俯仰之间,以为陈迹:一千六百六十七年前那场醉


俯仰之间,以为陈迹:一千六百六十七年前那场醉

  一千六百六十七年前的今天,即晋永和九年三月初三日,西元353年的4月22日,时任会稽内史王羲之在会稽山阴的兰亭(今绍兴的兰渚山下),举行了一场春日风雅集会。正是那场集会,把那个三月三镌入进了历史。

  参加那次集会的有时年三十三岁的谢安,三十九岁的书法家、长乐侯孙绰,谢安的弟弟、担任司徒府掾属的谢万,高僧支道林及王羲之的子、侄辈献子、凝之、涣之、玄之及当时人物等共计四十二人(一说四十一人)。

  可谓极一时风流。

  这一年,王羲之应该是五十一岁,刚过知天命之年。

  《晋书·王羲之传》记载:王羲之五岁时,琅琊王氏举族在族长王导的率领下随晋室南迁江左,落户建邺(今南京)乌衣巷。

  而乌衣巷相传为三国孙吴时期戍守石头城部队营房所在地,当时官兵皆黑色衣裤,吴越一带称“黑”为“乌”而名“乌衣营”。后来成为南迁大族住宅区后改名“乌衣巷”,即今天的江苏南京市秦淮区秦淮河朱雀桥南岸古巷。

  一说是乌衣巷是因晋代王谢两族子弟都喜欢穿乌衣以显身份尊贵,因此得名。

  个人认为还是第一种说法更合理。

  王羲之自23岁起出仕任秘书郎开始,历任会稽王友、临川太守、吴兴太守、征西将军庾亮幕府参军、征西长史、宁远将军、江州刺史。

  41岁至45岁时厌倦了官场和权力中枢的生活状态,辞官家居。但由于出身琅琊王氏,仍被频召为侍中、尚书等显宦,但他皆辞不就。

  晋穆帝永和七年,因大臣王述母丧“丁忧”。49岁的王羲之出任会稽内史,成为山东琅琊王氏第一位会稽内史。

  会稽内史是个什么职务呢?就是会稽郡的最高长官。

  会稽郡因会稽山得名。相传夏禹时即有会稽山之名,会稽即会计之意。

  《史记》记载了西汉时流行的说法:“或言禹会诸侯江南,计功而崩,因葬焉,命曰会稽。会稽者,会计也”。

  而内史这个官职西汉就有之。

  据记载:西汉诸侯王国掌民政之官称内史。绥和元年,省内史,置国相治民,相当于郡守。晋仍以内史为王国的地方行政长官。魏晋要郡亦有以内史代太守者,如东晋会稽郡即是其例。

  东晋实行州郡制。

  当时的会稽郡是东晋比较特殊的一个郡。首先人口繁多。

俯仰之间,以为陈迹:一千六百六十七年前那场醉

  其次在东晋中后期,会稽郡关系到朝廷经济命脉,同时又是拱卫京师的东南门户,形成了相对独立的会稽都督区。司马昱等多位会稽王长期主政并入继大统,会稽内史所授军号皆在三品以上,任职者多为侨姓世族,地位不在大州刺史之下。职务调动往往在中枢令仆和扬、荆、徐、江等重要军州刺史之间进行。

  担任过会稽内史的庾冰、诸葛恢、何充、王述等多人都入主中枢,统领朝纲。

  所以会稽内史这个职务还是比较特殊和崇高的。

  王羲之之后,他的堂弟王彪之和他的第二个儿子王凝之都担任过这个职务。

  上任那年,王羲之携妻带子全家离开乌衣巷,来到山阴越中(今绍兴),将家安置在郡城蕺山下,现在绍兴的戒珠寺就是王羲之的故宅。

  当时他有七子一女二媳,加上其他族人和佣人,人数当不下数十口。此后他在会稽山阴生活了长达8年之久。其中5年从政(53岁辞官),3年悠游山水,因眷恋稽山鉴水,便有终焉会稽之志。

  以上这些,都是兰亭之会的背景。

  兰亭,位于绍兴古城西南约13公里处的兰渚山下,处于绍兴平原、水网地带与丘陵山区的接缘之处,山地景观与水乡风貌相得益彰。估计在1600多年前的晋代,这里便是非常有名的风景游览地。

  而三月初三日在古代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日---上巳节,俗称三月三。

  古代以“干支”纪日,三月上旬的第一个巳日,谓之“上巳”。

  上巳节可追溯到春秋末期。

  《周礼》郑玄注:“岁时祓除,如今三月上巳如水上之类”。

  《论语》:“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汉代定为节日,是举行“祓除畔浴”活动中最重要的节日。

  “是月上巳,官民皆絜(洁)于东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疢(病),为大絜”(《后汉书·礼仪志上》)。后又增加了临水宴宾、踏青的内容。

