豈曰無衣,與子同裳

近日看頭條號“商丘傳媒”劉道明社長轉發的一些古詩詞,頗有感觸,贅言一二。


豈曰無衣,與子同裳

中國人用中文,但是國人的文字能力普遍出現下降趨勢,表意隔靴撓癢,傳情曲徑迴廊,說不清、看不懂、聽不明白的人比比皆是。比及古人的以物代言、文短意幽、推敲之慎,現代人著實應該汗顏。

古人習書,以為工具,溢萬世之芳香。古人填詞,寄寓情懷,縈千秋之雅緻。奈何今日,以便捷、簡明為名,將這些中華民族之瑰寶變成了路邊遺珍、小家碧玉。

更讓人汗顏的是,此次大疫,一字如萬言的古詩詞竟然由日本傳回中國,輿論譁然,萬眾矚目。不知中國人在品味、讚歎之餘可會有幾分唏噓。

如此,書法、詩詞即便不能成為教育之主流,亦應成為人文之主流,而不應該是一小撮國人的“個人愛好”。尤其是詩詞,高度凝練、意境飽滿、回味悠長,創作、鑑賞抑或僅是誦讀,定是治療現代人國語通病的良方。

幸有常愛蓮前輩這樣的創作者和劉道明社長這樣的傳播者,更希望二位能夠為古詩詞的創作、傳播,提供更多的可能。

此非但為公眾之利,亦為子孫之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