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罩、公德、核心价值观…开学后,这位校长上一节公民教育启蒙课

近期,随着越来越多的省份已经明确开学时间,您一定也已经开始紧锣密鼓地展开复学准备了吧!面对这个与众不同的开学季,您准备上一节什么样的开学第一课呢?天津市南开区西营门外小学张伟校长围绕“口罩”这一高频词,精心设计了一堂公民教育启蒙课。让我们先睹为快,希望能为您的开学第一课提供启发哦~

新冠肺炎疫情已经持续两个月了,在“停课不停学”的这段时间,作为教育工作者,我想得更多的是,如何通过这次疫情来弥补我们缺失的教育。在当下所处的这个真实的情境中,帮助孩子学习如何应对突发公共事件,如何保护自己同时又善待他人,学习如何辨别信息真伪,如何履行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在这样的学习中,发展批判性思维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同时塑造正确的价值观念,以此来培养适应21世纪社会的公民素养,让学生体会到,看似与己不相关的人们其实都是一个命运共同体。

“口罩”是疫情期间使用的高频词,它影响了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因此,我围绕这个词,设计了“口罩—公德—公民教育”三个递进的学习主题,将疫情中发生的各种相关的现象和事件整理成学习材料,设计了一些合适的议题和学习任务,和学生共同来学习。

口罩、公德、核心价值观…开学后,这位校长上一节公民教育启蒙课


第一步:提供口罩学习“支架”。

1.支持学生的质疑探究,生成奇思妙想学习活动。比如:每户人家都应该储备一些口罩,一旦病毒来袭,每个人都马上能有口罩戴,及时阻断病毒传播,人均储备多少个口罩比较合理,就需要我们查找资料,科学计算和论证。

2.明确口罩应该成为重要的战略物资,每个城市都要增加相关储备。为贴近孩子们生活,我们可以设计问题:对于一所学校来说,开学后需要准备多少口罩?

3.口罩如何更好地为人们服务。我们要节约口罩资源,减少口罩的废弃,减轻对环境的污染。针对“如何处理丢弃的口罩”“如何改进口罩,让它变得更舒适”等疑问,邀请学生建立主题,围绕自己和同学的提案展开讨论。

第二步:口罩与遵守公德

公德意识是公民必须具备的素养。既然是“公”民,就时刻生活在与他人的关系中,每个人的一言一行必然会影响他人,公德因此显得格外重要。比如,疫情期间戴口罩这样一件很简单的事,就体现了公德意识。在非常时期,戴口罩绝不只是一种个人行为,而是一种社会行为,它彰显着公德。同样,在家闭门不出,保护好自己不受感染,也不单单是个人健康的问题,而是为更多的人不受感染提供保障,也是公德。

目前,疫情防控出现转机,有人在家待不住了,急着出门,急于聚会……如果在平时,我们最多认为这些人性格冲动,好凑热闹,但现在这些行为就叫作“不道德”。因为这个行为,很可能让更多人的一个多月来的努力坚守前功尽弃,特别是让日夜坚守在抗疫一线的医务人员白白辛苦,甚至让那些不幸感染病毒而离开人世的白衣战士白白牺牲!

所以,疫情期间,一个人保护好自己,不仅事关个人健康,也事关社会和国家的安危。这是一个公民应该遵守的公德,也是一个公民应该履行的义务。

第三步:公民意识的浸润滋养

何为“公”,意味着个人与社会、国家不可分割,关心公共事务是一个公民应有的意识和行为,也是一种责任。

抗疫期间如何开展公民教育?我们认为,教育的最高境界是润物无声的,在生活中自然而然地教育。生活的一切都可以是教育内容,学生的每一天、每一刻,都可以体验、感受和接受公民教育。教育者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让公民意识慢慢滋养。

第一,关心公共事务。

关心公共事务最常见的体现,就是关注社会新闻。引领同学们定时看新闻,对窗外发生的一切都充满浓厚的兴趣,同时养成在观察中思考的习惯,不但要“看”,更要“想”。和同学们分享一个故事:

延迟开学期间,上海一名高三女生发动身边的同伴,成立了一个8国语言的抗“疫”情报站。随着疫情形势扩散海外,外媒的报道越来越多,这群高中生认为应该将防控疫情的目光聚焦全球,把国外的新闻报道译成中文,供国人参考。掌握了英语、法语、德语、意大利语、俄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和日语的她们,在“疫”常时期发挥自己的优势,当起了“人工”翻译。形成了一个30多人的大部队。

在疫情面前,有的孩子珍视真情,胜过生命;有的孩子心怀世界,尽己所能。可为什么也有的孩子却将灾难视为自己进步的“跳板”,逃避问题的“契机”呢?自私自利的孩子,缺乏家国情怀、缺乏悲悯同情,他们越努力、越成功,对这个世界的伤害反而越大。

口罩、公德、核心价值观…开学后,这位校长上一节公民教育启蒙课


全民抗疫,就是一堂最生动的大课。太多的话题,太多的素材,太多的故事,太多的人物……都可从中提取出“教育”。公民的道德,比如尊重他人,尊重公共规则,包括讲卫生、懂礼貌等等;还有公民人格,比如平等、自由、民主与独立的意识;还有公益情怀等。组织同学们观看由医务工作者共唱的歌曲《为了谁》,让孩子们体会医生的大爱。在非常时期,还要引导孩子们用自己的笔记录下一个国家所经历的特殊日子,这是公民可以做也应该做的事。通过无数微观的个人生活记录,汇集成一个民族的历史史册。回到学校,我们还可以结合班级支援抗疫的家长和孩子的通信,集体绘制手抄报,体会公共事务和每一人息息相关的道理。

第二,参与公益服务。

参与公益活动,就是大家常常说的“做好人好事”,往大处说,这是一个公民的权利与义务。我们结合学校党员老师献血的故事,使孩子们知晓,国家有难,匹夫有责,这就是一个公民的精神世界,也是一个公民为什么应该参与公益服务活动的原因。

如果同学们在这次抗疫期间积极参与公益服务活动,就已经开始成为一个好公民。我们也许无法做出感天动地的公益壮举,但每一个孩子都可以以自己的方式参与各种公益活动。当然,前提是保证自己的健康和安全。

第三,崇敬公众英雄。

这次疫情中涌现出许多英雄,他们都是活生生的人,绝大多数在平常都是普通人。因为抗疫,他们成了我们心中的英雄。对英雄的崇敬,不仅仅是感性的热泪盈眶,也应该有理性的沉思。

我们请同学们了解四位在防控疫情工作中居功至伟的人物,题目是《四个院士的四个决定究竟有多重要》。在同学们事先搜集资料基础上,了解了钟南山院士的当机立断,一针见血指出病毒人传人,必须戴口罩;李兰娟院士提议立即封城;王辰院士提出要因地制宜建设方舱医院,应收尽收;张伯礼院士则解释了中医中药治疗的优势,这些都对战疫起到了关键作用。

我们要引导孩子们想一想,这些人物能够在关键时刻,成为保护其他中国人的“最勇敢的人”,如果我到了能够尽责的年龄,又具备应有的能力,当人民需要我的时候,当国家召唤我的时候,我也能够挺身而出吗?如果你是真正的公民,我相信你会的,因为我们的责任与担当。

到这个层面还不够,同学们还可以继续深度思考,怎样尽量减少天灾和人祸,从而引发孩子们进一步的研究和行动。

第四,认同核心价值。

我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该融入中华人民共和国每一个公民的灵魂,也当然该是社会主义公民教育的内容。对于致力于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我们,核心价值观就显得格外重要,这也是同学们应当习得的公民意识之一。

这次新冠病毒肺炎疫情,如今正在全球蔓延。如何看待其他国家的疫情,检验着我们是否具备公民精神,有人对日本、韩国、意大利、伊朗等国的新冠疫情幸灾乐祸,一定要远离这种不良心态。

世界已经是一个整体,任何一个国家的灾难,都是人类共同的灾难,对世界保持一颗仁爱之心,是一个公民应有的情怀,保护大自然,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是每一个公民的责任。

少年强则国强,再过十年或二十年,我们亲爱的祖国,将会交到眼前这些孩子们的手中。同学们,钟南山院士对大家说过:“用知识缝制铠甲,不远的将来,各行各业都将由你们披甲上阵。希望你们不惧艰辛、勇敢前行!”“时刻准备着”!未来的公民们,祖国期待着你们的成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