  "祓除"、"衅浴"是古代一种除凶去垢的原始宗教仪式,后来演变成一种节日形式。

  而在更早时,这一天还要祭祀高禖(即管理婚姻和生育之神),还要进行临水浮卵(将煮熟的鸡蛋放在河水中)、水上浮枣等活动,后来演变成曲水流觞。

  三月三上巳节与九月九重阳节相对应。

  汉刘歆《西京杂记》称:“三月上巳,九月重阳,使女游戏,就此祓禊( fúxì)登高。”

  一个在暮春,一个在暮秋。

俯仰之间,以为陈迹:一千六百六十七年前那场醉

  所谓祓禊,即古时人们去河边沐浴,用兰草洗身,用柳枝沾花瓣水点头身的仪式。

  禊”,即“洁”,故“祓禊”就是通过自洁而去灾病的仪式。

  《风俗通义·祀典·禊》中解释:“巳者,祉也”。

  其意为既除病,又祈求福祉降临。

  到水边嬉游,以消除不祥,叫做“修褉”。后来文人饮酒赋诗的集会,也称为修禊。

  春日踏青有“春禊”,秋日有“秋禊”,时间一般是在农历七月十四。

  而且古代“三月三”这个春情盎然的日子也是青年男女踏青幽会互订终身的时日。

  因而又称“春浴日”,女儿节。

  据说这天才是真正的中国情人节。

  魏晋以后,上巳节改为三月初三,故又称重三或三月三。后代沿袭,遂成水边饮宴、郊外游春的节日。

  宋代以后,理学盛行,礼教渐趋森严,上巳节和花朝节(花朝节一般于农历二月初二、二月十二或二月十五、二月二十五举行。该日人们结伴到郊外游览赏花,称为“踏青”,姑娘们剪五色彩纸粘在花枝上,称为“赏红”。花朝节与中秋节相对应,北方一般以二月十五为花朝)一样,逐渐式微。

俯仰之间,以为陈迹:一千六百六十七年前那场醉

  我们可以想象一千六百六十七年前的这一天:南方的暮春,风情隽丽的兰亭,天和日丽。会稽郡首长王羲之与一群好友、后辈在山脚下的河边饮酒赋诗,曲水流觞。

  曲水流觞更类似于现在的击鼓传花:水中漂下的觞(酒杯)停在谁的面前谁就要表演事前约定的节目,如果不能表演则就会被罚酒。

  这天他们约定的节目是即兴作诗。

  这一天,王羲之、谢安、谢万、孙绰、徐丰之、孙统、王彬之、王凝之、王肃之、王徽之、袁峤之等十一人各赋诗二首。郗昙、王丰之、华茂、庚友、虞说、魏滂、谢绎、庾蕴、孙嗣、曹茂之、华平、桓伟、王玄之、王蕴之、王涣之等十五人各得诗一首。

  而王羲之之子、时年仅九岁的王献之等十六人诗句不成,各各罚酒三觞。

  王羲之将已成之诗汇编成集,并应众人之邀,乘着酒兴用绢纸、鼠须笔为兰亭集作了一篇序文,计28行,324字,这就是著名的《兰亭序》,世称“兰亭帖”。

  又名《禊帖》、《临河序》、《兰亭宴集序》。

  《兰亭序》本是文章,却因书法而千古闻名。

  据传唐太宗李世民酷爱王羲之书法,认为《兰亭序》是“尽善尽美”之作,死后将它一同葬入陵墓。

  其实我关注的还是他的文章。


俯仰之间,以为陈迹:一千六百六十七年前那场醉

  一千六百六十七年后,我们再一起诵读这篇酒后雄文: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怏(同“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以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如果说书法是酒后写的痛快酣畅,那么文章也是酒后写的更为淋漓尽致。

  从这篇文章的后两段中,我仿佛闻到了一千六百六十七年前右军胸臆间喷薄而出的酒气。

  尤其“向之所欣,俯仰之间,以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这句中的宇宙观,大约后世只有苏轼能与之媲美。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更是酒后的豁达。是的,一切人都会成为故人。

  每每酒后。然而今夜腹内无酒。欲表达胸臆,然实在文思枯涩。

  无以行文。

 

 。。。。。。

  相传,王羲之在绍兴的故宅戒珠寺,是他离开绍兴时舍宅为寺,而他生命的最后时间据说是隐居在剡县金庭(浙江省绍兴嵊州市)。

  前面提到王羲之次子王凝之娶了谢安的侄女谢道韫。

  谢道韫就是“未若柳絮因风起”的作者。就是“可堪停机德,甚慕咏絮才。”中所说的“咏絮才”。

  兰亭那场聚会后不到七十年,东晋灰飞烟灭。

  王羲之祖籍地在今天的临沂兰山区,故宅尚在,即今临沂市砚池街二十号。

  故宅中“洗砚池”犹存。

  前年春,曾去游。

  而南京的乌衣巷故居在唐代就已了无陈迹。

  朱雀桥边野草花,

  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

  飞入寻常百姓家。

  一千六百六十七年,俯仰之间,以为陈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