二首。郗曇、王豐之、華茂、庚友、虞說、魏滂、謝繹、庾蘊、孫嗣、曹茂之、華平、桓偉、王玄之、王蘊之、王渙之等十五人各得詩一首。

  而王羲之之子、時年僅九歲的王獻之等十六人詩句不成,各各罰酒三觴。

  王羲之將已成之詩彙編成集,並應眾人之邀,乘著酒興用絹紙、鼠須筆為蘭亭集作了一篇序文,計28行,324字,這就是著名的《蘭亭序》,世稱“蘭亭帖”。

  又名《禊帖》、《臨河序》、《蘭亭宴集序》。

  《蘭亭序》本是文章,卻因書法而千古聞名。

  據傳唐太宗李世民酷愛王羲之書法,認為《蘭亭序》是“盡善盡美”之作,死後將它一同葬入陵墓。

  其實我關注的還是他的文章。


俯仰之間,以為陳跡:一千六百六十七年前那場醉

  一千六百六十七年後,我們再一起誦讀這篇酒後雄文:

  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於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群賢畢至,少長鹹集。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絃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

  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遊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

  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或取諸懷抱,悟言一室之內;或因寄所託,放浪形骸之外。雖趣舍萬殊,靜躁不同,當其欣於所遇,暫得於己,怏(同“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將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間,以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況修短隨化,終期於盡。古人云:“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

  每覽昔人興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嘗不臨文嗟悼,不能喻之於懷。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後之視今,亦由今之視昔。悲夫!故列敘時人,錄其所述,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致一也。後之覽者,亦將有感於斯文。

  如果說書法是酒後寫的痛快酣暢,那麼文章也是酒後寫的更為淋漓盡致。

  從這篇文章的後兩段中,我彷彿聞到了一千六百六十七年前右軍胸臆間噴薄而出的酒氣。

  尤其“向之所欣,俯仰之間,以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況修短隨化,終期於盡”這句中的宇宙觀,大約後世只有蘇軾能與之媲美。

  “每覽昔人興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嘗不臨文嗟悼,不能喻之於懷。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後之視今,亦由今之視昔。悲夫!故列敘時人,錄其所述,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致一也。後之覽者,亦將有感於斯文”更是酒後的豁達。是的,一切人都會成為故人。

  每每酒後。然而今夜腹內無酒。欲表達胸臆,然實在文思枯澀。

  無以行文。

 

 。。。。。。

  相傳,王羲之在紹興的故宅戒珠寺,是他離開紹興時舍宅為寺,而他生命的最後時間據說是隱居在剡縣金庭(浙江省紹興嵊州市)。

  前面提到王羲之次子王凝之娶了謝安的侄女謝道韞。

  謝道韞就是“未若柳絮因風起”的作者。就是“可堪停機德,甚慕詠絮才。”中所說的“詠絮才”。

  蘭亭那場聚會後不到七十年,東晉灰飛煙滅。

  王羲之祖籍地在今天的臨沂蘭山區,故宅尚在,即今臨沂市硯池街二十號。

  故宅中“洗硯池”猶存。

  前年春,曾去遊。

  而南京的烏衣巷故居在唐代就已了無陳跡。

  朱雀橋邊野草花,

  烏衣巷口夕陽斜。

  舊時王謝堂前燕,

  飛入尋常百姓家。

  一千六百六十七年,俯仰之間,以為陳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