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罩、公德、核心價值觀…開學後,這位校長上一節公民教育啟蒙課

近期,隨著越來越多的省份已經明確開學時間,您一定也已經開始緊鑼密鼓地展開復學準備了吧!面對這個與眾不同的開學季,您準備上一節什麼樣的開學第一課呢?天津市南開區西營門外小學張偉校長圍繞“口罩”這一高頻詞,精心設計了一堂公民教育啟蒙課。讓我們先睹為快,希望能為您的開學第一課提供啟發哦~

新冠肺炎疫情已經持續兩個月了,在“停課不停學”的這段時間,作為教育工作者,我想得更多的是,如何通過這次疫情來彌補我們缺失的教育。在當下所處的這個真實的情境中,幫助孩子學習如何應對突發公共事件,如何保護自己同時又善待他人,學習如何辨別信息真偽,如何履行公民的權利和義務。在這樣的學習中,發展批判性思維能力、問題解決能力,同時塑造正確的價值觀念,以此來培養適應21世紀社會的公民素養,讓學生體會到,看似與己不相關的人們其實都是一個命運共同體。

“口罩”是疫情期間使用的高頻詞,它影響了我們每一個人的生活。因此,我圍繞這個詞,設計了“口罩—公德—公民教育”三個遞進的學習主題,將疫情中發生的各種相關的現象和事件整理成學習材料,設計了一些合適的議題和學習任務,和學生共同來學習。

口罩、公德、核心價值觀…開學後,這位校長上一節公民教育啟蒙課


第一步:提供口罩學習“支架”。

1.支持學生的質疑探究,生成奇思妙想學習活動。比如:每戶人家都應該儲備一些口罩,一旦病毒來襲,每個人都馬上能有口罩戴,及時阻斷病毒傳播,人均儲備多少個口罩比較合理,就需要我們查找資料,科學計算和論證。

2.明確口罩應該成為重要的戰略物資,每個城市都要增加相關儲備。為貼近孩子們生活,我們可以設計問題:對於一所學校來說,開學後需要準備多少口罩?

3.口罩如何更好地為人們服務。我們要節約口罩資源,減少口罩的廢棄,減輕對環境的汙染。針對“如何處理丟棄的口罩”“如何改進口罩,讓它變得更舒適”等疑問,邀請學生建立主題,圍繞自己和同學的提案展開討論。

第二步:口罩與遵守公德

公德意識是公民必須具備的素養。既然是“公”民,就時刻生活在與他人的關係中,每個人的一言一行必然會影響他人,公德因此顯得格外重要。比如,疫情期間戴口罩這樣一件很簡單的事,就體現了公德意識。在非常時期,戴口罩絕不只是一種個人行為,而是一種社會行為,它彰顯著公德。同樣,在家閉門不出,保護好自己不受感染,也不單單是個人健康的問題,而是為更多的人不受感染提供保障,也是公德。

目前,疫情防控出現轉機,有人在家待不住了,急著出門,急於聚會……如果在平時,我們最多認為這些人性格衝動,好湊熱鬧,但現在這些行為就叫作“不道德”。因為這個行為,很可能讓更多人的一個多月來的努力堅守前功盡棄,特別是讓日夜堅守在抗疫一線的醫務人員白白辛苦,甚至讓那些不幸感染病毒而離開人世的白衣戰士白白犧牲!

所以,疫情期間,一個人保護好自己,不僅事關個人健康,也事關社會和國家的安危。這是一個公民應該遵守的公德,也是一個公民應該履行的義務。

第三步:公民意識的浸潤滋養

何為“公”,意味著個人與社會、國家不可分割,關心公共事務是一個公民應有的意識和行為,也是一種責任。

抗疫期間如何開展公民教育?我們認為,教育的最高境界是潤物無聲的,在生活中自然而然地教育。生活的一切都可以是教育內容,學生的每一天、每一刻,都可以體驗、感受和接受公民教育。教育者應該有意識地引導學生,讓公民意識慢慢滋養。

第一,關心公共事務。

關心公共事務最常見的體現,就是關注社會新聞。引領同學們定時看新聞,對窗外發生的一切都充滿濃厚的興趣,同時養成在觀察中思考的習慣,不但要“看”,更要“想”。和同學們分享一個故事:

