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中,如何逼自己“矩陣式”成長

工作中,如何逼自己“矩陣式”成長

本文共計6443字,“文章太長,觀點太多”。

這是智遠的第079篇成長筆記的分享。

“如果你在長時間內成長放緩

可能陷入了單一技能的線性成長中了”。

不知道你發現這樣一個問題:

大學畢業之後,初入職場進入工作,在前兩三年內學習進步特別快,並且跳槽找工作也特別輕鬆。

漲工資也特別的容易,但在有了5-7年工作經驗之後,跳槽會發現一個問題,工作很難找了,其次“工資也很難上漲了”。

哪裡出了問題,我相信很多人的回答都是”市場不好,行業趨勢等不好這樣的答案“,但是你有沒有想過一個問題是,自身的原因呢?

為什麼你在工作上看似非常的努力,進步也非常的快,自己的技能,人脈也在不斷豐富,加入的付費群也越來越多,認識的大佬也很多,大廠的朋友也很廣,可是最後卻突然沒飯吃了?

因為你被迭代了,被迭代的原因很簡答,”自己的技能“或者會的某個單點,當下已經不在風口之上了。

也許你可能算不是在工作上非常的拼命,但也不能說自己沒有努力。

但是最後的結果,或者想要的為什麼不能換來預期的進步和收穫呢?到底哪裡出了問題呢?智遠反覆的思考,覆盤,大量的閱讀,認為是“CPU“出了問題,你應該讓自己學會“矩陣式”成長。


工作中,如何逼自己“矩陣式”成長

01.幹著幹著工作卻沒有了?

  • 我身邊做用戶運營的H先生。

眾所周知2017年社群運營非常的火爆,很多新消費,互聯網行業,都爭著去瘋搶有社群運營經驗的人,我有一個朋友,H先生,他是做社群運營的。

我先說下他的故事,

他一直在做社群,直到2020年把工作乾沒了。

2017年,當時他從傳統行業轉型做社群,起初只是一個實習生,在某單品牌的公司,工作一年後,同行就像他拋來了“橄欖枝”,他順利的跳槽了,換到了一家互聯網公司,工資從1.2萬瞬間上漲到了1.8萬。

2018年,因為業績的優秀,被獵頭推薦進了某頭部的科技公司,同樣是負責社群。

他有從0-1的經驗,也有從1-100的經驗,跳槽後工資從1.8萬漲到了2.5萬,崗位也從經理,升級到了總監級。

一年後,經過頭部科技公司的背書,他試想著趁年輕換換工作,給自己拔個高,結果這次一跳,把自己工作跳沒有了,在外界要3萬到3.5萬的工資,卻沒有企業敢用了?

工作中,如何逼自己“矩陣式”成長

  • 幹著幹著,把工作乾沒了?哪裡出了問題?

智遠認為,除了時代的不斷推進,行業的不斷成熟,崗位也逐漸SOP化之外,有一個核心的問題就是:“忽略了矩陣式成長”。

我們公司不要單點只專業的人,我們需要單點專業,並且在用戶運營,數據運營,活動運營都會的人,這是他普遍遇到的問題。

現實當中,很多人都在試圖通過“垂直線性的努力”,來換來矩陣式的增長。

  • 什麼是線性的努力:

上面我的朋友就是一個典型的案例,他剛入職的時候做社群運營,月薪8000,經過自己的不斷努力和學習,薪資慢慢上漲到1萬多。

第二年又繼續拼搏,技能更嫻熟了,找到了社群運營的“方法論”,升職到了經理,工資又漲了下。

第三年,第四年,經過跳槽,帶隊伍了,可能工資又漲了,但是到了第五年,第六年為什麼就漲不上去了呢?這麼努力,反而結果和預期為什麼差距這麼多?最後把工作乾沒了?

本質是因為該學的技能都學的差不多了,還在垂直的跑道上再努力也沒啥大的上升空間了。

業務水平雖然沒用退步,但是經過時間的迭代發展,應屆生來了,然後給他配置一個高級經理,和你一樣能幹,而且比你年輕還上進,公司幹啥還要你這個很貴的總監呢?這就是典型的線性努力,越努力越不幸。

工作中,如何逼自己“矩陣式”成長

(多重技能融合打通底層)

如上圖所展現,線性成長只是侷限於某一個點一條線上的擊破。

對於職業生涯來說,達到某一個高峰值之後,就會處於瓶頸的狀態,並不能帶來二次增長的可能,如果想要二次增長,則需要尋找破局點。

破局點則是“多重技能的融合”,顧名思義也就是矩陣式的成長,也叫系統性的成長。

多重技能的融合前提是聚焦於某一個點,這個點做到極致,便成了尋找第二增長的“基石”。

舉個例子:

如果你的職業規劃是在5年後做到COO,那麼影響自己決策的一定是矩陣,系統的底層,和自己對大運營體系的掌握。

可能你在職業生涯最初的時候,只是一個小白實習生,某個版塊運營的實習生,比如是“用戶運營”,你的領導只會教你的也只有“表格的整理”“基礎活動的策劃”,甚至“用戶的分析”。

等你把這些學會之後,然後就會線性階梯成長,最後經過時間累積,技能的掌握乃至遇到用戶運營的大牛,你會發現瓶頸了。

這個時候就需要自己學習一些其他運營體系當中其他崗位的東西,比如“社群運營”,“類目運營”“大促運營”“數據運營”,“新人運營”,等把這些全部讀懂了,也許才能走向運營總監,更高的路線。


工作中,如何逼自己“矩陣式”成長

02.“矩陣”背後的職業全局觀。

從專業角度解釋矩陣,矩陣這個詞通常是會用在數學中常用的縱橫排列的表格,一種方陣,你還可以從空間的維度把矩陣比喻成“點線面”結構的立體形,這樣更通俗易懂。

  • 工作中矩陣常用的場景:

比如我們聽到的新媒體矩陣,就是把新媒體矩陣具象化,表示成漁網式新媒體營銷模式,還可以表示成空間立體型新媒體營銷模式。

比如現在的新媒體平臺,微信公眾號,微博,知乎,頭條,百家,企鵝號等,而做新媒體內容矩陣常常就會被人忽略。

其實新媒體渠道矩陣和內容矩陣同樣重要,他們相輔相成的,互相推廣,缺一不可。

在操作內容矩陣的時候,大都可以共同發佈推廣渠道,這樣更大的實現了資源的整合和共享,帶來大量的用戶關注,為個人或者企業擴大品牌影響力。

試想一下,一個人如果只運營了公眾號,那麼相對來說就是“單點式”成長。

當自己微信生態中的增長瓶頸了,就要靠其他渠道傳播,如果把其他平臺也都用上,自己的內容做好分發,那麼是不是聲量和影響力就會大呢?

工作中,如何逼自己“矩陣式”成長

  • 個人成長的矩陣場景:

如果我現在突然問你一個問題,“你的核心競爭力是什麼?”,思考下自己能不能在3分鐘之內回答上來,假設回答不上來,就要面臨著危機到來的時候無法反抗的場景。

  • H先生是怎麼進化的:

這是半年前的事情,在北京工作了8年的H先生,時時刻刻都在焦慮的狀態。

那個時候,他告訴我,雖然在公司很多人都覺得我能幹,帶業務不錯,但是還是一個渠道總監,我覺得自己還在拼體力,拼時間。

別看現在還行,互聯網發展那麼快,市場隨時都是不可控的狀態,公司又不是自己家,到了35歲,萬一被淘汰了怎麼辦?

雖然他的好勝心讓我想翻白眼,但仔細想了一下,覺得他的擔憂也不是沒有道理,我們交流中好好討論一番,最終得出了結論:“我們都應該學會“橫向發展,讓自己具備跨界的能力。

比如他本來就只懂渠道運營,但還可以逐漸跨界到新媒體策劃,用戶增長等領域,如果他都能搞定,自己就具備了成為大部門負責人的業務能力。

同時,如果在培養一些軟能力,比如創新思維,激勵下屬,公眾演講等,那麼有了這些是不是在其他行業,崗位,都是通用的呢,即使哪一天不在這行業了,其他行業也能去。

只要有了業務實力加上通用軟能力,就等於自己擁有了“個人競爭力護身符”。

前不久我們溝通,得知他已經從專一的渠道總監,做了全能的巨大蛻變,同時還有了自己的自媒體,後來不出我所料,他被升職為部分的負責人,負責操盤公司核心的項目。

不管是做新媒體,還是個人成長,還是職業規劃,由此可以看出,成長的背後其實是要先建立職業發展“全局思維”。

工作中,如何逼自己“矩陣式”成長

(個人成長MVP模型)

在職場中,有這麼一句話:“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沒有全局思維的人,在職場很難大展身手。

職業發展全局思維,通俗的說就是“凡事長遠考慮,你也可以理解為自己的職業規劃與發展,在某個階段達到什麼樣的成就等。

當然也可以解釋為一切從整體和全過程出發的思想和準則,

擁有全局觀的人,會從整體和未來角度進行決策,保證自己的業務能夠健康發展。

很多人沒有全局觀念的人,就會陷入坐井觀天的困局,抓不到問題的本質,就很容易一葉障目。

比如每年年底拿年終獎,調薪,有的人會因為自己的工資不如別的部門多而鬱悶,卻從未以宏觀角度來看,你現在做的工作是不是已經落後於市場,甚至於被同崗位的人替代等。

可見,矩陣背後是練就自己的核心業務能力,然後縱向發展外的橫向拓展,其次是從職業規劃的全局思維去看每個階段。


工作中,如何逼自己“矩陣式”成長

03.先學會“單點打爆”。

如果按照職業發展的四個階段:職業選擇期,職業適應期,職業穩定期和職業衰退期來說,那麼智遠認為,無論是在初期,還是中期,一定要學會“單點打爆”,什麼意思呢?

