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幣傳播新冠病毒?無現金社會正在加速到來

新冠病毒肆虐的背景下,多國相繼出臺紙幣消毒政策,或發出減少使用現金的倡議。然而,現有研究表明,現金並非病毒傳播的主要路徑。疫情將會進一步強化未來社會非現金支付的趨勢,但無現金社會的建設有其優勢,亦存在弊端。但可以預見不久的未來,基於5G通訊及更強大通訊技術的普及,以及智能設備的不斷完,非現金社會模式將成為一種常態。

隨著疫情在全球蔓延,為抗擊新冠病毒進一步傳播,中國、美國、韓國等國銀行先後規定對迴流現金“高溫消毒”,地方銀行紙幣均需“隔離”一至兩週方可繼續流通,部分紙幣甚至被銷燬。越來越多的國家相關部門提醒民眾,紙幣會增加病毒傳染幾率,建議減少使用。現實生活中,也出現不少因商家拒收現金而招致不滿引發爭執的事件。3月初,英國《每日電訊報》援引世界衛生組織(WHO)發言人的言論稱,世界衛生組織一位發言人表示,傳染性病毒會附著在紙幣表面,可能傳播新冠病毒,建議民眾優先採用“非接觸式支付”,以降低傳播風險。

雖然世衛組織發言人法德拉·柴伊布(Fadela Chaib)隨後澄清,世界衛生組織從未發佈過針對現金使用的預警,官方疫情指南中也並未對此作出要求,但疫情之下各國針對現金貨幣的種種舉措,人們依然心存疑慮:紙幣會傳染病毒嗎?使用現金會增加傳染概率嗎?

紙幣存在傳染可能性

儘管有研究表明,現金容易攜帶細菌病原體,而非病毒。但根據新英格蘭雜誌在線發表的最新研究成果,該實驗團隊分析了SARS-CoV-2的氣溶膠和表面穩定性,並將其與關係最密切的人類冠狀病毒SARS-CoV-1進行了比較,得到實驗結果如下:

SARS-CoV-2與SARS-CoV-1在氣溶膠和各種表面上的穩定性,同時使用貝葉斯迴歸模型估計了它們的衰減率。接種物的循環閾值在20到22之間,與從人類上呼吸道和下呼吸道獲得的樣本中觀察到的相似。他們所研究的數據涉及兩種病毒(SARS-CoV-2和SARS-CoV-1)在五種環境條件下(氣溶膠、塑料、不鏽鋼、銅和紙板)。所有的實驗測量都被報告為三個重複的平均值,即:

1、發現在氣溶膠中長達3小時內可檢測到SARS-CoV-2;

2、在銅表面上長達4小時內可檢測到SARS-CoV-2;

3、在紙板表面上長達24小時內可檢測到SARS-CoV-2;

4、在塑料和不鏽鋼表面上長達2至3天的時間內可檢測到SARS-CoV-2。

紙幣傳播新冠病毒?無現金社會正在加速到來

從研究的實驗數據可以看出,SARS-CoV-2在塑料和不鏽鋼上比在銅和紙板上更穩定,這也就是為什麼說在公共場合出入的接觸物,包括門把手存在著一定的傳染可能性的原因。實驗表明,儘管在塑料和不鏽鋼這些表面應用後72小時內檢測到活病毒,但病毒滴度大大降低。而在銅表面,4小時後未檢測到存活的SARS-CoV-2,8小時後未檢測到存活的SARS-CoV-1。但在紙板上,24小時後未檢測到存活的SARS-CoV-2,8小時後未檢測到存活的SARS-CoV-1,這也就意味著紙幣具有一定的傳染風險性。

使用紙幣不是新冠病毒的主要傳染路徑

但從目前的實際情況來看,新冠病毒的主要傳播途徑並未指向紙幣,更多的是指向於更為直接的人與人之間的唾液傳播。比如,美國疾控中心(CDC)也認為,人體有可能在接觸到攜帶有病毒的物體表面後,觸碰嘴巴、鼻子或眼睛進而被感染。但這並不是目前新冠病毒的主要傳播方式。

其次,密歇根大學病理學教授約瑟夫·艾森伯格(Joseph Eisenberg)也表示,病毒傳染需要遵循“主要感染路徑”,新冠病毒的主要傳染途徑是吸入他人咳嗽或打噴嚏時所產生的病毒粒子,或以手接觸接觸病毒後再觸碰眼鼻口。病毒經由無生命物體的表面傳染給人類的路徑目前並不明晰。

最後,華盛頓公共衛生學院微生物學家瑪裡琳·羅伯茨(Marilyn Roberts)稱,目前並無證據表明現金貨幣可以成為傳染源。儘管實驗研究證明現金的使用具有一定的病毒傳播風險,相較於使用現金,人們通過聚會或者出入人口密集場所導致感染的概率要比接觸現金與其它物體大得多。

綜合來看,儘管目前沒有直接證據表明紙幣消毒和拒收現金的舉措可以防範病毒傳播,新冠肆虐不應成為停止使用現金的理由,但這不得不是一個值得思考與重視的問題,面對未來可能存在的更多生物危機,紙幣是否會成為未來危機的傳播載體之一?

紙幣傳播新冠病毒?無現金社會正在加速到來


紙幣傳播新冠病毒?無現金社會正在加速到來

【來源參考:日本新冠病毒公眾防疫指南。】


無現金社會的趨勢與必然

正是基於上述原因,就讓我們看到了各國相繼出臺紙幣消毒的政策或發出減少使用現金的倡議,是為了更大範圍切斷病毒傳播的可能性。毋庸置疑,這樣一種舉措將進一步加快我們走向無現金社會的趨勢,必然將加劇電子貨幣與電子支付的普及。此次疫情在一定程度上必然加速全球各個國家推動無現金社會的實現,而無現金社會的到來可以給我們帶來以下三方面的優勢:

首先,減少疾病傳播。如前所述,雖不能證明使用現金能夠傳播病毒,但紙幣較強的流動性導致其容易攜帶各類細菌病原體也是事實。非現金支付降低了人員接觸和紙幣流通過程中傳播細菌的風險,一定程度上減少了疾病傳播概率。

其次,降低社會成本,促進貿易和消費。非現金支付除了減少鑄幣和貨幣發行的成本,也有助於降低金融服務中使用現金的管理成本,從而加速資金的流轉流通,促進經濟貿易發展。

最後,構築誠信體系。無現金社會有效打擊偷盜搶劫獲取錢財的犯罪行徑,遏制收受現金等腐敗行為。電子化交易的蹤跡有助於識別和防範洗錢、避稅等行為。各類交易信息構成的大數據資源為建構社會信用體系奠定基石。

顯然,非現金支付的便捷性、低成本和高效率,使得無現金社會成為未來不可避免的潮流和趨勢。與此同時,人們也會心生疑慮,這樣一種被電子化數據支配的社會,安全性、可靠性如何?

無現金社會發展過程中面臨的挑戰

我們在肯定無現金社會所具備的種種優勢的同時,也不能忽視在構建這樣一個社會的過程中可能面臨的種種挑戰,主要有以下四方面:

首先,支付設備的侷限。雖然智能手機等電子設備、銀行卡等網絡支付工具的用戶數量逐年遞增,但遠未達到全民普及的程度。

其次,支付習慣的代際和地區差異。雖然對於新一代年輕人和與時俱進的中年人來說,非現金支付已經成為新的消費潮流,但很大一部分中老年人和欠發達地區仍保留著現金支付的消費習慣。對於大部分地區,很長一段時間裡,將出現現金支付和非現金支付將長期並存的局面。

第三,技術漏洞和安全隱患。雖然網絡技術日新月異,但網絡信息化的建設和管理仍存在不足。技術漏洞可能導致的黑客攻擊,以及變化多端的網絡惡意詐騙等行為,使得資金和信息安全存在隱患。

最後,極端情況下的混亂。無現金社會的發展過程中,需要充分考慮到自然災害或意外事故導致電力、網絡悉數失靈的極端狀況。

總的來看,疫情的傳播將在一定程度上進一步加強與推進了未來社會非現金支付的趨勢。一方面,電子設備和網絡基站等技術設施建設將會加速發展。另一方面,與之相關的人工智能、生物識別、大數據、雲技術、區塊鏈和密碼安全攻防等軟件技術將進一步深化。二者合力,共同推進非現金支付體系建設,這即是時代發展的趨勢,也是未來社會的需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