延遲開學期間,上海一名高三女生髮動身邊的同伴,成立了一個8國語言的抗“疫”情報站。隨著疫情形勢擴散海外,外媒的報道越來越多,這群高中生認為應該將防控疫情的目光聚焦全球,把國外的新聞報道譯成中文,供國人參考。掌握了英語、法語、德語、意大利語、俄語、西班牙語、葡萄牙語和日語的她們,在“疫”常時期發揮自己的優勢,當起了“人工”翻譯。形成了一個30多人的大部隊。

在疫情面前,有的孩子珍視真情,勝過生命;有的孩子心懷世界,盡己所能。可為什麼也有的孩子卻將災難視為自己進步的“跳板”,逃避問題的“契機”呢?自私自利的孩子,缺乏家國情懷、缺乏悲憫同情,他們越努力、越成功,對這個世界的傷害反而越大。

口罩、公德、核心價值觀…開學後,這位校長上一節公民教育啟蒙課


全民抗疫,就是一堂最生動的大課。太多的話題,太多的素材,太多的故事,太多的人物……都可從中提取出“教育”。公民的道德,比如尊重他人,尊重公共規則,包括講衛生、懂禮貌等等;還有公民人格,比如平等、自由、民主與獨立的意識;還有公益情懷等。組織同學們觀看由醫務工作者共唱的歌曲《為了誰》,讓孩子們體會醫生的大愛。在非常時期,還要引導孩子們用自己的筆記錄下一個國家所經歷的特殊日子,這是公民可以做也應該做的事。通過無數微觀的個人生活記錄,彙集成一個民族的歷史史冊。回到學校,我們還可以結合班級支援抗疫的家長和孩子的通信,集體繪製手抄報,體會公共事務和每一人息息相關的道理。

第二,參與公益服務。

參與公益活動,就是大家常常說的“做好人好事”,往大處說,這是一個公民的權利與義務。我們結合學校黨員老師獻血的故事,使孩子們知曉,國家有難,匹夫有責,這就是一個公民的精神世界,也是一個公民為什麼應該參與公益服務活動的原因。

如果同學們在這次抗疫期間積極參與公益服務活動,就已經開始成為一個好公民。我們也許無法做出感天動地的公益壯舉,但每一個孩子都可以以自己的方式參與各種公益活動。當然,前提是保證自己的健康和安全。

第三,崇敬公眾英雄。

這次疫情中湧現出許多英雄,他們都是活生生的人,絕大多數在平常都是普通人。因為抗疫,他們成了我們心中的英雄。對英雄的崇敬,不僅僅是感性的熱淚盈眶,也應該有理性的沉思。

我們請同學們瞭解四位在防控疫情工作中居功至偉的人物,題目是《四個院士的四個決定究竟有多重要》。在同學們事先蒐集資料基礎上,瞭解了鍾南山院士的當機立斷,一針見血指出病毒人傳人,必須戴口罩;李蘭娟院士提議立即封城;王辰院士提出要因地制宜建設方艙醫院,應收盡收;張伯禮院士則解釋了中醫中藥治療的優勢,這些都對戰疫起到了關鍵作用。

我們要引導孩子們想一想,這些人物能夠在關鍵時刻,成為保護其他中國人的“最勇敢的人”,如果我到了能夠盡責的年齡,又具備應有的能力,當人民需要我的時候,當國家召喚我的時候,我也能夠挺身而出嗎?如果你是真正的公民,我相信你會的,因為我們的責任與擔當。

到這個層面還不夠,同學們還可以繼續深度思考,怎樣儘量減少天災和人禍,從而引發孩子們進一步的研究和行動。

第四,認同核心價值。

我認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應該融入中華人民共和國每一個公民的靈魂,也當然該是社會主義公民教育的內容。對於致力於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我們,核心價值觀就顯得格外重要,這也是同學們應當習得的公民意識之一。

這次新冠病毒肺炎疫情,如今正在全球蔓延。如何看待其他國家的疫情,檢驗著我們是否具備公民精神,有人對日本、韓國、意大利、伊朗等國的新冠疫情幸災樂禍,一定要遠離這種不良心態。

世界已經是一個整體,任何一個國家的災難,都是人類共同的災難,對世界保持一顆仁愛之心,是一個公民應有的情懷,保護大自然,保護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是每一個公民的責任。

少年強則國強,再過十年或二十年,我們親愛的祖國,將會交到眼前這些孩子們的手中。同學們,鍾南山院士對大家說過:“用知識縫製鎧甲,不遠的將來,各行各業都將由你們披甲上陣。希望你們不懼艱辛、勇敢前行!”“時刻準備著”!未來的公民們,祖國期待著你們的成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