  • 我先來舉一個簡單的例子:

我在2019年的9月開始寫自己的公眾號,一直都是堅持每天鍛鍊自己的寫作能力,去倒逼輸出。

而在我運營的過程中,發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偶然之間在朋友圈中看到的一篇文章,點進去查看後,轉載的是別人寫的內容,順便我就點了關注。

後來我每天基本都看他的內容,這個公眾號從來不做原創,基本每天5篇都是轉載的別人的,我在想,我能不能這麼幹,後來還是打消了。

從商業角度來看,確實省了不少力氣,

不用自己寫,通過轉載就能獲取用戶關注,多爽。

但是持續的轉載,並不能帶來長期的發展,越往後,越會發現自己成了其他作者大V的分發渠道而且,用戶也逐漸會從渠道慢慢的轉移到關注作者。

為什麼呢?因為價值的本身取決於創造者,而非轉載者,人們更願意認識寫出觀點的那個人,和他成為朋友。

這就是為什麼要學會“單點打爆”,你得有自己拿得出手的東西。

任何事情是沒有捷徑的,每一個結果的造成是由以前的決策所決定的。

如果那個朋友想要持續的發展自己的自媒體,還是要“找到自己核心對口的領域”去創造,先進行2-3年的ALL-IN,這樣在3年後,可能就成了“基石”。

工作中,如何逼自己“矩陣式”成長

  • 記者轉行PR的例子:

我身邊有一個朋友是做記者出身,他在新消費領域做了大概3年的時間,但是一直很令他苦惱,第一年的工作,跟著師傅到處跑,拜訪各大甲方的高管,看行業趨勢,做著整理資料的工作。

第二年,很不幸運被公司調離,從原來的觀察新消費領域的“電商”,轉移到O2O,第三年,由於趨勢的發展,他又從O2O調離到了觀察“社群電商”。

從本質上來講,都在新消費這個領域,還算不錯,至少沒有跨行業太大,但是他苦惱的是什麼呢?“自己的基石不穩”,尤其是在剛工作的時候,如果沒有全局性的至少3-5年的職業規劃,自己就會隨著不同公司的需要變來變去。

後來他又跳到了TOB人工智能公司做PR,要知道PR所學的東西會更多,PR的基石是什麼,記者寫作的基本功和對口的領域。

最後把自己變成了“職場萬金油”,雖表面什麼都會,什麼都懂一點,但是本質卻拿得出手的地方是“沒有一個精通的”。

“職場萬金油”有兩種,一種是把自己變成了“高級管理者”,他們擅長觀察各事物的鏈接,打通底層邏輯,有自己的目標和追求。

還有一種“萬能油”是沒有主見的,哪裡需要哪裡搬,沒有自己清晰的職業規劃。

工作中,如何逼自己“矩陣式”成長

學會“單點打爆”的本質,不是因為市場,公司的發展,有個風口就去追,有個技能就想學,要知道,任何東西是學不完的,本質是“要有一個核心”能拿出手的技能。

比如你可能會寫作,把這個做精之後,除了寫PR稿,能不能嘗試下寫寫策劃案。

比如你是做用戶運營,是否考慮下,這個點打通後,學習下數據運營,學習下社群運營,等到這些都會的時候,你會發現,“用戶運營”成了自己的基石。

地基不穩,努力白費,就好比蓋樓房,沒有強大的地基,是不可能做到千層的高樓的,不管是工作,還是創業,模型和這個其實是形同的,每個老闆的出身,都會有一個自己非常擅長的優勢是別人沒有的。


工作中,如何逼自己“矩陣式”成長

04.方向錯了“水澆多了容易淹死”。

網絡上有這樣一段話,一個公眾號想要收入更多,不是在廣告上“線性努力”就夠了,還要適當的找到屬於自己的增長曲線,第二條,第三條,第四條。

  • 企業二倍速增長的的例子:

一個品牌或者電商平臺,他的極速增長點在前3-5年,到5年之後,增長就會放緩,這個放緩除了市場因素的影響外,就是本身到達了瓶頸狀態。

那麼他怎麼破局呢?就是把第一增長曲線當成他的“基石”,你也可以理解成基礎原點,然後在這個原點之上,在尋找可以增長的賽道,這樣它再能“更上一層樓”,留住更多的用戶。

  • 再回來說公眾號的例子:

一個公眾號想要收入更多,不是單點的在廣告上線性努力,而是要開發更多的業務,比如“付費社群”“培訓課程”“音頻課程”,諮詢服務,等等。

那麼這些是什麼?公眾號的基石就是內容,付費課程,付費社群,音頻課程,諮詢服務,就是它的矩陣,試想一下,矩陣式的成交,和單一的廣告收入對比,哪個更快一些呢?

個人的奮鬥也是一樣,我們千萬不要“努力的盡頭很大,但是目標卻越走越遠,解決把自己給搞死了”,越來越不幸運。

我們在一個東西上的努力,線性的路線收穫本質是隻能持續一段時間的,差不多的時候,自己要學會找到自己的“第二增長點”。

將第一增長作為“基石”,第二增長差不多的時候,要尋找第三增長點,這個時候“一二”,就成了基石”。

這叫什麼:“矩陣式成長”,只有這樣的進步速度,我們才能不被工作所淘汰,讓能讓自己持續的發力。

工作中,如何逼自己“矩陣式”成長

  • 做新媒體運營的花姐:

花姐是我的一個朋友,不得不說,他的內容創造水平真的是高,畢竟原來是在一家雜誌社工作,後來轉型到新媒體運營。

他當時抓住了風口,在公司運營“自媒體號”,因為是初期,PKI也比較簡單,就是用戶關注度,增長速度和閱讀量。

可是他就這樣運營了2年,一直ALL-IN內容,發現最後內容帶不動了,不得不開拓新的思路,尋求賬號的曝光率,這個時候他就開始”學習社群運營“。

讓用戶去關注社群,進社群有福利等,他利用這個思路,每次內容分發的時候,他就把鏈接發到群裡,用戶幫忙點擊查看,他的閱讀量嗖嗖的倍增,這就是本質線性努力和矩陣努力的差異,開拓新的方式,找到新的增長點。

  • 為什麼多數網紅過氣只需要3年:

不管是以前的映客,還是花椒直播,小咖秀還是一直播等,在這些平臺,你會發現,很多的網紅火不到3年就消失了,為什麼呢?

要知道除了行業影響外,本質的因素就在於自己“一直在線性發展”。

比如會唱歌的主播,她就天天唱歌,3年自己不膩,粉絲都看膩了。跳舞的主播,她除了扭扭腰外,還是扭扭腰,沒有其他的增長點,這才是可怕的。

如果自己開闢下二技能,唱歌順帶跳舞,跳舞順帶唱歌,然後再做做自己的自媒體。

將用戶做到社群生態中,接一接商業廣告合作,適當的做一些PR的宣傳,多維度發展,試想下,活的週期時間是不是會更長些呢?

工作中,如何逼自己“矩陣式”成長

  • 黃渤,PAPI醬的矩陣發力:

他們兩個為什麼在前幾年那麼紅,肯定不是單點的發力,黃渤出道前在酒吧唱歌,後續學表演。

PAPI醬錄過的視頻也不是一個領域,比如生活類,搞笑類,職場類,甚至於拍電影,什麼都做過,都是各賽道發展,從中選取合適屬於自己的。

他們在發展其他的賽道的時候,前提都是把單點做到極致,比如黃渤的唱歌,PAPI醬自己本身的專業,之後在找第二增長點。

好比你學習寫作一樣,第一年只需要學會寫作,就可以進步,第二年可能需要學點心理學,瞭解用戶心理可能才能掌握住用戶的需求,第三年,你可能還需要找到一個領域深耕。

一個銷售幹了6年瓶頸了,不是業務能力的問題,一個HR幹了5年還是天天只面試找人,不一定是本職的問題,一個設計師幹5年還是設計,不一定是專業能力不行。

一個人在某個領域幹了10年,還是基層,不一定是不夠努力,有可能是“方向錯了”,掉進了線性發展中了。

當在一個地方3-5年成長速度放緩後,就要思考下,是不是在線性發展,能不能把線性作為“基石”,找到自己的第二增長點,是非常重要的。


寫在最後:

努力對於一個人能起到多大作用,完全取決於“自己所選擇的方向”的重要性。

若想讓一個西瓜長的更大,光靠施肥是不夠的,它可能還需要“陽光”“環境”“雨水”“溫度”等等各方面的因素去影響,你不能最給他澆水,不給他施肥,最後就淹死了。

人也是一樣,若想走的更遠,不僅僅靠一個崗,一個技能就可以的,也需要“多點融合”,“矩陣發展”,找到第二曲線。


分享到:


相關文章: